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五則)

關燈
書鄭伯以齊人朝王曰:“禮也。

    ”杜雲:“莊公不以虢公得政而背王,故禮之。

    ”書息侯伐鄭曰:“不度德。

    ”杜雲:“鄭莊賢”。

    書取郜與防歸于魯曰:“可謂正矣。

    以王命讨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

    ”書使許叔居許東偏曰:“于是乎有禮,度德而處,量力而行,相時而動,可謂知禮。

    ”書周、鄭交惡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是乃以天子諸侯混為一區,無複有上下等威之辨。

    射王之夜,使祭足勞王,杜雲:“鄭志在苟免,王讨之非也。

    ”此段尤為悖理。

    唯公羊子于克段于鄢之下,書曰:“大鄭伯之惡”,為得之。

     百六陽九 史傳稱百六陽九為厄會,以曆志考之,其名有八,初人元百六曰陽九,次曰陰九。

    又有陰七、陽七、陰五、陽五、陰三、陽三,皆謂之災歲。

    大率經歲四千五百六十,而災歲五十七。

    以數計之,每及八十歲,則值其一。

    今人但知陽九之厄。

    雲經歲者,常歲也。

     左傳易筮《左傳》所載《周易》占筮,大抵隻一交之變,未嘗有兩交以上者。

    畢萬筮仕,遇《屯》之《比》,初九變也。

    成季将生,遇《大有》之《乾》,六五變也。

    晉嫁伯姬,遇《歸妹》之《睽》,上六變也,晉文公迎天子,遇《大有》,乃九三變而之《睽》。

    叔孫莊叔生子豹,遇《明夷》,乃初九變而之《謙》。

    崔杼娶妻,遇《困》,乃六三變而之《大過》。

    南蒯作亂,遇《坤》,乃六五變而之《比》。

    趙鞅救鄭,遇《泰》,乃六五變而之《需》。

    占者即演而為說。

    然崔抒“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叔孫“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殆若專為二子所作也。

    唯陳厲公生敬仲,遇《觀》之《否》。

    周史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

    風為天,于士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

    ”杜氏注雲“自二至四有《艮》象,《艮》為山”。

    予謂此正是用中爻取義,前書論之詳矣。

    又有相與論事,不假蓄占而引卦以言者,如鄭公子曼滿欲為卿,王子伯廖曰:“《周易》有之,在《豐》之《離》。

    ”晉先縠違命進師,知莊子曰:“《周易》有之,在《師》之《臨》。

    ”楚王忲侈,子大叔曰:“在《複》之《頤》。

    ”但以爻辭合其所行之事耳!至于“為赢敗姬”、“伐齊則可”等語,自是一時探赜索隐,非後人所可到也。

    衛襄公生子,孔成子占之,亦遇《屯》之《比》,與畢萬同,雖史朝與辛廖之言則異,然皆以“利建侯”為主。

    鐘繇自劾 漢建安中,曹操以鐘繇為司隸校尉,督關中諸軍。

    诏召河東太守王邑,而拜杜畿為太守。

    郡椽詣繇求留邑,繇不聽,邑詣許自歸。

    繇自以威禁失督司之法,乃上書自劾曰:“謹按侍中守司隸校尉東武亭侯鐘繇,幸得蒙恩,以鬥筲之才,仍見拔擢,顯從近密,銜命督使。

    明知诏書深疾長吏政教寬弱,檢下無刑,久病淹滞,衆職荒頓。

    既舉文書,操彈失理。

    輕慢憲度,不與國同心,為臣不忠,大為不敬。

    臣請法車召詣廷尉治繇罪,大鴻胪削爵土。

    臣辄以文書付功曹從事,伏須罪誅。

    ”诏不許。

    予觀近時士大夫自劾者,不過雲乞将臣重行竄黜阖門待罪而已,如繇此章,蓋與為他人所糾亡異也,豈非身為司隸,職在刺舉,故如是乎! 大義感人 理義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膚而淪骨髓,不過語言造次之間,初非有怪奇卓詭之事也。

    楚昭王遭吳阖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請救,竟以複國。

    漢高祖入關,召諸縣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谕之,秦民大喜。

    已而項羽所過殘滅,民大失望。

    劉氏四百年基業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祿山亂,至扶風,士卒頗懷去就,流言不遜,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緻逆胡亂常,須遠避其鋒。

    卿等倉卒從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

    今聽各還家,朕獨與子弟入蜀,今日與卿等訣。

    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緻意。

    ”衆皆哭曰:“死生從陛下。

    ”自是流言遂息。

    賊圍張巡于雍丘,大将勸巡降,巡設天子畫像,帥将士朝之,人人皆泣。

    巡引六将于前,責以大義而斬之,士心益勸。

    河北四兇稱王,李抱真使賈林說王武俊,托為天子之語,曰:“朕前事誠誤,朋友失意,尚可謝,況朕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從化。

    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謂田悅曰:“天子方在隐憂,以德綏我,何得不悔過而歸之?”王庭湊盜據成德,韓愈宣慰,庭湊拔刃弦弓以逆。

    及館,羅甲士于廷。

    愈為言安、史以來逆順禍福之理,庭湊恐衆心動,麾之使出,訖為藩臣。

    黃巢僞赦至鳳翔,節度使鄭敗不出,樂奏,将佐皆哭。

    巢使者怪之,幕客曰:“以相公風痺不能來,故悲耳。

    ”民間聞者無不泣,敗曰:“吾固知人心尚未厭唐,賊授首無日矣。

    ”旋起兵率倡諸鎮,以複長安。

    田悅以魏叛,喪師遁還,亦能以語言動衆心,誓同生死。

    乃知陸贽勸德宗痛自咎悔,以言謝天下,制書所下,雖武人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識者知賊不足平。

    凡此數端,皆異代而同符也。

    國家靖康、建炎之難極矣,不聞有此?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