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清師攻救海澄,錦複破之,遂圍泉州。
錦下僞教叙諸将功,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遠将軍,後提督吳淑為平遠伯、甯北将軍,左虎衛何祐為左武衛,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右虎衛江勝為左虎衛,俱授左都督。
餘鎮營各加級有差。
某月,大清師克複海澄,擊破鄭錦兵于泉州,錦撒兵還思明,閩地悉定。
十二月,诏複遷各省沿海人民于内地,置戍,禁出入。
甲寅之亂,閩省遷民悉還故地,至是閩平,複議遷界。
康親王疏稱遷界累民,請罷之,已報可。
後島人就掠内地,督撫提鎮請仍從順治十八年例遷,值破海澄,圍泉州,事暫停。
及泉圍解,遂行遷界之令,益不聊生。
唯廣東尚王力請不遷,得已。
康熙十八年已未,春正月,诏築沿邊界寨,自福甯及诏安,率一二十裡置寨。
量地險要,截内外,濱海數十裡,無複人煙。
二月,鄭錦複取海澄,以張廷輝知縣事,劉國軒使吳淑率諸軍據果塘寨。
廿九日,大軍敗于定海,是日旦,朱天貴、陳諒自海壇乘南風進泊定海,北舟大小百餘艘,由五虎門銜尾而進。
天貴與陳啟明率熕船先澄,啟明船遭風失舵,還泊海山。
三月,鄭錦旌思明義輸寡婦辛氏。
兩島地狹,數戰征輸繁重,丁已之役,州民人月輸米一鬥,至是,月輸米三鬥,不堪命。
中提督劉國軒辭月俸,自饷轄兵三月。
吳淑、何祐等皆效之。
水師五鎮蔡仲琱守惠安,駕小舸逃入泉州,投巡撫吳興祚, 降。
漳州守備呂韬降于台灣。
鞱守江東橋,敗歸。
劉國軒進軍海澄,陰以漳郡通款事洩,羁候,将入省待理。
鞱遣人要英毅鎮林彪請援,行至同安界,彪伏兵取之以歸,以為折沖左鎮,移其家入台灣。
初,蔡寅詭稱三太子,起兵,耿逆故将紀朝佐、同安武生鄭奇勳,從之。
後同歸台灣。
未幾寅死,二人請再舉,入山召募,為大軍所困,不能出,詣總督姚啟聖降。
鄭氏南北汛防,多以缺船饷為辭,征調不至。
于是上及普陀,下及廣東,平海大蓬,皆遣官監紀,歸鹵獲婦女甯民。
夏四月,鄭氏以長子克{臧土}居守台灣,總制陳永華言:“克{臧土}長成,莅事明達,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
” 錦從之。
時年十六,僞号監國世孫。
六月,以屯田道鄭時英監理鹽法,駐東石。
大清師築靈水寨以逼東石,右武衛楊忠率兵趨浔尾南北場掘鹽,口貪利,舍舟開至深滬。
閱兩日夜,泉州大軍侵晨驟擊,忠殊死禦,不敵,中炮沒于海。
秋七月,鄭氏築浔尾寨。
溽尾在同安,咫尺直廈門,高崎。
癸卯之役,大清師從此過島,劉國軒請築寨其地,一夜成之。
同安出兵争,不得,築石城一,土城一,複築兩洲城。
八月水師提督萬正色至福州。
初,施琅督水師,琅征入京,官亦裁。
丁已冬,以海澄公黃芳世兼水師提督,及灣腰樹戰敗,病死。
督撫請琅複任,朝廷不許。
擢鎮江将軍伯王之鼎,以嘗任漳浦知閩事也。
之鼎入閩,屢疏不谙水戰,更授四川提督,以正色代之。
正色泉州晉江人,頂投誠銜紥,累升嶽州總兵。
及湖南平,乃有是命。
初漳浦江機與楊一豹結,約聚兵江石,耿精忠以為左軍都督。
耿敗,置壘江西浙閩交界。
據深險,時出酷掠。
江西制府 董衛國屢遣兵讨之,不克。
走款台灣,授征夷将軍。
機跛,号江拐子。
浙江制府李之芳,懸重募解散其黨。
機引餘衆奔閩中建甯,城守劉起龍禦之,陣傷而死。
九日,大軍取東石塞。
丁已春,鄭氏使右武衛林升守東石。
明年,移升攻海澄,以楊忠代之。
及大軍設兵防界,又欲築靈水寨,忠懼兵單難守,請檄升回汛。
忠死,升複出征。
以施廷、陳申守之,才餘疲卒二百,精銳皆挑以行。
有降人入泉,言東石空虛可取狀。
發滿步數千,以廿六日平明填濠,四面環攻,廷被創,申力戰死,遂奪東石。
增築三寨。
于是鄭氏失險,議守思明。
調州中鄉兵團練,州經殘破,新複,入籍甫千許,以康熊、吳桂統之。
桂北人,歸鄭為亢宿營,故守同安思明。
丁已之役,桂獨斂兵完,島授建威中鎮。
以姻親陳恺叛,引嫌辭兵,歸其子箕宿營吳天祿。
至是,複起授協理五軍,與總監營康熊分督州兵
錦下僞教叙諸将功,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遠将軍,後提督吳淑為平遠伯、甯北将軍,左虎衛何祐為左武衛,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右虎衛江勝為左虎衛,俱授左都督。
餘鎮營各加級有差。
某月,大清師克複海澄,擊破鄭錦兵于泉州,錦撒兵還思明,閩地悉定。
十二月,诏複遷各省沿海人民于内地,置戍,禁出入。
甲寅之亂,閩省遷民悉還故地,至是閩平,複議遷界。
康親王疏稱遷界累民,請罷之,已報可。
後島人就掠内地,督撫提鎮請仍從順治十八年例遷,值破海澄,圍泉州,事暫停。
及泉圍解,遂行遷界之令,益不聊生。
唯廣東尚王力請不遷,得已。
康熙十八年已未,春正月,诏築沿邊界寨,自福甯及诏安,率一二十裡置寨。
量地險要,截内外,濱海數十裡,無複人煙。
二月,鄭錦複取海澄,以張廷輝知縣事,劉國軒使吳淑率諸軍據果塘寨。
廿九日,大軍敗于定海,是日旦,朱天貴、陳諒自海壇乘南風進泊定海,北舟大小百餘艘,由五虎門銜尾而進。
天貴與陳啟明率熕船先澄,啟明船遭風失舵,還泊海山。
三月,鄭錦旌思明義輸寡婦辛氏。
兩島地狹,數戰征輸繁重,丁已之役,州民人月輸米一鬥,至是,月輸米三鬥,不堪命。
中提督劉國軒辭月俸,自饷轄兵三月。
吳淑、何祐等皆效之。
水師五鎮蔡仲琱守惠安,駕小舸逃入泉州,投巡撫吳興祚, 降。
漳州守備呂韬降于台灣。
鞱守江東橋,敗歸。
劉國軒進軍海澄,陰以漳郡通款事洩,羁候,将入省待理。
鞱遣人要英毅鎮林彪請援,行至同安界,彪伏兵取之以歸,以為折沖左鎮,移其家入台灣。
初,蔡寅詭稱三太子,起兵,耿逆故将紀朝佐、同安武生鄭奇勳,從之。
後同歸台灣。
未幾寅死,二人請再舉,入山召募,為大軍所困,不能出,詣總督姚啟聖降。
鄭氏南北汛防,多以缺船饷為辭,征調不至。
于是上及普陀,下及廣東,平海大蓬,皆遣官監紀,歸鹵獲婦女甯民。
夏四月,鄭氏以長子克{臧土}居守台灣,總制陳永華言:“克{臧土}長成,莅事明達,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
” 錦從之。
時年十六,僞号監國世孫。
六月,以屯田道鄭時英監理鹽法,駐東石。
大清師築靈水寨以逼東石,右武衛楊忠率兵趨浔尾南北場掘鹽,口貪利,舍舟開至深滬。
閱兩日夜,泉州大軍侵晨驟擊,忠殊死禦,不敵,中炮沒于海。
秋七月,鄭氏築浔尾寨。
溽尾在同安,咫尺直廈門,高崎。
癸卯之役,大清師從此過島,劉國軒請築寨其地,一夜成之。
同安出兵争,不得,築石城一,土城一,複築兩洲城。
八月水師提督萬正色至福州。
初,施琅督水師,琅征入京,官亦裁。
丁已冬,以海澄公黃芳世兼水師提督,及灣腰樹戰敗,病死。
督撫請琅複任,朝廷不許。
擢鎮江将軍伯王之鼎,以嘗任漳浦知閩事也。
之鼎入閩,屢疏不谙水戰,更授四川提督,以正色代之。
正色泉州晉江人,頂投誠銜紥,累升嶽州總兵。
及湖南平,乃有是命。
初漳浦江機與楊一豹結,約聚兵江石,耿精忠以為左軍都督。
耿敗,置壘江西浙閩交界。
據深險,時出酷掠。
江西制府 董衛國屢遣兵讨之,不克。
走款台灣,授征夷将軍。
機跛,号江拐子。
浙江制府李之芳,懸重募解散其黨。
機引餘衆奔閩中建甯,城守劉起龍禦之,陣傷而死。
九日,大軍取東石塞。
丁已春,鄭氏使右武衛林升守東石。
明年,移升攻海澄,以楊忠代之。
及大軍設兵防界,又欲築靈水寨,忠懼兵單難守,請檄升回汛。
忠死,升複出征。
以施廷、陳申守之,才餘疲卒二百,精銳皆挑以行。
有降人入泉,言東石空虛可取狀。
發滿步數千,以廿六日平明填濠,四面環攻,廷被創,申力戰死,遂奪東石。
增築三寨。
于是鄭氏失險,議守思明。
調州中鄉兵團練,州經殘破,新複,入籍甫千許,以康熊、吳桂統之。
桂北人,歸鄭為亢宿營,故守同安思明。
丁已之役,桂獨斂兵完,島授建威中鎮。
以姻親陳恺叛,引嫌辭兵,歸其子箕宿營吳天祿。
至是,複起授協理五軍,與總監營康熊分督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