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民受其害,伯仁窮竟渠黨,四境帖然。
谳館陶大辟,得其冤狀,館陶人為立祠。
府尹荊王文坐贓削封,降德州防禦使,同知裴滿子甯及伯仁、判官謝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職。
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軍節度使,到官三日,召為太子右谕德、兼侍禦史,改翰林待制,複兼右谕德。
除濱州刺史。
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規賞者,伯仁至,責其主而杖殺其奴,如是者數輩,其弊遂止。
入為左谏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
故事,谏官詞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勞,特免入直。
改吏部侍郎,直學士如故。
鄭子聃卒,宰相舉伯仁代之,乃遷待講兼禮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詞典麗,上曰:“自韓昉、張鈞後,則有翟永固,近日則張景仁、鄭子聃,今則伯仁而已,其次未見能文者。
呂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點竄再四,終不能盡朕意,狀元雖以詞賦甲天下,至于辭命,未必皆能。
凡進士可令補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
”不數月,兼左谏議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舉可修起居注者數人,上以伯仁領之。
從幸上京,伯仁多病,至臨潢,地寒因感疾,還中都。
明年,上還幸中都,遣使勞問,賜以丹劑。
是歲,卒。
鄭子聃,字景純,大定府人。
父宏,遼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
楊丘行嘗謂人曰:“金源二子,鳳毛也。
小者尤特達,後必名世。
”子聃及冠,有能賦聲。
天德三年,丘行為太子左衛率府率,廷試明日,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對曰:“可入甲乙。
”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
調翼城丞,遷贊皇令,召為書畫直長。
子聃頗以才望自負,常慊不得為第一甲第一人。
正隆二年會試畢,海陵以第一人程文問子聃,子聃少之。
海陵問作賦何如,對曰:“甚易。
”因自矜,且謂他人莫己若也。
海陵不悅,乃使子聃與翰林修撰綦戩、楊伯仁、宣徽判官張汝霖、應奉翰林文字李希顔同進士雜試。
七月癸未,海陵禦寶昌門臨軒觀試,以“不貴異物民乃足”為賦題,“忠臣猶孝子”為詩題,“憂國如饑渴”為論題。
上謂讀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賦題,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
詩、論題,庶戒 臣下。
”丁亥,禦便殿親覽試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
有頃,進官三階,除翰林修撰。
改侍禦史。
京畿旱,诏子聃決囚,遂澍雨,人以比顔真卿。
遷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書少監。
遷翰林直學士,兼太子左谕德,顯宗深器重之。
以疾求補外,遂為沂州防禦使,皇太子币赆甚厚,命以安輿之官。
召還,為左谏議大夫、兼直學士。
改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直學士如故。
遷侍講、兼修國史,上曰:“修《海陵實錄》,知其詳無如子聃者。
”蓋以史事專責之也。
二十年,卒,年五十五。
子聃英俊有直氣,其為文亦然。
平生所著詩文二千餘篇。
黨懷英,字世傑,故宋太尉進十一代孫,馮翊人。
父純睦,泰安軍錄事參軍,卒官,妻子不能歸,因家焉。
應舉不得意,遂脫略世務,放浪山水間。
箪瓢屢空,晏如也。
大定十年,中進士第,調莒州軍事判官,累除汝陰縣令、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國史。
懷英能屬文,工篆籀,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
大定二十九年,與鳳翔府治中郝俣充《遼史》刊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趙沨等七人為編修官。
凡民間遼時碑銘墓志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舊事,悉上送官。
是時,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辭,旁求文學之士以備侍從,謂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張汝霖奏曰:“郝俣能屬文,宦業亦佳。
”上曰:“近日制诏惟黨懷英最善。
”移剌履進曰:“進士擢第後止習吏事,更不複讀書,近日始知為學矣。
”上曰:“今時進士甚滅裂,《唐書》中事亦多不知,朕殊不喜。
”上謂宰臣曰:“郝俣賦詩頗佳,舊時劉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 明昌元年,懷英再遷國子祭酒。
二年,遷侍講學士。
明年,議開邊防濠塹,懷英等十六人請罷其役,诏從之。
遷翰林學士。
七年,有事于南郊,攝中書侍郎讀祝冊,上曰:“讀冊至朕名,聲微下,雖曰尊君,然在郊廟,禮非所宜,當平讀之。
”承安二年乞緻仕,改泰甯軍節度使。
明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
泰和元年,增修《遼史》編修官三員,诏分紀、志、列傳刊修官,有改除者以書自随。
久之,緻仕。
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獻。
懷英緻仕後,章宗诏直學士陳大任繼成《遼史》雲。
谳館陶大辟,得其冤狀,館陶人為立祠。
府尹荊王文坐贓削封,降德州防禦使,同知裴滿子甯及伯仁、判官謝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職。
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軍節度使,到官三日,召為太子右谕德、兼侍禦史,改翰林待制,複兼右谕德。
除濱州刺史。
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規賞者,伯仁至,責其主而杖殺其奴,如是者數輩,其弊遂止。
入為左谏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
故事,谏官詞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勞,特免入直。
改吏部侍郎,直學士如故。
鄭子聃卒,宰相舉伯仁代之,乃遷待講兼禮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詞典麗,上曰:“自韓昉、張鈞後,則有翟永固,近日則張景仁、鄭子聃,今則伯仁而已,其次未見能文者。
呂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點竄再四,終不能盡朕意,狀元雖以詞賦甲天下,至于辭命,未必皆能。
凡進士可令補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
”不數月,兼左谏議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舉可修起居注者數人,上以伯仁領之。
從幸上京,伯仁多病,至臨潢,地寒因感疾,還中都。
明年,上還幸中都,遣使勞問,賜以丹劑。
是歲,卒。
鄭子聃,字景純,大定府人。
父宏,遼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
楊丘行嘗謂人曰:“金源二子,鳳毛也。
小者尤特達,後必名世。
”子聃及冠,有能賦聲。
天德三年,丘行為太子左衛率府率,廷試明日,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對曰:“可入甲乙。
”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
調翼城丞,遷贊皇令,召為書畫直長。
子聃頗以才望自負,常慊不得為第一甲第一人。
正隆二年會試畢,海陵以第一人程文問子聃,子聃少之。
海陵問作賦何如,對曰:“甚易。
”因自矜,且謂他人莫己若也。
海陵不悅,乃使子聃與翰林修撰綦戩、楊伯仁、宣徽判官張汝霖、應奉翰林文字李希顔同進士雜試。
七月癸未,海陵禦寶昌門臨軒觀試,以“不貴異物民乃足”為賦題,“忠臣猶孝子”為詩題,“憂國如饑渴”為論題。
上謂讀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賦題,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
詩、論題,庶戒 臣下。
”丁亥,禦便殿親覽試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
有頃,進官三階,除翰林修撰。
改侍禦史。
京畿旱,诏子聃決囚,遂澍雨,人以比顔真卿。
遷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書少監。
遷翰林直學士,兼太子左谕德,顯宗深器重之。
以疾求補外,遂為沂州防禦使,皇太子币赆甚厚,命以安輿之官。
召還,為左谏議大夫、兼直學士。
改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直學士如故。
遷侍講、兼修國史,上曰:“修《海陵實錄》,知其詳無如子聃者。
”蓋以史事專責之也。
二十年,卒,年五十五。
子聃英俊有直氣,其為文亦然。
平生所著詩文二千餘篇。
黨懷英,字世傑,故宋太尉進十一代孫,馮翊人。
父純睦,泰安軍錄事參軍,卒官,妻子不能歸,因家焉。
應舉不得意,遂脫略世務,放浪山水間。
箪瓢屢空,晏如也。
大定十年,中進士第,調莒州軍事判官,累除汝陰縣令、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國史。
懷英能屬文,工篆籀,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
大定二十九年,與鳳翔府治中郝俣充《遼史》刊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趙沨等七人為編修官。
凡民間遼時碑銘墓志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舊事,悉上送官。
是時,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辭,旁求文學之士以備侍從,謂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張汝霖奏曰:“郝俣能屬文,宦業亦佳。
”上曰:“近日制诏惟黨懷英最善。
”移剌履進曰:“進士擢第後止習吏事,更不複讀書,近日始知為學矣。
”上曰:“今時進士甚滅裂,《唐書》中事亦多不知,朕殊不喜。
”上謂宰臣曰:“郝俣賦詩頗佳,舊時劉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 明昌元年,懷英再遷國子祭酒。
二年,遷侍講學士。
明年,議開邊防濠塹,懷英等十六人請罷其役,诏從之。
遷翰林學士。
七年,有事于南郊,攝中書侍郎讀祝冊,上曰:“讀冊至朕名,聲微下,雖曰尊君,然在郊廟,禮非所宜,當平讀之。
”承安二年乞緻仕,改泰甯軍節度使。
明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
泰和元年,增修《遼史》編修官三員,诏分紀、志、列傳刊修官,有改除者以書自随。
久之,緻仕。
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獻。
懷英緻仕後,章宗诏直學士陳大任繼成《遼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