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刻《煙雨樓續聊齋志異》改本例言宋翹
關燈
小
中
大
一、是編原仿蒲氏《志異》而作,其中字句有與《聊齋》如出一手,或少變換而愈新者,悉仍其舊。其詞意近襲,有類演義小說家者,概為删去。 一、是書初名《益智錄》,聞原稿舊有三部,後失其二。仆所見者,卷端有葉芸士先生手書行草一序。抄選訖,仍還故主。改為《煙雨樓續聊齋志異》,附家藏《留仙四六文》一卷于後。
一、篇中實有踳駁處、冗長處、未能免俗處。仆非好為去取,深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且有蒲氏在前,極盛難繼,易緻閱者之厭。原書俱在,識者鑒之。
一、文章本宇宙間公共之物,自鳴天籁,不擇好音,故諸卷中竄易之處,亦未便一一注明。作者既非抛磚引玉,改者豈必點鐵成金? 一、删定之後細閱,尚不免有粗鄙語。覆思此閑編也,惟思雅俗共賞,況蒲志中如“蒸餅”、“抱腰”、“高粱葉”等字亦往往有之,似不宜過刻。
一、是書出迄今垂三十馀年,吾鄉并無傳抄,遑問國與天下。誠有如葉令所雲:名字不出裡閈,士大夫鮮知其誰何。斯非不平之事哉!茲者他山之石,謀呼将伯,勉付手民。先生有知,庶可無抱璞之泣也。曆城宋翹一轺甫識。
一、篇中實有踳駁處、冗長處、未能免俗處。仆非好為去取,深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且有蒲氏在前,極盛難繼,易緻閱者之厭。原書俱在,識者鑒之。
一、文章本宇宙間公共之物,自鳴天籁,不擇好音,故諸卷中竄易之處,亦未便一一注明。作者既非抛磚引玉,改者豈必點鐵成金? 一、删定之後細閱,尚不免有粗鄙語。覆思此閑編也,惟思雅俗共賞,況蒲志中如“蒸餅”、“抱腰”、“高粱葉”等字亦往往有之,似不宜過刻。
一、是書出迄今垂三十馀年,吾鄉并無傳抄,遑問國與天下。誠有如葉令所雲:名字不出裡閈,士大夫鮮知其誰何。斯非不平之事哉!茲者他山之石,謀呼将伯,勉付手民。先生有知,庶可無抱璞之泣也。曆城宋翹一轺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