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杖殺縣令。
屯駐妫川,乞移内地,其謀略概可見矣。
欲使改易前非。
以收後效,不亦難乎。
才誠可取,雖在微賤皆當擢用,何必老舊始能立功。
一将之用,安危所系,惟朝廷加察,天下幸甚。
”丞相徒單镒以為不可用,參知政事絪跪奏其奸惡,乃止。
執中善結近幸,交口稱譽。
五月,诏給留守半俸,預議軍事。
張行信複谏曰:“伏聞以胡沙虎老臣,欲起而用。
人之能否,不在新舊。
彼向之敗,朝廷既知之矣。
乃複用之,無乃不可乎。
”遂止。
上終以執中為可用,賜金牌,權右副元帥,将武衛軍五千人屯中都城北。
執中乃與其黨經曆官文繡局直長完顔醜奴、提控宿直将軍蒲察六斤、武衛軍钤轄烏古論奪剌謀作亂。
是時,大元大兵在近,上使奉職即軍中責執中止務馳獵。
不恤軍事。
執中方飼鹞,怒擲殺之,遂妄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及其子刑部侍郎驸馬都尉沒烈謀反,奉诏讨之。
南平姻家福海,别将兵屯于城北,遣人以好語招之,福海不知,既至乃執之。
八月二十五日未五更,分其軍為三軍,由章義門入,自将一軍由通玄門入。
執中恐城中出兵來拒,乃遣一騎先馳抵東華門大呼曰:“大軍至北關,已接戰矣。
”既而再遣一騎亦如之。
使徒單金壽召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南平不知,行至廣陽門西富義坊,馬上與執中相見,執中手槍刺之堕馬下,金壽斫殺之。
使烏古論奪剌召沒烈,殺之。
符寶祗候鄯陽、護衛十人長完顔石古乃聞亂,遽召大漢軍五百人赴難,與執中戰不勝,皆死之。
執中至東華門,使呼門者親軍百戶冬兒、五十戶蒲察六斤,皆不應,許以世襲猛安、三品職事官,亦不應。
呼都點檢徒單渭河,謂河即徒單鎬也。
渭河缒城出見執中,執中命聚薪焚東華門,立梯登城。
護衛斜烈、乞兒、親軍春山共掊鎖開門納執中。
執中入宮,盡以其黨易宿衛。
自稱監國都元帥,居大興府,陳兵自衛。
急召都轉運使孫椿年取銀币賞金壽、奪剌及軍官軍士、大興府輿隸。
是夜,召聲妓與親黨會飲。
明日,以兵逼上出居衛邸,誘左丞完顔綱至軍中,即殺之。
執中意不可測,丞相徒單镒勸執中立宣宗,執中然之。
是時,莊獻太子在中都,執中以皇太子儀仗迎莊獻入居東宮。
召符寶郎徒單福壽取符寶,陳于大興府露階上。
盜用禦寶出制,除完顔醜奴德州防禦使,烏古論奪剌順天軍節度使,蒲察六斤橫海軍節度使,徒單金壽永定軍節度使,雖除外官,皆留之左右。
其餘除拜猶數十人。
同時有兩蒲察六斤,其一守東華門不肯從亂者。
召禮部令史張好禮欲鑄監國元帥印,好禮曰:“自古無異姓監國者。
”乃止。
遣奉禦完顔忽失來等三人,護衛蒲鮮班底、完顔醜奴等十人,迎宣宗于彰德。
使宦者李思忠弑上于衛邸。
盡撤沿邊諸軍赴中都平州、騎兵屯薊州以自重,邊戍皆不守矣。
九月甲辰,宣宗即位,拜執中太師、尚書令、都元帥、監修國史,封澤王,授中都路和魯忽土世襲猛安。
以其弟同知河南府特末也為都點檢,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子豬糞除濮王傅、兵部侍郎,都點檢徒單渭河為禦史中丞,烏古論奪剌遙授知真定府事,徒單金壽遙授知東平府事,蒲察六斤遙授知平陽府事,完顔醜奴同知河中府事,權宿直将軍。
诏以烏古論誼居第賜執中,儀鸾局給供張,妻王賜紫結銀铎車。
戊申,執中侍朝,宣宗賜之坐,執中就坐不辭。
無何,執中奏請降衛紹王為庶人,奏再上,诏百官議于朝堂。
太子少傅奧屯忠孝、侍讀學士蒲察思忠附執中議,衆相視莫敢言,獨文學田廷芳奮然曰:“先朝素無失德,尊号在禮不當削。
”于是從之者禮部張敬甫、谏議張信甫、戶部武文伯、龐才卿、石抹晉卿等二十四人。
宣宗曰:“辟諸問途,百人曰東行是,十人曰西行是,行道之人果适東乎、适西乎。
豈以百人、十人為是非哉?”既而曰:“朕徐思之。
”數日,诏降為東海郡侯。
大元遊騎至高橋,宰臣以聞。
宣宗使人問執中,執中曰:“計畫已定矣。
”既而讓宰執曰:“吾為尚書令,豈得不先與議而遽奏耶?”宰執遜謝而已。
提點近侍局慶山奴、副使惟弼、奉禦惟康請除執中,宣宗念援立功,隐忍不許。
元帥右監軍術虎高琪屢戰不利,執中戒之曰:“今日出兵果無功,當以軍法從事矣。
”高琪出戰複敗,自度不免,頗聞慶山奴諸人有謀,十月辛亥,高琪遂率所将飐軍入中都,圍執中第。
執中聞變,彎弓注矢外射,不勝,登後垣欲走,衣絓堕而傷股,軍士就斬之。
高琪持執中首詣阙待罪,宣宗赦之。
以為左副元帥。
執中之黨呼于衢路曰:“飐軍反矣,殺之者有賞。
”市人從之。
飐軍死者甚衆,一軍皆恟恟,宣宗遣近侍撫谕之,诏有司量加赙贈,衆乃稍安。
明日,除特末也泰甯軍節度使,烏古論奮剌真授知濟南府事,徒單金壽真授知歸德府事,蒲察六斤真授知平陽府事。
甲寅,左谏議大夫張行信上封事曰:“《春秋》之法,國君立不以道,若嘗與諸侯盟會,即列為諸侯。
東海在位已六年矣,為其臣者誰敢幹之。
胡沙虎握兵入城,躬行弑逆,當是時惟鄯陽、石古乃率衆赴援,至于戰死,論其忠烈,在朝食祿者皆當愧之。
陛下始親萬機,海内望化,褒顯二人,延及子孫,庶幾少慰貞魂,激天下之義氣。
宋徐羨之、傅亮、謝晦弑營陽王立文帝,文帝誅之,以江陵奉迎之誠,免其妻子。
胡沙虎國之大賊,世所共惡,雖已死而罪名未正,合暴其過惡,宣布中外,除名削爵,緣坐其家,然後為快。
陛下若不忍援立之勞,則依仿元嘉故事,亦足以示懲戒。
”宣宗乃下诏暴執中過惡,削其官爵。
贈鄯陽、石古乃,加恩其子。
慶山奴、惟弼、惟康皆遷賞,近侍局自此用事矣。
論曰:金九主,遇弑者三,其逆謀者十人。
熙宗之弑,惟大興國一人世宗聲其罪而磔之思陵之側。
徒單貞雖誅。
未聞暴其罪狀,後以戚畹又複贈官追封。
餘秉德、唐括辯等六人,皆以他罪誅,海陵之弑,其首惡為完顔元宜,則令終焉。
衛紹王之弑曰胡沙虎,不死于司敗之誅,而死于高琪之手。
古所謂弑君之賊人得而讨之者,謂請于公上而緻讨焉。
如孔子之請讨陳恒是也。
豈有如琪之擅殺而以為功者乎。
金之政刑,其亂若此,國欲不亡,其可得乎!
屯駐妫川,乞移内地,其謀略概可見矣。
欲使改易前非。
以收後效,不亦難乎。
才誠可取,雖在微賤皆當擢用,何必老舊始能立功。
一将之用,安危所系,惟朝廷加察,天下幸甚。
”丞相徒單镒以為不可用,參知政事絪跪奏其奸惡,乃止。
執中善結近幸,交口稱譽。
五月,诏給留守半俸,預議軍事。
張行信複谏曰:“伏聞以胡沙虎老臣,欲起而用。
人之能否,不在新舊。
彼向之敗,朝廷既知之矣。
乃複用之,無乃不可乎。
”遂止。
上終以執中為可用,賜金牌,權右副元帥,将武衛軍五千人屯中都城北。
執中乃與其黨經曆官文繡局直長完顔醜奴、提控宿直将軍蒲察六斤、武衛軍钤轄烏古論奪剌謀作亂。
是時,大元大兵在近,上使奉職即軍中責執中止務馳獵。
不恤軍事。
執中方飼鹞,怒擲殺之,遂妄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及其子刑部侍郎驸馬都尉沒烈謀反,奉诏讨之。
南平姻家福海,别将兵屯于城北,遣人以好語招之,福海不知,既至乃執之。
八月二十五日未五更,分其軍為三軍,由章義門入,自将一軍由通玄門入。
執中恐城中出兵來拒,乃遣一騎先馳抵東華門大呼曰:“大軍至北關,已接戰矣。
”既而再遣一騎亦如之。
使徒單金壽召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南平不知,行至廣陽門西富義坊,馬上與執中相見,執中手槍刺之堕馬下,金壽斫殺之。
使烏古論奪剌召沒烈,殺之。
符寶祗候鄯陽、護衛十人長完顔石古乃聞亂,遽召大漢軍五百人赴難,與執中戰不勝,皆死之。
執中至東華門,使呼門者親軍百戶冬兒、五十戶蒲察六斤,皆不應,許以世襲猛安、三品職事官,亦不應。
呼都點檢徒單渭河,謂河即徒單鎬也。
渭河缒城出見執中,執中命聚薪焚東華門,立梯登城。
護衛斜烈、乞兒、親軍春山共掊鎖開門納執中。
執中入宮,盡以其黨易宿衛。
自稱監國都元帥,居大興府,陳兵自衛。
急召都轉運使孫椿年取銀币賞金壽、奪剌及軍官軍士、大興府輿隸。
是夜,召聲妓與親黨會飲。
明日,以兵逼上出居衛邸,誘左丞完顔綱至軍中,即殺之。
執中意不可測,丞相徒單镒勸執中立宣宗,執中然之。
是時,莊獻太子在中都,執中以皇太子儀仗迎莊獻入居東宮。
召符寶郎徒單福壽取符寶,陳于大興府露階上。
盜用禦寶出制,除完顔醜奴德州防禦使,烏古論奪剌順天軍節度使,蒲察六斤橫海軍節度使,徒單金壽永定軍節度使,雖除外官,皆留之左右。
其餘除拜猶數十人。
同時有兩蒲察六斤,其一守東華門不肯從亂者。
召禮部令史張好禮欲鑄監國元帥印,好禮曰:“自古無異姓監國者。
”乃止。
遣奉禦完顔忽失來等三人,護衛蒲鮮班底、完顔醜奴等十人,迎宣宗于彰德。
使宦者李思忠弑上于衛邸。
盡撤沿邊諸軍赴中都平州、騎兵屯薊州以自重,邊戍皆不守矣。
九月甲辰,宣宗即位,拜執中太師、尚書令、都元帥、監修國史,封澤王,授中都路和魯忽土世襲猛安。
以其弟同知河南府特末也為都點檢,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子豬糞除濮王傅、兵部侍郎,都點檢徒單渭河為禦史中丞,烏古論奪剌遙授知真定府事,徒單金壽遙授知東平府事,蒲察六斤遙授知平陽府事,完顔醜奴同知河中府事,權宿直将軍。
诏以烏古論誼居第賜執中,儀鸾局給供張,妻王賜紫結銀铎車。
戊申,執中侍朝,宣宗賜之坐,執中就坐不辭。
無何,執中奏請降衛紹王為庶人,奏再上,诏百官議于朝堂。
太子少傅奧屯忠孝、侍讀學士蒲察思忠附執中議,衆相視莫敢言,獨文學田廷芳奮然曰:“先朝素無失德,尊号在禮不當削。
”于是從之者禮部張敬甫、谏議張信甫、戶部武文伯、龐才卿、石抹晉卿等二十四人。
宣宗曰:“辟諸問途,百人曰東行是,十人曰西行是,行道之人果适東乎、适西乎。
豈以百人、十人為是非哉?”既而曰:“朕徐思之。
”數日,诏降為東海郡侯。
大元遊騎至高橋,宰臣以聞。
宣宗使人問執中,執中曰:“計畫已定矣。
”既而讓宰執曰:“吾為尚書令,豈得不先與議而遽奏耶?”宰執遜謝而已。
提點近侍局慶山奴、副使惟弼、奉禦惟康請除執中,宣宗念援立功,隐忍不許。
元帥右監軍術虎高琪屢戰不利,執中戒之曰:“今日出兵果無功,當以軍法從事矣。
”高琪出戰複敗,自度不免,頗聞慶山奴諸人有謀,十月辛亥,高琪遂率所将飐軍入中都,圍執中第。
執中聞變,彎弓注矢外射,不勝,登後垣欲走,衣絓堕而傷股,軍士就斬之。
高琪持執中首詣阙待罪,宣宗赦之。
以為左副元帥。
執中之黨呼于衢路曰:“飐軍反矣,殺之者有賞。
”市人從之。
飐軍死者甚衆,一軍皆恟恟,宣宗遣近侍撫谕之,诏有司量加赙贈,衆乃稍安。
明日,除特末也泰甯軍節度使,烏古論奮剌真授知濟南府事,徒單金壽真授知歸德府事,蒲察六斤真授知平陽府事。
甲寅,左谏議大夫張行信上封事曰:“《春秋》之法,國君立不以道,若嘗與諸侯盟會,即列為諸侯。
東海在位已六年矣,為其臣者誰敢幹之。
胡沙虎握兵入城,躬行弑逆,當是時惟鄯陽、石古乃率衆赴援,至于戰死,論其忠烈,在朝食祿者皆當愧之。
陛下始親萬機,海内望化,褒顯二人,延及子孫,庶幾少慰貞魂,激天下之義氣。
宋徐羨之、傅亮、謝晦弑營陽王立文帝,文帝誅之,以江陵奉迎之誠,免其妻子。
胡沙虎國之大賊,世所共惡,雖已死而罪名未正,合暴其過惡,宣布中外,除名削爵,緣坐其家,然後為快。
陛下若不忍援立之勞,則依仿元嘉故事,亦足以示懲戒。
”宣宗乃下诏暴執中過惡,削其官爵。
贈鄯陽、石古乃,加恩其子。
慶山奴、惟弼、惟康皆遷賞,近侍局自此用事矣。
論曰:金九主,遇弑者三,其逆謀者十人。
熙宗之弑,惟大興國一人世宗聲其罪而磔之思陵之側。
徒單貞雖誅。
未聞暴其罪狀,後以戚畹又複贈官追封。
餘秉德、唐括辯等六人,皆以他罪誅,海陵之弑,其首惡為完顔元宜,則令終焉。
衛紹王之弑曰胡沙虎,不死于司敗之誅,而死于高琪之手。
古所謂弑君之賊人得而讨之者,謂請于公上而緻讨焉。
如孔子之請讨陳恒是也。
豈有如琪之擅殺而以為功者乎。
金之政刑,其亂若此,國欲不亡,其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