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詹如仙
關燈
小
中
大
之所在,其人遙指之。
曰:“峪有洞否?”曰:“相傳松柏密處有洞府,其地深險,無人敢去。
二年前嘗有人見二女子攜手入峪,未聞見其出者。
”張氏曰:“二女中必有詹氏!”葉曰:“然。
”盤桓多時,悒悒而歸。
葉曰:“不知福地,無處逃生,命也;既知其地,坐以待斃,非命也。
”張氏曰:“妾試往探之。
”葉曰:“豈有明知必死而自尋者乎?卿何輕生若此!”張曰:“不然。
妻之與夫,不啻臣子之與君父。
古之忠臣孝子濟君父之難,當其往也,豈逆料其必能生還而始往乎?能無懼耳!且聞峪多虎,未嘗目睹,安知非訛傳之不足憑信?即有之,亦或适逢其他往,得僥幸入洞。
即遇害,亦為夫死,豈可以輕生律之者哉?”葉曰:“雖然,卿勿往。
以吾累卿,心實有不安。
”張曰:“可無妾,不可無君,妾志決矣!”明晨,執玉獅而行。
葉曰:“執此何用?”曰:“此詹氏之物,非此不足取信。
”生送張至馬不能陟之處,張曰:“君立視妾往,不見,然後自歸,勿系念也。
妾不得已出此九死一生之謀,其濟,君之福也;不濟,亦不怨不尤。
”言已,浩然長往。
葉視張行二、三裡,即為木石遮蔽,歎息而歸。
張氏之隻身入峪也,數裡而外,遍獸蹄鳥迹,徑無人蹊。
再入之,虎嘯猿吟,毛發猬豎。
約行二十裡,忽有二虎遽起,直赴張氏。
張見之,手無寸鐵,不禁舉玉獅作遙擊之勢。
虎見之,從身旁過,複回卧張來路,不敢前。
張莫解所以,欲回,二虎當路,遂執玉獅複進。
嗣連遇諸虎,皆畏避。
日未暮,已屆洞口,其翠柏蒼松,大皆二三圍。
回首見二虎伏洞口,一左一右。
張曰:“吾至此,不畏汝矣!”遂舉玉獅昂然而入。
内一道姑高坐,瞑目如睡。
見張,驚曰:“汝何得到此?”見張執玉獅,複曰:“汝葉氏耶?”張曰:“吾姓葉,非氏葉也。
”曰:“何為來者?”張遂将葉公子為不平傷人逃難,一一細言之。
道姑聞之,忽悲忽喜。
張心知仙姑必詹氏,遂曰:“仙姑詹氏耶?”詹不語。
張複曰:“伍姊代嫁者非子耶?妾等誤入局中,欲出不得,不如姊之托身局外得自由也!”言至此,詹氏扶之起,歎曰:“吾身出局外,心在局中,身心兩地,苦尤異常。
不然,阿妹何能到此安然無恙也?”張茫然不解。
詹曰:“吾平素以他寶物降虎,而舉玉獅以示之,故虎見皆畏避。
蓋以玉獅系葉玉人把玩物,必時佩于身,倘以故來此,可借之以免虎傷,即可賴之以入洞府。
吾之用心若是,猶為度外置妹等耶?”張恍然,稱謝不已。
曰:“玉人之事何以處?”詹曰:“妹之玉人,勿向吾同稱之也。
”張笑曰:“姊适才自言之,他人言之即不應耶?”詹含羞曰:“三五日吾師必來。
來時,與妹切求之。
”未幾,仙姑果至。
見張曰:“此含奇冤之張氏耶?”張泣訴之。
仙姑曰:“勿爾!吾自有以伸之。
”言及葉生,曰:“吾自有以救之。
”語及伍氏、景氏,曰:“吾自有以安之。
”謂張氏曰:“吾徒之父母字女于葉,違之必有天殃,汝可導葉來此完婚。
”張甚喜,而不敢行。
仙姑以劍授之曰:“倘遇不測,拔劍擲之,可逢兇化吉。
”張拜受而别,不知何以行急如飛,瞬息即至。
與葉、景言之,葉喜與行,景不欲;葉約以月半必歸,景始允。
将行,忽三人自外入,各執兇器,言奉官差拿要犯葉某,葉倉皇無措。
張急拔劍向空擲之,忽三首落地,俄屍首化為青煙,被風吹散。
葉大喜,辭景而行。
至洞,先谒仙姑,嗣與詹氏合卺。
将寝,張謂詹氏曰:“今夜之事,伍氏不能代矣。
”次日,仙姑曰:“爾夫婦三人俱有仙緣,雖在洞府,諒不岑寂。
但不可以無事事,修真之術,詹氏自能傳授。
暇可乘雲循行下土,福善禍淫,替天行道,功德自不可量。
三年後,吾來課爾等功修。
”遂授以仙家妙術,既精而始去。
葉洞居及年馀,一日,謂詹曰:“吾屢夢與伍氏、景氏相會,且覺與渠經理家務,而身實仍在洞府,其故何也?”詹曰:“假者可以為真,真者勿以為假。
一身而三處享其福,師所以代君謀者周祥備
曰:“峪有洞否?”曰:“相傳松柏密處有洞府,其地深險,無人敢去。
二年前嘗有人見二女子攜手入峪,未聞見其出者。
”張氏曰:“二女中必有詹氏!”葉曰:“然。
”盤桓多時,悒悒而歸。
葉曰:“不知福地,無處逃生,命也;既知其地,坐以待斃,非命也。
”張氏曰:“妾試往探之。
”葉曰:“豈有明知必死而自尋者乎?卿何輕生若此!”張曰:“不然。
妻之與夫,不啻臣子之與君父。
古之忠臣孝子濟君父之難,當其往也,豈逆料其必能生還而始往乎?能無懼耳!且聞峪多虎,未嘗目睹,安知非訛傳之不足憑信?即有之,亦或适逢其他往,得僥幸入洞。
即遇害,亦為夫死,豈可以輕生律之者哉?”葉曰:“雖然,卿勿往。
以吾累卿,心實有不安。
”張曰:“可無妾,不可無君,妾志決矣!”明晨,執玉獅而行。
葉曰:“執此何用?”曰:“此詹氏之物,非此不足取信。
”生送張至馬不能陟之處,張曰:“君立視妾往,不見,然後自歸,勿系念也。
妾不得已出此九死一生之謀,其濟,君之福也;不濟,亦不怨不尤。
”言已,浩然長往。
葉視張行二、三裡,即為木石遮蔽,歎息而歸。
張氏之隻身入峪也,數裡而外,遍獸蹄鳥迹,徑無人蹊。
再入之,虎嘯猿吟,毛發猬豎。
約行二十裡,忽有二虎遽起,直赴張氏。
張見之,手無寸鐵,不禁舉玉獅作遙擊之勢。
虎見之,從身旁過,複回卧張來路,不敢前。
張莫解所以,欲回,二虎當路,遂執玉獅複進。
嗣連遇諸虎,皆畏避。
日未暮,已屆洞口,其翠柏蒼松,大皆二三圍。
回首見二虎伏洞口,一左一右。
張曰:“吾至此,不畏汝矣!”遂舉玉獅昂然而入。
内一道姑高坐,瞑目如睡。
見張,驚曰:“汝何得到此?”見張執玉獅,複曰:“汝葉氏耶?”張曰:“吾姓葉,非氏葉也。
”曰:“何為來者?”張遂将葉公子為不平傷人逃難,一一細言之。
道姑聞之,忽悲忽喜。
張心知仙姑必詹氏,遂曰:“仙姑詹氏耶?”詹不語。
張複曰:“伍姊代嫁者非子耶?妾等誤入局中,欲出不得,不如姊之托身局外得自由也!”言至此,詹氏扶之起,歎曰:“吾身出局外,心在局中,身心兩地,苦尤異常。
不然,阿妹何能到此安然無恙也?”張茫然不解。
詹曰:“吾平素以他寶物降虎,而舉玉獅以示之,故虎見皆畏避。
蓋以玉獅系葉玉人把玩物,必時佩于身,倘以故來此,可借之以免虎傷,即可賴之以入洞府。
吾之用心若是,猶為度外置妹等耶?”張恍然,稱謝不已。
曰:“玉人之事何以處?”詹曰:“妹之玉人,勿向吾同稱之也。
”張笑曰:“姊适才自言之,他人言之即不應耶?”詹含羞曰:“三五日吾師必來。
來時,與妹切求之。
”未幾,仙姑果至。
見張曰:“此含奇冤之張氏耶?”張泣訴之。
仙姑曰:“勿爾!吾自有以伸之。
”言及葉生,曰:“吾自有以救之。
”語及伍氏、景氏,曰:“吾自有以安之。
”謂張氏曰:“吾徒之父母字女于葉,違之必有天殃,汝可導葉來此完婚。
”張甚喜,而不敢行。
仙姑以劍授之曰:“倘遇不測,拔劍擲之,可逢兇化吉。
”張拜受而别,不知何以行急如飛,瞬息即至。
與葉、景言之,葉喜與行,景不欲;葉約以月半必歸,景始允。
将行,忽三人自外入,各執兇器,言奉官差拿要犯葉某,葉倉皇無措。
張急拔劍向空擲之,忽三首落地,俄屍首化為青煙,被風吹散。
葉大喜,辭景而行。
至洞,先谒仙姑,嗣與詹氏合卺。
将寝,張謂詹氏曰:“今夜之事,伍氏不能代矣。
”次日,仙姑曰:“爾夫婦三人俱有仙緣,雖在洞府,諒不岑寂。
但不可以無事事,修真之術,詹氏自能傳授。
暇可乘雲循行下土,福善禍淫,替天行道,功德自不可量。
三年後,吾來課爾等功修。
”遂授以仙家妙術,既精而始去。
葉洞居及年馀,一日,謂詹曰:“吾屢夢與伍氏、景氏相會,且覺與渠經理家務,而身實仍在洞府,其故何也?”詹曰:“假者可以為真,真者勿以為假。
一身而三處享其福,師所以代君謀者周祥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