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八則)
關燈
小
中
大
史不相見之了。
執政四入頭國朝除用執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禦史中丞進拜,俗呼為“四入頭”。
固有盡曆四職而不用,如張文定公、謂仁、英朝,至神宗初始用,王宣徽之類者。
趙清獻公自成都召還知谏院,大臣言故事近臣自成都還,将大用,必更省府,謂三司使、開封府。
不為谏官。
以是知一朝典章,其嚴如此。
至若以權恃郎方受告即為參樞,如施矩、鄭仲熊者,蓋秦桧所用雲。
無望之禍 自古無望之禍玉石俱焚者,釋氏謂之劫數,然固自有幸不幸者。
漢武帝以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于是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诏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殺之,獨郡邪獄系者,賴丙吉得生。
隋炀帝令嵩山道士潘誕合煉金丹不成,雲無石膽石髓,若得童男女膽髓各三斜六鬥,可以代之,帝怒斬誕。
其後方士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内李姓。
以炀帝之無道嗜殺人,不啻草莽,而二說偶不行。
唐太宗以李淳風言女武當王,已在宮中,欲取疑似者盡殺之,賴淳風谏而止。
以太宗之賢尚如此,豈不雲幸不幸哉! 燕說黃魯直和張文潛八詩,其二雲:“談經用燕說,束棄諸儒傳。
濫筋雖有罪,未派彌九縣。
”大意指王氏新經學也。
燕說出于《韓非子》,曰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說。
又引其事曰:“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謂持燭者曰:‘舉燭。
’已而誤書‘舉燭’二字,非書本意也。
燕相受書,曰:‘舉燭者尚明也。
尚明者舉賢而用之。
’遂以自上,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魯直以新學多穿鑿,故有此句。
折檻行 杜詩《折檻行》雲:“千載少似朱雲人,至今折檻空嶙峋。
婁公不語宋公語,尚憶先皇容直臣。
”此篇專為谏争而設,謂婁師德、宋璟也。
人多疑婁公既無一語,何得為直臣?錢伸仲雲:“朝有阙政,或婁公不語,則宋公語。
”但師德乃是武後朝人,璟為相時,其亡久矣。
杜有祭房相國文,言“群公間出,魏、杜、婁、宋”,亦并二公稱之,詩言先皇,意為明皇帝也,婁氏别無顯人有聲開元間,為不可曉。
朱雲陳元達 朱雲見漢成帝,請斬馬劍斷張禹首。
上大怒曰,“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禦史遂将雲去。
辛慶忌叩頭以死争,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
因而輯之,輯與集同,謂補合也。
以旌直臣。
”劉聰為劉後起鎢儀殿,陳元達谏,聰怒,命将出斬之,時在逍遙園李中堂,元達先鎖腰而入,即以鎖繞堂下樹,左右曳之不能動。
劉氏聞之,私敕左右停刑,手疏切谏,聰乃解,引元達而謝之,易園為納賢園,堂為愧賢堂。
兩人之事甚相類,雲之免于死,由慶忌即時争救之故,差易為力。
若元達之命在須臾間,聰之急暴且盛怒,何暇延留數刻而容劉氏得以草疏乎?脫使就刎其首,或令武士擊殺亦可,何恃于鎖腰哉?是為可疑也。
成帝不易檻以旌雲直,而不能命以一官,乃不若聰之待元達也。
至今宮殿正中一間橫檻,獨不施欄循,謂之折檻,蓋自漢以來相傳如此矣。
杜老不忘君 前輩謂社少陵當流離颠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今略紀其數語雲:“萬方頻送喜,無乃聖躬勞。
”“至今勞聖主,何以報皇天。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如此之類非一。
栽松 詩白樂天《栽松詩》雲:“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靠靠。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予治圃于鄉裡,乾道己醜歲,正年四十七矣。
自伯兄山居手移稚松數十本,其高僅四五寸,植之雲壑石上,擁土以為固,不能保其必活也。
過二十年,蔚然成林,皆有幹霄之勢,偶閱白公集,感而書之。
烏鵲鳴 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
南人聞鵲噪則喜,聞烏聲則唾而逐之,至于弦弩挾彈,擊使遠去。
《北齊書》,奚永洛與張子信對坐,有鵲正鳴于庭樹間,子信曰:“鵲言不善,當有口舌事,今夜有喚,必不得往。
”子信去後,高嚴使召之,且雲敕喚,永洛詐稱堕馬,遂免于難。
白樂天在江州,《答元郎中楊員外喜烏見寄》,曰:“南宮鴛鴦地,何忽烏來止。
故人錦帳郎,聞烏笑相視。
疑烏報消息,望我歸鄉裡。
我歸應待烏頭白,慚愧元郎誤歡喜。
”然則鵲言固不善,而烏亦能報喜也。
又有和元微之《大觜烏》一篇雲:“老巫生奸計,與烏意潛通。
雲此非凡鳥,遙見起敬恭。
千歲乃一出,喜賀主人翁。
此烏所止家,家産日夜豐。
上以緻壽考,下可宜田農。
”按微之所賦雲:“巫言此烏至,财産日豐宜。
主人一心惑,誘引不知疲。
轉見烏來集,自言家轉孳。
專職烏喜怒,信受若長離。
”今之烏則然也。
世有傳《陰陽局鴉經》,謂東方朔所著,大略言凡占烏之鳴,先數其聲,然後定其方位,假如甲日一聲,即是甲聲,第二聲為乙聲,以十于數之,乃辨其急緩,以定吉兇,蓋不專于一說也。
執政四入頭國朝除用執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禦史中丞進拜,俗呼為“四入頭”。
固有盡曆四職而不用,如張文定公、謂仁、英朝,至神宗初始用,王宣徽之類者。
趙清獻公自成都召還知谏院,大臣言故事近臣自成都還,将大用,必更省府,謂三司使、開封府。
不為谏官。
以是知一朝典章,其嚴如此。
至若以權恃郎方受告即為參樞,如施矩、鄭仲熊者,蓋秦桧所用雲。
無望之禍 自古無望之禍玉石俱焚者,釋氏謂之劫數,然固自有幸不幸者。
漢武帝以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于是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诏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殺之,獨郡邪獄系者,賴丙吉得生。
隋炀帝令嵩山道士潘誕合煉金丹不成,雲無石膽石髓,若得童男女膽髓各三斜六鬥,可以代之,帝怒斬誕。
其後方士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内李姓。
以炀帝之無道嗜殺人,不啻草莽,而二說偶不行。
唐太宗以李淳風言女武當王,已在宮中,欲取疑似者盡殺之,賴淳風谏而止。
以太宗之賢尚如此,豈不雲幸不幸哉! 燕說黃魯直和張文潛八詩,其二雲:“談經用燕說,束棄諸儒傳。
濫筋雖有罪,未派彌九縣。
”大意指王氏新經學也。
燕說出于《韓非子》,曰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說。
又引其事曰:“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謂持燭者曰:‘舉燭。
’已而誤書‘舉燭’二字,非書本意也。
燕相受書,曰:‘舉燭者尚明也。
尚明者舉賢而用之。
’遂以自上,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魯直以新學多穿鑿,故有此句。
折檻行 杜詩《折檻行》雲:“千載少似朱雲人,至今折檻空嶙峋。
婁公不語宋公語,尚憶先皇容直臣。
”此篇專為谏争而設,謂婁師德、宋璟也。
人多疑婁公既無一語,何得為直臣?錢伸仲雲:“朝有阙政,或婁公不語,則宋公語。
”但師德乃是武後朝人,璟為相時,其亡久矣。
杜有祭房相國文,言“群公間出,魏、杜、婁、宋”,亦并二公稱之,詩言先皇,意為明皇帝也,婁氏别無顯人有聲開元間,為不可曉。
朱雲陳元達 朱雲見漢成帝,請斬馬劍斷張禹首。
上大怒曰,“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禦史遂将雲去。
辛慶忌叩頭以死争,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
因而輯之,輯與集同,謂補合也。
以旌直臣。
”劉聰為劉後起鎢儀殿,陳元達谏,聰怒,命将出斬之,時在逍遙園李中堂,元達先鎖腰而入,即以鎖繞堂下樹,左右曳之不能動。
劉氏聞之,私敕左右停刑,手疏切谏,聰乃解,引元達而謝之,易園為納賢園,堂為愧賢堂。
兩人之事甚相類,雲之免于死,由慶忌即時争救之故,差易為力。
若元達之命在須臾間,聰之急暴且盛怒,何暇延留數刻而容劉氏得以草疏乎?脫使就刎其首,或令武士擊殺亦可,何恃于鎖腰哉?是為可疑也。
成帝不易檻以旌雲直,而不能命以一官,乃不若聰之待元達也。
至今宮殿正中一間橫檻,獨不施欄循,謂之折檻,蓋自漢以來相傳如此矣。
杜老不忘君 前輩謂社少陵當流離颠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今略紀其數語雲:“萬方頻送喜,無乃聖躬勞。
”“至今勞聖主,何以報皇天。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如此之類非一。
栽松 詩白樂天《栽松詩》雲:“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靠靠。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予治圃于鄉裡,乾道己醜歲,正年四十七矣。
自伯兄山居手移稚松數十本,其高僅四五寸,植之雲壑石上,擁土以為固,不能保其必活也。
過二十年,蔚然成林,皆有幹霄之勢,偶閱白公集,感而書之。
烏鵲鳴 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
南人聞鵲噪則喜,聞烏聲則唾而逐之,至于弦弩挾彈,擊使遠去。
《北齊書》,奚永洛與張子信對坐,有鵲正鳴于庭樹間,子信曰:“鵲言不善,當有口舌事,今夜有喚,必不得往。
”子信去後,高嚴使召之,且雲敕喚,永洛詐稱堕馬,遂免于難。
白樂天在江州,《答元郎中楊員外喜烏見寄》,曰:“南宮鴛鴦地,何忽烏來止。
故人錦帳郎,聞烏笑相視。
疑烏報消息,望我歸鄉裡。
我歸應待烏頭白,慚愧元郎誤歡喜。
”然則鵲言固不善,而烏亦能報喜也。
又有和元微之《大觜烏》一篇雲:“老巫生奸計,與烏意潛通。
雲此非凡鳥,遙見起敬恭。
千歲乃一出,喜賀主人翁。
此烏所止家,家産日夜豐。
上以緻壽考,下可宜田農。
”按微之所賦雲:“巫言此烏至,财産日豐宜。
主人一心惑,誘引不知疲。
轉見烏來集,自言家轉孳。
專職烏喜怒,信受若長離。
”今之烏則然也。
世有傳《陰陽局鴉經》,謂東方朔所著,大略言凡占烏之鳴,先數其聲,然後定其方位,假如甲日一聲,即是甲聲,第二聲為乙聲,以十于數之,乃辨其急緩,以定吉兇,蓋不專于一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