窺園先生自傳
關燈
小
中
大
痊愈才肯嫁她。
在抑郁着急底心境中,使她病加劇,因而夭折。
她死後,先生将遺骸葬在荔支宅。
湘玉底母親感激他底情誼,便将死者底婢女吳遜送給他。
他并不愛戀那女子,隻為湘玉底緣故收留她。
本集裡底情詞,多半是懷念湘玉底作品。
台灣于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改設行省,以原台灣府為台南府、台灣縣為安平縣。
自設省後,所有新政逐漸推行。
先生對于新設施都潛心研究,每以為機器、礦務或其它實業都應自己學會了自已辦,異族絕靠不住。
自庚寅從北京回籍,台南紳官舉他管理「聖廟樂局」事務。
安平陳縣令聘他做蓬壺書院山長,辭未就,因為他願意幫助政府辦理墾土化番底事業。
他每深入番社,山裡底番、漢人多認識他。
甲午年春,唐巡撫聘他當台灣通志局協修,凡台南府屬底沿革、風物都由他彙纂。
中日開戰,省府改台南采訪局為團練局,以先生充統領,領兩營兵。
黃海之敗,中樞當局以為自改設台灣行省以來五、六年間,所有新政都要經費,不但未見利益,甚且要賠墊許多帑金;加以台灣民衆向有反清複明底傾向,不易統治:這或者也是決意割讓底一個原因。
那時人心惶惶,希望政府不放棄台灣,而一些土棍便想乘着官吏與地權交代底機會從中取利。
有些唱「跟父也是吃飯,跟母也是吃飯」底論調,意思是歸華、歸日都可以。
因此,民主國底建設雖然醞釀着,而人心并未一緻。
住近番地底漢人,與番人又乘機混合起來擾亂。
台南附近有劉烏河底叛變,一重溪、菜寮、拔馬、錫猿、木岡、南莊、半平橋、八張犁諸社都不安靜。
先生領兵把匪徒蕩平以後,分兵屯防諸社。
乙未(一八九五)三月,中日和約簽定。
依約第二條,台灣及澎湖群島都割歸日本。
台灣紳民反對無效,因是積極籌建「民主國」,舉唐巡撫為大「伯理玺天德」,以玄武旗(藍地黃虎)為國旗。
軍民諸政先由劉永福、丘逢甲諸人擔任,等議院開後再定國策。
那時,先生任籌防局統領,仍然屯兵番社附近諸隘。
日本既與我國交換約書于芝罘,遂任桦山資紀為台灣總督,會見我全權李經方于基隆港外,接收全島及澎湖群島。
七月,基隆失守,唐大「伯理玺天德」乘德輪船逃廈門,日人遂入台北。
當基隆告急時,先生率台南防兵北行;到阿裡關,聽見台北已失,乃趕回台南。
劉永福自己到安平港去布防,令先生守城。
先生所領底兵本來不多,攻守都難操勝算。
當時人心張皇,意見不一,故城終未關,任人逃避。
先生也有意等城内人民避到鄉間以後,再請兵固守。
八月,嘉義失守,劉永福不願死戰,緻書日軍求和,且令台南解嚴;先生隻得聽命。
和議未成,打狗、鳳山相繼陷,劉永福遂挾兵饷官帑數十萬乘德船逃回中國。
舊曆九月初二,安平炮台被占。
大局已去,丘逢甲也棄職,民主國在實際上已經消滅。
城中紳商都不以死守為然,力勸先生解甲,因為兵饷被劉提走。
先生便将私蓄現金盡數散給部下,幾個弁目把他送出城外。
九月初三日,日人入台南。
本集裡辛醜所作「無題」,便是記當日劉帥逃走和他不能守城底憤恨。
又,乙未「寄台南諸友」也是表明他底心迹底作品。
民主國最後根據地台南被占領後,日人懸像遍索先生。
鄉人不得已,乃于九月初五日送先生到安平港,漁人用竹筏載他上船。
「窺園詞」中「憶舊」是叙這次底事。
日人登船搜索了一遍,也沒把他認出來。
先生到廈門少住,便轉向汕頭,投宗人子榮、子明二位先生底鄉裡距鮀浦不遠底桃都。
子榮先生勸先生歸宗,可惜舊家譜不存,入台一世祖與揭陽宗祠底關系都不得而知,這事隻得罷論。
子榮昆季又勸先生到南洋去換換生活,先生底旅費都是他們贈與。
他們又把先生全家從台灣接到桃都,安置在宗祠邊底别莊裡。
從此以後,先生底子孫便住在大陸,其餘都留在台灣。
現在把先生底世系略記于下,表示住在台灣底族人還很多。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虛線示從略,虛镞示繼承,仿宋體字示回大陸一家。
詩中兩言「九葉」,或者舊譜于超公下還有兩代才到壽公。
照新譜,自一世祖至先生隻有七代而已。
先生在新嘉
在抑郁着急底心境中,使她病加劇,因而夭折。
她死後,先生将遺骸葬在荔支宅。
湘玉底母親感激他底情誼,便将死者底婢女吳遜送給他。
他并不愛戀那女子,隻為湘玉底緣故收留她。
本集裡底情詞,多半是懷念湘玉底作品。
台灣于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改設行省,以原台灣府為台南府、台灣縣為安平縣。
自設省後,所有新政逐漸推行。
先生對于新設施都潛心研究,每以為機器、礦務或其它實業都應自己學會了自已辦,異族絕靠不住。
自庚寅從北京回籍,台南紳官舉他管理「聖廟樂局」事務。
安平陳縣令聘他做蓬壺書院山長,辭未就,因為他願意幫助政府辦理墾土化番底事業。
他每深入番社,山裡底番、漢人多認識他。
甲午年春,唐巡撫聘他當台灣通志局協修,凡台南府屬底沿革、風物都由他彙纂。
中日開戰,省府改台南采訪局為團練局,以先生充統領,領兩營兵。
黃海之敗,中樞當局以為自改設台灣行省以來五、六年間,所有新政都要經費,不但未見利益,甚且要賠墊許多帑金;加以台灣民衆向有反清複明底傾向,不易統治:這或者也是決意割讓底一個原因。
那時人心惶惶,希望政府不放棄台灣,而一些土棍便想乘着官吏與地權交代底機會從中取利。
有些唱「跟父也是吃飯,跟母也是吃飯」底論調,意思是歸華、歸日都可以。
因此,民主國底建設雖然醞釀着,而人心并未一緻。
住近番地底漢人,與番人又乘機混合起來擾亂。
台南附近有劉烏河底叛變,一重溪、菜寮、拔馬、錫猿、木岡、南莊、半平橋、八張犁諸社都不安靜。
先生領兵把匪徒蕩平以後,分兵屯防諸社。
乙未(一八九五)三月,中日和約簽定。
依約第二條,台灣及澎湖群島都割歸日本。
台灣紳民反對無效,因是積極籌建「民主國」,舉唐巡撫為大「伯理玺天德」,以玄武旗(藍地黃虎)為國旗。
軍民諸政先由劉永福、丘逢甲諸人擔任,等議院開後再定國策。
那時,先生任籌防局統領,仍然屯兵番社附近諸隘。
日本既與我國交換約書于芝罘,遂任桦山資紀為台灣總督,會見我全權李經方于基隆港外,接收全島及澎湖群島。
七月,基隆失守,唐大「伯理玺天德」乘德輪船逃廈門,日人遂入台北。
當基隆告急時,先生率台南防兵北行;到阿裡關,聽見台北已失,乃趕回台南。
劉永福自己到安平港去布防,令先生守城。
先生所領底兵本來不多,攻守都難操勝算。
當時人心張皇,意見不一,故城終未關,任人逃避。
先生也有意等城内人民避到鄉間以後,再請兵固守。
八月,嘉義失守,劉永福不願死戰,緻書日軍求和,且令台南解嚴;先生隻得聽命。
和議未成,打狗、鳳山相繼陷,劉永福遂挾兵饷官帑數十萬乘德船逃回中國。
舊曆九月初二,安平炮台被占。
大局已去,丘逢甲也棄職,民主國在實際上已經消滅。
城中紳商都不以死守為然,力勸先生解甲,因為兵饷被劉提走。
先生便将私蓄現金盡數散給部下,幾個弁目把他送出城外。
九月初三日,日人入台南。
本集裡辛醜所作「無題」,便是記當日劉帥逃走和他不能守城底憤恨。
又,乙未「寄台南諸友」也是表明他底心迹底作品。
民主國最後根據地台南被占領後,日人懸像遍索先生。
鄉人不得已,乃于九月初五日送先生到安平港,漁人用竹筏載他上船。
「窺園詞」中「憶舊」是叙這次底事。
日人登船搜索了一遍,也沒把他認出來。
先生到廈門少住,便轉向汕頭,投宗人子榮、子明二位先生底鄉裡距鮀浦不遠底桃都。
子榮先生勸先生歸宗,可惜舊家譜不存,入台一世祖與揭陽宗祠底關系都不得而知,這事隻得罷論。
子榮昆季又勸先生到南洋去換換生活,先生底旅費都是他們贈與。
他們又把先生全家從台灣接到桃都,安置在宗祠邊底别莊裡。
從此以後,先生底子孫便住在大陸,其餘都留在台灣。
現在把先生底世系略記于下,表示住在台灣底族人還很多。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虛線示從略,虛镞示繼承,仿宋體字示回大陸一家。
詩中兩言「九葉」,或者舊譜于超公下還有兩代才到壽公。
照新譜,自一世祖至先生隻有七代而已。
先生在新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