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張清
關燈
小
中
大
德州東偏張清者,農人也。
家嗜牛脔,世養宰牛。
蓋養宰牛者,市瘦牛而養之,肥則賣給回人,宰之而貨其肉。
其養之也,取牛之踏糞糞其地,其利盡在土田;其賣之也,取牛之肥貴倍原價,其利勝權子母。
所養之牛,少則六七十頭,多則百馀頭,洵取民利之巧且忍者也。
一日,清在集場市一肥牛,其價甚廉。
有一農人,知是牛力大調良,願加原價二千以轉市之。
清不欲,複加二千,清仍不欲,農人乃止。
清貨于本集回民,較農人加價多得數百文。
回以是集牛脔甚少而價昂,遂立殺是牛而貨之。
清持價歸,其意得甚。
甫至家,即有二役執票來拘,清曰:“誰人控我?”役曰:“汝自作之事,尚不知耶?”乃缧绁其項,牽之去。
二役在路苛索差禮。
清曰:“來時不容少遲,吾身邊分文未有,奈何?”二役怒目曰:“當衙役者吸風度日耶?”清曰:“其理固然,吾豈不知?無已,俟結案回家時加倍奉酬。
”遂格外多許之,役乃喜。
路經一山,見山下有牛若幹,口吐人言,向清索命。
二役曰:“即為是案傳來,于汝等明冤,未經過堂,汝等不得無禮。
”衆牛乃散。
清始知已死。
忽睹都城,入城後,見一官衙勢如臬署。
及入,見王者怒坐堂上,一牛伏階下。
王令與牛對質。
牛所控是實,王怒曰:“是為巧取人财,忍心害物,合受刀山!”萬鬼群和,聲如雷鳴。
即有馬面之鬼捽去。
清見一山,極峻峭,上有利刃,縱橫如密筍,山上之人皆剖腸刺腹。
鬼促清上,清觳觫哀啼,退縮不前。
鬼以巨錘擊首,痛楚不堪。
忽王命将清提回。
清聞之,如獲再生。
清見王怒色轉和,心少放。
王曰:“汝所為之事,固無再生之理,因汝生時曾救母子二命,王嘉乃行,使汝還陽。
務痛改前非,勿蹈故轍,不然冥責之慘終不能免也。
”清唯唯。
王使原差二鬼送之,至己門,二鬼曰:“前言不可食也!”清曰:“諾。
”及入而蘇,死已二日。
遂起,立命家人市金銀紙箔二塊,速作冥資,親于大門外焚之。
初,清見村婦圍一少婦共相勸解,問之。
一婦曰:“适見此婦來此坐地,聞其所抱之子哭聲甚急,倏忽不哭。
衆婦疑之,急視之,見此婦以帶圍子項,時将勒死。
婦言渠夫貿易于德,二年不歸,抱子尋夫,迄今不見。
資斧斷絕,羞于行丐,将勒死其子而自盡耳。
”此時尚多婦女勸解少婦,一婦曰:“不必多相勸,在此百勸百應,設移時彼至他處仍勒其子,誰常從之作解勸人也?”清聞之,曰:“是也。
”遂問其來曆。
婦曰:“妾夫李智,濟陽人。
”清曰:“汝暫在吾家存身,俟旺月時吾送汝歸。
”少婦聞之,含淚頓首。
婦在清家住及兩月。
是時,李智歸,窺其室,不見其妻,遂蹤迹至德。
夫婦相見,清且稍為之赆,遣之歸。
清之救母子二命,蓋此事也。
清蘇後,力戒家人不食牛脔,将所養宰牛盡貨于莊農使用之家;有回人冒市者,追回令賣
家嗜牛脔,世養宰牛。
蓋養宰牛者,市瘦牛而養之,肥則賣給回人,宰之而貨其肉。
其養之也,取牛之踏糞糞其地,其利盡在土田;其賣之也,取牛之肥貴倍原價,其利勝權子母。
所養之牛,少則六七十頭,多則百馀頭,洵取民利之巧且忍者也。
一日,清在集場市一肥牛,其價甚廉。
有一農人,知是牛力大調良,願加原價二千以轉市之。
清不欲,複加二千,清仍不欲,農人乃止。
清貨于本集回民,較農人加價多得數百文。
回以是集牛脔甚少而價昂,遂立殺是牛而貨之。
清持價歸,其意得甚。
甫至家,即有二役執票來拘,清曰:“誰人控我?”役曰:“汝自作之事,尚不知耶?”乃缧绁其項,牽之去。
二役在路苛索差禮。
清曰:“來時不容少遲,吾身邊分文未有,奈何?”二役怒目曰:“當衙役者吸風度日耶?”清曰:“其理固然,吾豈不知?無已,俟結案回家時加倍奉酬。
”遂格外多許之,役乃喜。
路經一山,見山下有牛若幹,口吐人言,向清索命。
二役曰:“即為是案傳來,于汝等明冤,未經過堂,汝等不得無禮。
”衆牛乃散。
清始知已死。
忽睹都城,入城後,見一官衙勢如臬署。
及入,見王者怒坐堂上,一牛伏階下。
王令與牛對質。
牛所控是實,王怒曰:“是為巧取人财,忍心害物,合受刀山!”萬鬼群和,聲如雷鳴。
即有馬面之鬼捽去。
清見一山,極峻峭,上有利刃,縱橫如密筍,山上之人皆剖腸刺腹。
鬼促清上,清觳觫哀啼,退縮不前。
鬼以巨錘擊首,痛楚不堪。
忽王命将清提回。
清聞之,如獲再生。
清見王怒色轉和,心少放。
王曰:“汝所為之事,固無再生之理,因汝生時曾救母子二命,王嘉乃行,使汝還陽。
務痛改前非,勿蹈故轍,不然冥責之慘終不能免也。
”清唯唯。
王使原差二鬼送之,至己門,二鬼曰:“前言不可食也!”清曰:“諾。
”及入而蘇,死已二日。
遂起,立命家人市金銀紙箔二塊,速作冥資,親于大門外焚之。
初,清見村婦圍一少婦共相勸解,問之。
一婦曰:“适見此婦來此坐地,聞其所抱之子哭聲甚急,倏忽不哭。
衆婦疑之,急視之,見此婦以帶圍子項,時将勒死。
婦言渠夫貿易于德,二年不歸,抱子尋夫,迄今不見。
資斧斷絕,羞于行丐,将勒死其子而自盡耳。
”此時尚多婦女勸解少婦,一婦曰:“不必多相勸,在此百勸百應,設移時彼至他處仍勒其子,誰常從之作解勸人也?”清聞之,曰:“是也。
”遂問其來曆。
婦曰:“妾夫李智,濟陽人。
”清曰:“汝暫在吾家存身,俟旺月時吾送汝歸。
”少婦聞之,含淚頓首。
婦在清家住及兩月。
是時,李智歸,窺其室,不見其妻,遂蹤迹至德。
夫婦相見,清且稍為之赆,遣之歸。
清之救母子二命,蓋此事也。
清蘇後,力戒家人不食牛脔,将所養宰牛盡貨于莊農使用之家;有回人冒市者,追回令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