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鄭成功下 大清康熙元年壬寅,六月,鄭錦入居思明州。

    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遣信史招撫思明。

    思明大臣鄭泰、洪旭等議曰:“先王東征之日,猶欲權宜通好,今瀕海遷移,慘至此極,可不為桑梓計?”衆意皆合,錦下僞教曰:“先王開國東都,草創未半,遽爾厭世。

    餘将東承遺緒,諸君苟能息兵安民,無堕先王一生孤忠苦節,幸甚!”泰等乃議照朝鮮例,遣楊來嘉同入京待命。

    朝廷以錦灰燼垂滅,不許。

    于江浙閩廣,各設滿漢兵戶郎中一員,專司招輯。

    島上人望風投款,多張大其事,真僞蒙貿,文武官降者,俱降四級用。

    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副總改副使佥事,參遊改同知。

    其冬十月,錦入台灣,讨鄭襲,執以歸。

     初,鄭芝龍有子六人:長曰森,即成功、次曰渡、三曰恩,四曰蔭、五曰襲、六曰脈;恩,夫人顔氏出。

    及渡,蔭、脈,俱死燕市,惟襲在家。

    今年春,入台灣,以其生事安置之。

    成功殁,諸将以錦在遠,推襲護理,襲謀自立。

    引黃昭、蕭拱宸為腹心,諸将多不附。

    錦聞知,即引兵東出。

    周全斌為五軍,以陳永華為咨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

    十月至台灣,昭約諸将出禦,皆陽諾。

    會大霧,東軍迷,後期。

    獨昭先至,沖錦營, 錦營多新募,戰小卻。

    全斌率親兵數十人力戰,昭中流矢死。

     俄霧開,則日午矣,衆驚曰:“吾君子也!”并投仗。

    錦入安平,遣人請襲,襲委罪于仆蔡雲,雲自缢死。

    收殺李應德、曹從龍、蕭拱宸等數人,餘悉不問,反側乃安。

     康熙二年癸卯正月,錦自台灣還思明,以内難既平,祭告先王,申固守。

     汛六月,殺其伯父戶官鄭泰。

    泰弟鳴駿,子缵緒來奔。

    秦先有與黃昭書,昭敗得書。

    及楊來嘉自北還,錦疑泰有異謀,泰不自安,稱病金門。

    錦率兵将入海澄,泰觇知,以為圖已也,舉家揚帆出金門。

    有勸泰勒兵入自明者,泰泣曰:“今日救死耳!稱兵重吾罪也。

    ”或又勸之來降,曰:“先生已誤,豈容再誤?”舣舟待命。

    錦使吳慎赉印論之曰:“兩島之地,一以委伯,餘棹欲東矣。

    ”泰猶豫受印,未敢入謝。

    鳴駿勸之人,錦待泰如舊。

    明日,置酒,伏甲執泰,泰自缢。

    鳴駿大哭曰:“乃吾殺兄。

    ”即引軍踉跄遁,周全斌等追之不及。

    以舡二百,兵八千,文武官四百人,入泉州降。

    封鳴駿為遵義侯,缵緒為慕恩伯。

    由是蔡鳴雷、陳輝、楊富,何義先後舉軍降,錦勢益衰。

     是歲魯王殂于金門。

    其世子及甯靖王諸宗,室悉避亂奔依台灣。

    十月,大清耿繼茂、李率泰大發兵攻兩島,出同安;令提督馬得功統新降将及紅夷,出泉州;黃梧、施琅出海澄。

    錦命周全斌當泉州兵,十九日,遇于金門烏沙。

    泉州船三百,紅夷船十四,全斌以二十舟深入北宗,往來沖擊。

    紅夷炮無一中者,餘舟望見悉披靡,不敢進。

    得功殿後,為全斌所破,赴海死,衆兵遂貴。

    而同安、海澄兵大勝,直走島中。

    錦見不敵,退守銅山。

    大清師堕廈門金門城,焚掠而還。

     甲辰正月,銅山糧盡,周全斌、黃廷複率所部降,親舊多 散,惟洪旭與陳永華、永華兄子繩武,侍衛左右不去,引餘衆東保台灣。

     僞改東都為東甯,僭置天興,萬年二州。

    委永華統庶事,分土列屯,征租均役,興魚鹽,申法禁,立學校,通市外國,安撫土民。

    然自後鄭氏之甲,竟不能出東甯,閩廣浙瀕海中外殊絕,民少安枕矣。

    是歲,前兵部尚書張煌言,移桃花山,被襲,檻車緻杭州,不屈,死之。

    南海悉平。

     明年,大清以施琅為靖海将軍,督水師進攻台灣,周全斌、楊富等皆隸之。

    出外洋,飓風大作,群舟漂沒,引還。

    未幾,琅征入京,撤降兵分屯各省,嚴戍守界,不複以台灣為意。

    後四年己酉,乃複遣明珠蔡毓榮至泉州,加興化知府慕天顔卿銜,兩入台灣,許以如朝鮮封貢。

    錦遣柯平、葉亨報使,議卒不成。

     康熙十二年癸醜,靖南王耿精忠懷逆謀,内畏太妃周氏,未發。

    密遣番譯黃镛使台灣,請兵援,錦舣舟澎湖待之。

    冬,吳三桂反,上诏平靖二王留舊封,精忠謀益緩,乃辭錦,旋師。

     甲寅春,靖南太妃周氏薨,反計遂決。

    複遣镛聘台灣,許歸全閩戈船,曰:“王将水,吾将陸,江浙不足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