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極清麗,惜傳者未記。

    此新安洪介亭所說,李亦自言不諱。

     仙童行雨 粵東亢旱,制軍孫公禱雨無驗。

    時值按臨潮郡,途次見民衆千餘聚集前山坡上。

    遣人詢之,雲:“看仙童。

    ”先是潮之村民孫姓子,年十二,與村中群豎牧犢,嬉于山坡,一兒戲以拳擊孫氏子。

    方擊去,忽孫子兩腳已離地數尺。

    又一兒以石擊之,愈擊愈高,皆不能着體。

    于是群兒奔說,哄動鄉鄰,十數裡外者俱來嘩睹。

    其父母泣涕仰喚,童但俯笑不言。

     制軍聞是,異,與司道群官徒步往觀。

    仰視一童子背挂青笠,牛鞭插于腰際,立空中。

    制軍方以天旱為憂,便祝曰:“爾果仙乎?能三日緻雨以救禾稼,當祠祀爾。

    ”童笑而颔之。

    頃之,浮雲一朵,迷失莫睹。

    制軍亦登輿行。

     俄大雨滂沱,數日風,粵境疊報:得雨遍滿溝澤。

    制軍于是命塑其像,遣畫師赴其家,使憶而圖之。

    童父母蓋愚農也,苦難形容其狀,雖易屢幅莫似。

    方無計間,忽童自空而下,笑曰:“特來為繪吾面目。

    ”遂圖而成之。

    父母将挽留之,倏失所在,遂塑其像于五羊城内三玄宮,題曰“羽仙孫真人”,香火甚盛。

     此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事。

    歙邑洪介亭遊粵東,親見迎孫童子像,因詢其颠末,恐有缺疑,他日當谒補山相公證之。

     金能退鬼 乾隆己酉年,常熟縣為敬公。

    民人某于二更時還家,忽見穿紅褲黑靴者持火把當街立,自腰以上下見,某避入親戚家中,物即追之而至,因取銅盆擊之,化而為五,大恐,閉門入。

     後汛兵巡船,于船上見所坐人皆衣紅褲黑靴,知其為妖也。

    擊之以槍,每人皆化五,少頃,河中盡然矣。

    晚間突入民家,滿城不安。

    敬公差人請顧公諱德懋者來,叩其所以,顧曰:“試以鼓擊之。

    ”怪愈甚。

    及命以鑼擊之,怪遂退,因曰:“此陰兵象也,兵以鼓進,以金退。

    ”傳合縣擊鑼,三日始安。

     秀結宜男 杭州富家子金挺之,美少年也,慕某女不得,因有妖冒作此女來魅。

    夜必摟抱甚緊,金即下洩如注,幾成瘵疾,避之他舍。

    妖至,覓之不得,即在空樓上束棕薦為人,瓦缽作頭,插山花,披紅錦衣,以恐其家人,并時作喃喃絮語聲。

     一日,攜一鬥大饅頭來,上寫“秀結宜男”四字,書法秀媚,其家延顧安伯、萬近蓬往視之。

    萬雲:“此蛇妖也,修煉千餘年,我已受菩薩戒,不忍殺,但可驅之去。

    ”顧乃為畫先天八卦圖鎮貼,萬但書“楞嚴咒心”四字治之。

    妖始泣語小婢雲:“我本揚州人,為訪妹而來,因鼓樓被毀,妹不可見,偶見金郎貌美,鐘情于此。

    今蒙見逐,自限期去,但從此見金郎不得。

    求郎所悅之歌童為我唱《陽關》一曲足矣。

    ”其家至期,果以鼓吹清歌送之,乃以線繡瓶袋一枚、白镪六錢賞歌童而去。

    此壬子二月間事也。

     黑眚畏鹽 丁憲榮,諸城人,言其地有殷家村在城外,多古圹。

    舊傳圹中有怪物,形如人面,無質,僅黑氣一團,高可丈許,每夜出晝隐。

    其出也,遇人于途,隔一矢地,辄作嘯聲如霹靂,令人心震膽落,惟見者聞,他則罔覺也。

    嘯畢,以黑氣障人,至腥穢,觸鼻暈絕。

    裡人相戒,視為畏途,昏暮無行者。

     有鹽販某市鹽他所,貪飲,醉中忘戒,誤蹑其它。

    時月上,已二鼓,前怪忽突出,遮道大嘯。

    某以木挑格之,若無所損,駭極,不知為計,急取鹽撒之,物漸逡巡退縮入地,因舉籮中鹽悉傾其處而去。

    曉往蹤迹,見所棄鹽堆積地上,皆作紅色,腥穢難聞,旁有血點狼藉,此後怪遂絕。

    僵屍挾人棗核可治尤明府佩蓮未達時,曾客河南,言其地棺多野厝,常有僵屍挾人之患,土人有法治,亦不之異。

    凡有被屍挾者,把握至緊,雖兩手斷裂,爪甲入人膚,終不可脫,用棗核七個,釘入屍脊背穴上,手随松出,屢試辄效。

    如新死屍奔,名曰“走影”,乃感陽氣觸動而然,人有被挾,亦可以此法治之。

    量童子 《褚氏遺書》:男子二八精通,能近女,八八六十四而精衰。

    然近日禀氣厚薄不同,有十三四娶妻生子者,似又難拘于定數也。

    俗有量童子法,能知其近女與否。

    法用粗線一根,自其項圍頸一匝,訪其長短;以線雙折,從其鼻準橫量至耳。

    長過耳者,便能人道;否則猶童子,不能近女也。

     靈符 萬近蓬言:聞胡中丞寶瑔病劇時,忽語家人曰:“明日慎閉吾戶,勿喚勿入也。

    ”如其教,明日日将暮,亦不喚啟鑰,夫人疑之,自往從穴隙窺,見房内列二桌,南北相向。

    南向桌上,有一人頭大如十石甕,金目巨口,灼灼翕動,北向桌上,中丞坐與相對,桌上列紙筆,方握管,似與問答欲作書狀,第見口動,亦不聞聲。

    遂大驚,排闼入。

    中丞擲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