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五則)
關燈
小
中
大
蓍龜蔔筮
古人重蔔籃,其究至于通神,龜為蔔,蓍為筮,故曰“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
舜之命禹,武王之伐纣,召公相宅,周公營成周,未嘗不昆命元龜,襲祥考蔔。
然筮短龜長,則龜蔔猶在《易》筮之上。
《漢·藝文志》、劉向所輯《七略》,自《龜書》、《夏龜》之屬,凡十五家至四百一卷,後世無傳焉。
今之揲蓍者,率多流入于影象,所謂龜策,惟市井細人始習此藝。
其得不過數錢,士大夫未嘗過而問也。
伎術标榜,所在如織,五星、六壬、衍禽、三命、軌析、太一、洞微、紫微、太素、遁甲,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
由是藉手于達官要人,舟車交錯于道路,毀譽紛纭,而術益隐矣。
《周禮》:“大蔔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杜子春雲,“玉兆,颛帝之兆;瓦兆,帝堯之兆;原兆,有周之兆。
”“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又“掌《三易》之法,曰《連山》,曰《歸藏》,曰《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今獨《周易》之書存,他不複可見。
世謂文王重《易》六爻為六十四卦,然則夏、商之《易》已如是矣。
《左氏傳》所載懿氏占曰:“風皇于飛,和鳴锵锵。
有妫之後,将育于姜。
”成季之蔔曰:“其名曰友,在公之右。
同複于父,敬如君所。
”晉獻公骊姬之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禜。
”嫁伯姬之繇曰:“車說其較,火焚其旗。
寇張之弧,侄其從姑。
”秦伯伐晉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文公納王,遇黃帝戰于阪臯之兆。
鄢陵之戰,晉侯筮曰:“南國又,射其元,王中厥目。
”宋伐鄭,趙鞅蔔救之,遇水适火,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史墨曰:“盈,水名;子,水位。
名位敵,不可幹也。
”杜氏謂“鞅姓盈,宋姓子”,蓋言“赢”與“盈”同也。
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
”衛莊公蔔夢,曰:“如魚◆尾,衡流而方羊裔焉。
阖門塞窦,乃自後逾。
”此十占皆不可得其說,故杜元凱雲:“凡筮者用《周易》,則其象可推。
非此而往,則臨時占者或取于象,或取于氣,或取于時日、王相以成其占。
若盡附會以爻象,則架虛而不經。
”可為通論,然亦安知非《連山》、《歸藏》所載乎? 地名異音 郡邑之名有與本字大不同者,顔師古以為土俗各有别稱者是也,姑以《漢書·地理志》言之:馮翊之栎陽為“藥陽”,蓮勺為“辇酌”;太原之慮轑為“廬夷”;上黨之沾為“添”;河内之隆慮為“林廬”,蕩陰為“湯陰”;穎川之不羹為“不郎”;南陽之郦為“擲”,堵陽為“者陽”,酂為“讚”;沛之酂為“嵯”,鄲為“多”;清河之鄃為“輸”;汝南之平輿為“平預”;濟陰之宛句為“冤劬”;江夏之沙羨為“沙夷”;九江之橐臯為“拓姑”;廬江之雩婁為“籲闾”;山陽之方與為“房豫”;琅邪之不其為“不基”;東海之承為“證”;氏沙之承陽為“傑陽”;臨淮之取慮為“秋廬”;會稽之諸暨為“諸既”,太末為“闼末”;豫章之餘汗為“餘幹”;廣漢之汁方為“十方”;蜀郡之徙為“斯”;益州之味為“昧”;金城之允吾為“鉛牙”,允街為“鉛街”;武威之樸◆為“蒲環”;張掖之番禾為“盤和”;安定之烏氏為“馬支”;上郡之龜茲為“丘慈”;西河之鹄澤為“梏澤”;代郡之狋氏為“權精”;遼西之且慮為“趄廬”,令支為“鈴祗”;遼東之番汗為“盤寒”;樂浪之黏蟬為“黏提”;南海之番禹為“潘隅”;蒼梧之荔浦為“肄浦”;交趾之赢隣為“蓮簍”;九真之都龐為“都聾”;日南之兩卷為“西權”;淮陽之陽夏為“陽賈”;魯國之蕃為“皮”。
皆不可求之于義訓,字書亦不盡載也。
韓嬰詩 《前漢書·儒林傳》叙《詩》雲,漢興,申公作《魯詩》,後蒼作《齊詩》,韓嬰作《韓詩》。
又雲,申公為《詩》訓故。
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嬰為文帝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推詩人之意,作《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
武帝時,與董仲舒論于上前,精悍分明,仲舒不能難。
其後韓氏有王吉、食子公、氏孫順之學。
《藝文志》,《韓家詩經》二十八卷,《韓故》三十六卷,《内傳》四卷,《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
今惟存《外傳》十卷。
慶曆中,将作監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其末又題雲:“蒙文相公改正三千餘字。
”予家有其書,讀首卷第二章,曰:“孔子南遊适楚,至于阿谷,有處子佩寓而浣者。
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
’子貢曰:‘吾将南之楚,逢天暑,願乞一飲以表我心。
’婦人對曰:‘阿谷之水流而趨海,欲飲則飲,何問婦人乎?’受子貢觞,迎流而挹之,置之沙上,曰:‘禮固不親授。
’孔子抽琴去其轸,子貢往請調其音。
婦人曰:‘吾五音不知,安能調琴
舜之命禹,武王之伐纣,召公相宅,周公營成周,未嘗不昆命元龜,襲祥考蔔。
然筮短龜長,則龜蔔猶在《易》筮之上。
《漢·藝文志》、劉向所輯《七略》,自《龜書》、《夏龜》之屬,凡十五家至四百一卷,後世無傳焉。
今之揲蓍者,率多流入于影象,所謂龜策,惟市井細人始習此藝。
其得不過數錢,士大夫未嘗過而問也。
伎術标榜,所在如織,五星、六壬、衍禽、三命、軌析、太一、洞微、紫微、太素、遁甲,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
由是藉手于達官要人,舟車交錯于道路,毀譽紛纭,而術益隐矣。
《周禮》:“大蔔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杜子春雲,“玉兆,颛帝之兆;瓦兆,帝堯之兆;原兆,有周之兆。
”“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又“掌《三易》之法,曰《連山》,曰《歸藏》,曰《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今獨《周易》之書存,他不複可見。
世謂文王重《易》六爻為六十四卦,然則夏、商之《易》已如是矣。
《左氏傳》所載懿氏占曰:“風皇于飛,和鳴锵锵。
有妫之後,将育于姜。
”成季之蔔曰:“其名曰友,在公之右。
同複于父,敬如君所。
”晉獻公骊姬之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禜。
”嫁伯姬之繇曰:“車說其較,火焚其旗。
寇張之弧,侄其從姑。
”秦伯伐晉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文公納王,遇黃帝戰于阪臯之兆。
鄢陵之戰,晉侯筮曰:“南國又,射其元,王中厥目。
”宋伐鄭,趙鞅蔔救之,遇水适火,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史墨曰:“盈,水名;子,水位。
名位敵,不可幹也。
”杜氏謂“鞅姓盈,宋姓子”,蓋言“赢”與“盈”同也。
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
”衛莊公蔔夢,曰:“如魚◆尾,衡流而方羊裔焉。
阖門塞窦,乃自後逾。
”此十占皆不可得其說,故杜元凱雲:“凡筮者用《周易》,則其象可推。
非此而往,則臨時占者或取于象,或取于氣,或取于時日、王相以成其占。
若盡附會以爻象,則架虛而不經。
”可為通論,然亦安知非《連山》、《歸藏》所載乎? 地名異音 郡邑之名有與本字大不同者,顔師古以為土俗各有别稱者是也,姑以《漢書·地理志》言之:馮翊之栎陽為“藥陽”,蓮勺為“辇酌”;太原之慮轑為“廬夷”;上黨之沾為“添”;河内之隆慮為“林廬”,蕩陰為“湯陰”;穎川之不羹為“不郎”;南陽之郦為“擲”,堵陽為“者陽”,酂為“讚”;沛之酂為“嵯”,鄲為“多”;清河之鄃為“輸”;汝南之平輿為“平預”;濟陰之宛句為“冤劬”;江夏之沙羨為“沙夷”;九江之橐臯為“拓姑”;廬江之雩婁為“籲闾”;山陽之方與為“房豫”;琅邪之不其為“不基”;東海之承為“證”;氏沙之承陽為“傑陽”;臨淮之取慮為“秋廬”;會稽之諸暨為“諸既”,太末為“闼末”;豫章之餘汗為“餘幹”;廣漢之汁方為“十方”;蜀郡之徙為“斯”;益州之味為“昧”;金城之允吾為“鉛牙”,允街為“鉛街”;武威之樸◆為“蒲環”;張掖之番禾為“盤和”;安定之烏氏為“馬支”;上郡之龜茲為“丘慈”;西河之鹄澤為“梏澤”;代郡之狋氏為“權精”;遼西之且慮為“趄廬”,令支為“鈴祗”;遼東之番汗為“盤寒”;樂浪之黏蟬為“黏提”;南海之番禹為“潘隅”;蒼梧之荔浦為“肄浦”;交趾之赢隣為“蓮簍”;九真之都龐為“都聾”;日南之兩卷為“西權”;淮陽之陽夏為“陽賈”;魯國之蕃為“皮”。
皆不可求之于義訓,字書亦不盡載也。
韓嬰詩 《前漢書·儒林傳》叙《詩》雲,漢興,申公作《魯詩》,後蒼作《齊詩》,韓嬰作《韓詩》。
又雲,申公為《詩》訓故。
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嬰為文帝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推詩人之意,作《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
武帝時,與董仲舒論于上前,精悍分明,仲舒不能難。
其後韓氏有王吉、食子公、氏孫順之學。
《藝文志》,《韓家詩經》二十八卷,《韓故》三十六卷,《内傳》四卷,《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
今惟存《外傳》十卷。
慶曆中,将作監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其末又題雲:“蒙文相公改正三千餘字。
”予家有其書,讀首卷第二章,曰:“孔子南遊适楚,至于阿谷,有處子佩寓而浣者。
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
’子貢曰:‘吾将南之楚,逢天暑,願乞一飲以表我心。
’婦人對曰:‘阿谷之水流而趨海,欲飲則飲,何問婦人乎?’受子貢觞,迎流而挹之,置之沙上,曰:‘禮固不親授。
’孔子抽琴去其轸,子貢往請調其音。
婦人曰:‘吾五音不知,安能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