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上官勇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人忘之。
仁在會場覓弟及晚,音信皆無,意弟先歸,而家人未見。
馬氏曰:“汝将吾兒傷害,又造僞言以相欺,汝尚欲安然獨處乎?”仁曰:“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與吾偕出而不與吾同歸,吾何忍家居?”馬诟詈萬端,竟夜不息。
仁早起尋覓,終日無信,不敢見母,借宿鄰居。
或有自甯羌來者,言路逢一人貌似勇。
仁乃早起遄行,沿路問訪,并無消息。
所帶資斧,二日已罄,夜宿廟宇,日丐村莊。
會有四川成都行客,仆死于店,不能自行。
店主見仁,欲令傭于行客。
仁思有家難歸,遂從之。
客姓張,自有蘇杭貨肆,見仁忠誠,至家,令赴肆生理,仁遂止焉。
勇留任家五日,任送之歸。
馬見之喜極,如獲再生。
勇曰:“吾兄安在?”家人曰:“三日前覓汝未回。
”勇乃竊母财物,聞兄赴甯羌,亦問途而去。
路逢同裡無賴,偕行二日,渠見勇囊資豐裕,因于路餌之以藥,盡竊其所有而去。
會有貴州喬姓大商載貨而歸,見勇倒卧路側,搖之不醒,遂載以後車。
二日後,勇病乃瘥。
喬問之,一一實告。
喬無子,遂以勇為義。
仁之在成都貨肆也,十數年間,已成總櫃,而資本已有其半。
時有欠貨債者,反以詐賴控仁。
時邑尊喬公頗有政聲,見仁名,立刻傳訊。
仁詞直,判令欠貨債者立限清還,徼遲重責。
仁歸,方與店友頌喬宰仁明,忽有人報邑尊至。
倉猝間,邑尊已入。
仁審視之,勇也。
蓋勇已從喬姓,中會,部選成都縣令矣。
兄弟相見,悲喜交集,各訴艱辛,不勝酸恻。
勇曰:“明晨迎兄至署,再為細叙。
”自是兄若弟聽夕恒相聚晤。
一日,仁見勇有憂色,問之。
勇曰:“茲有參将,與弟有言語之失。
渠上遊見喜,屢遭謗毀,恐被參劾,是以憂耳。
”仁問其姓氏,勇曰:“渠與吾家同姓,與大兄同名。
”仁曰:“焉知非吾兄乎?”勇曰:“貌或似之,但意大兄何由至此?是以不敢相認。
”仁曰:“吾試訪之。
”一日,參将乘馬出,仁大聲曰:“非吾大兄乎?”參将聞之,下馬相見。
審視果然,于是偕至官衙展叙。
仁曰:“兄與喬縣尹有隙乎?”曰:“然。
”曰:“喬尹非他,即吾兄弟之弟也。
”知曰:“渠姓喬,何得雲爾?”仁曆叙之。
并馬到縣,兄弟團□,其喜可知。
後勇乞假回陝,奉母于蜀而養焉。
三子屬屬,馬氏底豫。
虛白道人曰:餘聞此事,不禁為之歎美數次。
以十馀歲之幼童,而能與兄易疏食,則食果取小之義不足言矣。
不禁歎美!委曲救兄,不懼母勞,則兄弟如手足,傷之不能再生,此義勇知之深矣。
不禁歎美!聞兄覓己而亡,不畏艱辛,竊藏而追尋之,此情純出于天性,不禁歎美!至若仁遭繼母之難,實有浚井完廪之勢,而不聞有怨言,則不禁為仁歎美!兄弟團圓,一緻富而二緻貴,悉出不意,則不禁為知等合家歎美!不知後世亦有歎美如餘者否? 讀之令人孝弟之心油然以生。
汪雪馬風 上官知之遭遇,較《聊齋》之張誠更苦;上官仁之敬恭,視《志異》之張誠倍笃。
至于上官知之逢仁、勇,張千戶之遇讷、誠,俱出意外,悉見友恭之感格。
此篇之文尤真懇樸至,情切理深,其文其事洵可與張誠之傳并傳矣!王植三 是有功倫紀文字。
馬竹吾 事與《聊齋·張誠》相類。
叙次參錯有法,自可與“張誠傳”并傳。
葉芸士 觀仁、勇友愛,易食、藏毒、谏母數事,歎王氏之祥、覽不得專美于前。
楊子厚 如讀《枤杜》、《棠棣》諸章。
先生必笃于友愛者,故言之親切有味如此。
上元李瑜謹注
仁在會場覓弟及晚,音信皆無,意弟先歸,而家人未見。
馬氏曰:“汝将吾兒傷害,又造僞言以相欺,汝尚欲安然獨處乎?”仁曰:“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與吾偕出而不與吾同歸,吾何忍家居?”馬诟詈萬端,竟夜不息。
仁早起尋覓,終日無信,不敢見母,借宿鄰居。
或有自甯羌來者,言路逢一人貌似勇。
仁乃早起遄行,沿路問訪,并無消息。
所帶資斧,二日已罄,夜宿廟宇,日丐村莊。
會有四川成都行客,仆死于店,不能自行。
店主見仁,欲令傭于行客。
仁思有家難歸,遂從之。
客姓張,自有蘇杭貨肆,見仁忠誠,至家,令赴肆生理,仁遂止焉。
勇留任家五日,任送之歸。
馬見之喜極,如獲再生。
勇曰:“吾兄安在?”家人曰:“三日前覓汝未回。
”勇乃竊母财物,聞兄赴甯羌,亦問途而去。
路逢同裡無賴,偕行二日,渠見勇囊資豐裕,因于路餌之以藥,盡竊其所有而去。
會有貴州喬姓大商載貨而歸,見勇倒卧路側,搖之不醒,遂載以後車。
二日後,勇病乃瘥。
喬問之,一一實告。
喬無子,遂以勇為義。
仁之在成都貨肆也,十數年間,已成總櫃,而資本已有其半。
時有欠貨債者,反以詐賴控仁。
時邑尊喬公頗有政聲,見仁名,立刻傳訊。
仁詞直,判令欠貨債者立限清還,徼遲重責。
仁歸,方與店友頌喬宰仁明,忽有人報邑尊至。
倉猝間,邑尊已入。
仁審視之,勇也。
蓋勇已從喬姓,中會,部選成都縣令矣。
兄弟相見,悲喜交集,各訴艱辛,不勝酸恻。
勇曰:“明晨迎兄至署,再為細叙。
”自是兄若弟聽夕恒相聚晤。
一日,仁見勇有憂色,問之。
勇曰:“茲有參将,與弟有言語之失。
渠上遊見喜,屢遭謗毀,恐被參劾,是以憂耳。
”仁問其姓氏,勇曰:“渠與吾家同姓,與大兄同名。
”仁曰:“焉知非吾兄乎?”勇曰:“貌或似之,但意大兄何由至此?是以不敢相認。
”仁曰:“吾試訪之。
”一日,參将乘馬出,仁大聲曰:“非吾大兄乎?”參将聞之,下馬相見。
審視果然,于是偕至官衙展叙。
仁曰:“兄與喬縣尹有隙乎?”曰:“然。
”曰:“喬尹非他,即吾兄弟之弟也。
”知曰:“渠姓喬,何得雲爾?”仁曆叙之。
并馬到縣,兄弟團□,其喜可知。
後勇乞假回陝,奉母于蜀而養焉。
三子屬屬,馬氏底豫。
虛白道人曰:餘聞此事,不禁為之歎美數次。
以十馀歲之幼童,而能與兄易疏食,則食果取小之義不足言矣。
不禁歎美!委曲救兄,不懼母勞,則兄弟如手足,傷之不能再生,此義勇知之深矣。
不禁歎美!聞兄覓己而亡,不畏艱辛,竊藏而追尋之,此情純出于天性,不禁歎美!至若仁遭繼母之難,實有浚井完廪之勢,而不聞有怨言,則不禁為仁歎美!兄弟團圓,一緻富而二緻貴,悉出不意,則不禁為知等合家歎美!不知後世亦有歎美如餘者否? 讀之令人孝弟之心油然以生。
汪雪馬風 上官知之遭遇,較《聊齋》之張誠更苦;上官仁之敬恭,視《志異》之張誠倍笃。
至于上官知之逢仁、勇,張千戶之遇讷、誠,俱出意外,悉見友恭之感格。
此篇之文尤真懇樸至,情切理深,其文其事洵可與張誠之傳并傳矣!王植三 是有功倫紀文字。
馬竹吾 事與《聊齋·張誠》相類。
叙次參錯有法,自可與“張誠傳”并傳。
葉芸士 觀仁、勇友愛,易食、藏毒、谏母數事,歎王氏之祥、覽不得專美于前。
楊子厚 如讀《枤杜》、《棠棣》諸章。
先生必笃于友愛者,故言之親切有味如此。
上元李瑜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