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欲使吾民廢務也,不可信。
”已而果然。
叛人焦風子者,沿河南北屢為反複,朝廷授以提控之職,令将三千人戍遂平。
四年春,風子謀率其衆入宋,脫魯灰策之,以兵數千伏鄱陽道,賊果夜出此途,伏發殪之。
七年,大元兵攻藍關,至八渡倉退。
舉朝皆賀,以為無事。
脫魯灰獨言曰:“潼關險隘,兵精足用。
然商、洛以南瀕于宋境,大山重複,宋人不知守,國家亦不能逾宋境屯戍。
大兵若由散關入興元,下金、房,繞出襄、漢,北入鄧鄙,則大事去矣。
宜與宋人釋怨,谕以輔車之勢,唇亡齒寒,彼必見從。
據其險要以備,不然必敗。
”是秋,必授小關子元帥,屯商州大吉口。
九年春,從行省參政徒單吾典将潼關兵入援,至商山遇雪,大兵邀擊之,士卒饑凍,不能戰而潰。
脫魯灰被執不屈,拔佩刀自殺。
楊達夫,字晉卿,耀州三原人。
泰和三年進士。
有才幹,所至可紀。
召補省掾,草奏章,坐字誤,降平涼府判官。
嘗主鄠縣簿,事一從簡,吏民樂之。
達夫亦愛其山水之勝,因家焉。
日以詩酒自娛,了無宦情。
會有诏徙民東入關,達夫與衆行,及韶,避兵于州北之橫嶺,為遊騎所執,将褫衣害之。
達夫挺然直立馬首,略無所懼。
稍侵辱之,即大言曰:“我金國臣子,即為汝所執,不過一死,忍裸袒以黩天日耶!”遂見殺。
兩山潛伏之民竊觀之者,皆相告曰:“若此好官,異日祠之,當作我橫嶺之神。
” 馮延登,字子俊,吉州吉鄉人。
世業醫。
延登幼穎悟,既長,事舉業,承安二年登詞賦進士第。
調臨真簿、德順州軍事判官。
泰和元年,轉甯邊令。
大安元年秋七月,霜害稼,民艱于食,延登發粟赈貸,全活甚衆。
貞祐二年,補尚書省令史,尋授河中府判官、兼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
興定五年,入為國史院編修官,改太常博士。
元光二年,知登聞鼓院,兼翰林修撰,奉使夏國,就充接送伴使。
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
假翰林學士承旨,充國信使。
以八年春奉國書朝見於虢縣禦營。
有旨問:“汝識鳳翔帥否?”對曰:“識之。
”又問:“何如人?”曰:“敏于事者也。
”又問:“汝能招之使降即贳汝死,不則殺汝矣。
”曰:“臣奉書請和,招降豈使職乎。
招降亦死,還朝亦死,不若今日即死為愈也。
”明日,複問:“汝曾思之不?”對如前,問至再三,執義不回。
又明日,乃喻旨雲:“汝罪應死,但古無殺使者理,汝愛汝須髯猶汝命也。
”叱左右以刀截去之,延登岸然不動,乃監之豐州。
二年後放還,哀宗撫慰久之,複以為祭酒,曆禮、吏二部侍郎,權刑部尚書。
明年,大元兵圍汴京,倉猝逃難,為騎兵所得,欲擁而北行。
延登辭情慷慨,義不受辱,遂躍城旁井中,年五十八。
烏古孫仲端,本名蔔吉,字子正。
承安二年策論進士。
宣宗時,累官禮部侍郎。
與翰林待制安延珍奉使乞和于大元,谒見太師國王木華黎,于是安延珍留止,仲端獨往。
并大夏,涉流沙,逾蔥嶺,至西域,進見太祖皇帝,緻其使事乃還。
自興定四年七月啟行,明年十二月還至。
朝廷嘉其有奉使勞,進官兩階,延珍進一階。
曆裕州刺史。
正大元年,召為禦史中丞,奉诏安撫陝西。
及歸,權參知政事。
正大五年十二月,知開封府事完顔麻斤出、吏部郎中楊居仁以奉使不職,尚書省具獄,有旨釋之備再使。
仲端言曰;“麻斤出等辱君命,失臣節,大不敬,宜償禮币誅之。
”奏上,麻斤出等免死除名。
會議降大軍事,及诤太後奉佛,涉亡家敗國之語,上怒,貶同州節度使。
哀宗将遷歸德,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兼同簽大睦親府事,留守汴京。
及大元兵圍汴,日久食盡,諸将不相統一,仲端自度汴中事變不測。
一日與同年汝州防禦裴滿思忠小飲,談太學同舍事以為笑樂,因數言“人死亦易事耳。
”思忠曰:“吾兄何故頻出此語?”仲端因寫一詩示之,其詩大概謂人生大似巢燕,或在華屋杏梁,或在村居茅茨,及秋社甫臨,皆當逝去。
人生雖有富貴貧賤不同,要之終有一死耳。
書畢,連飲數杯,送思忠出門,曰:“此别終天矣。
”思忠去,仲端即自缢,其妻亦從死。
明日,崔立變。
仲端為人樂易寬厚知大體,奉公好善,獨得士譽。
一子名愛實,嘗為護衛、奉禦,以誅官奴功授節度、世襲千戶。
思忠名正之,本名蒲剌笃,亦承安二年進士。
烏古孫奴申,字道遠。
由譯史入官。
性伉特敢為,有直氣。
嘗為監察禦史,時中丞完顔百家以酷烈聞,奴申以事糾罷,朝士聳然。
後為左司郎中、近侍局使,皆有名。
哀宗東遷,為谏議大夫、近侍局使、行省左右司郎中、兼知宮省事,留汴京居守。
崔立變之明日,同禦史大夫裴滿阿虎帶自缢死于台中。
是日,戶部尚書完顔珠顆亦自缢。
阿虎帶字仲甯,珠顆字仲平,皆女直進士。
時不辱而死者,奉禦完顔忙哥、大睦親府事烏古孫仲端。
大理裴滿德輝、右副點檢完顔阿撒、參政完顔奴申之子麻因,可知者數人,餘各有傳。
蒲察琦,本名阿憐,字仁卿,棣州陽信人。
試補刑部掾。
兄世襲謀克,兄死,琦承襲。
正大六年,秦、藍總帥府辟琦為安平都尉粘葛合典下都統兼知事。
其冬,小關
”已而果然。
叛人焦風子者,沿河南北屢為反複,朝廷授以提控之職,令将三千人戍遂平。
四年春,風子謀率其衆入宋,脫魯灰策之,以兵數千伏鄱陽道,賊果夜出此途,伏發殪之。
七年,大元兵攻藍關,至八渡倉退。
舉朝皆賀,以為無事。
脫魯灰獨言曰:“潼關險隘,兵精足用。
然商、洛以南瀕于宋境,大山重複,宋人不知守,國家亦不能逾宋境屯戍。
大兵若由散關入興元,下金、房,繞出襄、漢,北入鄧鄙,則大事去矣。
宜與宋人釋怨,谕以輔車之勢,唇亡齒寒,彼必見從。
據其險要以備,不然必敗。
”是秋,必授小關子元帥,屯商州大吉口。
九年春,從行省參政徒單吾典将潼關兵入援,至商山遇雪,大兵邀擊之,士卒饑凍,不能戰而潰。
脫魯灰被執不屈,拔佩刀自殺。
楊達夫,字晉卿,耀州三原人。
泰和三年進士。
有才幹,所至可紀。
召補省掾,草奏章,坐字誤,降平涼府判官。
嘗主鄠縣簿,事一從簡,吏民樂之。
達夫亦愛其山水之勝,因家焉。
日以詩酒自娛,了無宦情。
會有诏徙民東入關,達夫與衆行,及韶,避兵于州北之橫嶺,為遊騎所執,将褫衣害之。
達夫挺然直立馬首,略無所懼。
稍侵辱之,即大言曰:“我金國臣子,即為汝所執,不過一死,忍裸袒以黩天日耶!”遂見殺。
兩山潛伏之民竊觀之者,皆相告曰:“若此好官,異日祠之,當作我橫嶺之神。
” 馮延登,字子俊,吉州吉鄉人。
世業醫。
延登幼穎悟,既長,事舉業,承安二年登詞賦進士第。
調臨真簿、德順州軍事判官。
泰和元年,轉甯邊令。
大安元年秋七月,霜害稼,民艱于食,延登發粟赈貸,全活甚衆。
貞祐二年,補尚書省令史,尋授河中府判官、兼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
興定五年,入為國史院編修官,改太常博士。
元光二年,知登聞鼓院,兼翰林修撰,奉使夏國,就充接送伴使。
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
假翰林學士承旨,充國信使。
以八年春奉國書朝見於虢縣禦營。
有旨問:“汝識鳳翔帥否?”對曰:“識之。
”又問:“何如人?”曰:“敏于事者也。
”又問:“汝能招之使降即贳汝死,不則殺汝矣。
”曰:“臣奉書請和,招降豈使職乎。
招降亦死,還朝亦死,不若今日即死為愈也。
”明日,複問:“汝曾思之不?”對如前,問至再三,執義不回。
又明日,乃喻旨雲:“汝罪應死,但古無殺使者理,汝愛汝須髯猶汝命也。
”叱左右以刀截去之,延登岸然不動,乃監之豐州。
二年後放還,哀宗撫慰久之,複以為祭酒,曆禮、吏二部侍郎,權刑部尚書。
明年,大元兵圍汴京,倉猝逃難,為騎兵所得,欲擁而北行。
延登辭情慷慨,義不受辱,遂躍城旁井中,年五十八。
烏古孫仲端,本名蔔吉,字子正。
承安二年策論進士。
宣宗時,累官禮部侍郎。
與翰林待制安延珍奉使乞和于大元,谒見太師國王木華黎,于是安延珍留止,仲端獨往。
并大夏,涉流沙,逾蔥嶺,至西域,進見太祖皇帝,緻其使事乃還。
自興定四年七月啟行,明年十二月還至。
朝廷嘉其有奉使勞,進官兩階,延珍進一階。
曆裕州刺史。
正大元年,召為禦史中丞,奉诏安撫陝西。
及歸,權參知政事。
正大五年十二月,知開封府事完顔麻斤出、吏部郎中楊居仁以奉使不職,尚書省具獄,有旨釋之備再使。
仲端言曰;“麻斤出等辱君命,失臣節,大不敬,宜償禮币誅之。
”奏上,麻斤出等免死除名。
會議降大軍事,及诤太後奉佛,涉亡家敗國之語,上怒,貶同州節度使。
哀宗将遷歸德,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兼同簽大睦親府事,留守汴京。
及大元兵圍汴,日久食盡,諸将不相統一,仲端自度汴中事變不測。
一日與同年汝州防禦裴滿思忠小飲,談太學同舍事以為笑樂,因數言“人死亦易事耳。
”思忠曰:“吾兄何故頻出此語?”仲端因寫一詩示之,其詩大概謂人生大似巢燕,或在華屋杏梁,或在村居茅茨,及秋社甫臨,皆當逝去。
人生雖有富貴貧賤不同,要之終有一死耳。
書畢,連飲數杯,送思忠出門,曰:“此别終天矣。
”思忠去,仲端即自缢,其妻亦從死。
明日,崔立變。
仲端為人樂易寬厚知大體,奉公好善,獨得士譽。
一子名愛實,嘗為護衛、奉禦,以誅官奴功授節度、世襲千戶。
思忠名正之,本名蒲剌笃,亦承安二年進士。
烏古孫奴申,字道遠。
由譯史入官。
性伉特敢為,有直氣。
嘗為監察禦史,時中丞完顔百家以酷烈聞,奴申以事糾罷,朝士聳然。
後為左司郎中、近侍局使,皆有名。
哀宗東遷,為谏議大夫、近侍局使、行省左右司郎中、兼知宮省事,留汴京居守。
崔立變之明日,同禦史大夫裴滿阿虎帶自缢死于台中。
是日,戶部尚書完顔珠顆亦自缢。
阿虎帶字仲甯,珠顆字仲平,皆女直進士。
時不辱而死者,奉禦完顔忙哥、大睦親府事烏古孫仲端。
大理裴滿德輝、右副點檢完顔阿撒、參政完顔奴申之子麻因,可知者數人,餘各有傳。
蒲察琦,本名阿憐,字仁卿,棣州陽信人。
試補刑部掾。
兄世襲謀克,兄死,琦承襲。
正大六年,秦、藍總帥府辟琦為安平都尉粘葛合典下都統兼知事。
其冬,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