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酹以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
”時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贈鎮南軍節度使,塑像褒忠廟,勒石紀其忠烈。
斜烈名鼎,字國器,畢裡海世襲猛安。
年二十,以善戰知名。
自壽、泗元帥轉安平都尉,鎮商州,威望甚重,敬賢下士,有古賢将之風。
初至商州,一日搜伏,于大竹林中得歐陽修子孫,問而知之,并其族屬鄉裡三千餘人皆縱遣之。
楊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答,朔州靜邊官莊人,本屬唐括迪剌部族。
少嘗為北邊屯田小吏,會大元兵入境,朝命徙唐括族内地,沃衍留不徙,率本部族願從者入保朔州南山茶杞溝,有衆數千,推沃衍為招撫使,号其溝曰府,故殘破鎮縣徒黨日集,官軍不能制。
又與大兵戰,連獲小捷,及乏食,遂行剽劫。
官軍捕之,拒戰不下,轉走甯、隩、武、朔、甯邊諸州,民以為病。
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衆來歸。
時宣宗适南遷,次淇門,聞之甚喜,遂以為武州刺史。
武州屢經殘毀,沃衍入州未幾,而大兵來攻,死戰二十七晝夜不能拔,乃退,時貞祐二年二月也。
既而朝廷以武州終不可守,令沃衍遷其軍民駐岢岚州,以武州功擢為本州防禦使。
俄升岢岚為節鎮,以沃衍為節度使,仍诏谕曰:“卿于國盡忠,累有勞績。
今特升三品,恩亦厚矣,其益勵忠勤,與宣撫司輯睦以安軍民。
”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許國,曰:“為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
” 三年,奉旨屯泾、邠、隴三州,沃衍分其軍九千人為十翼五都統,親統者十之四。
是冬,西夏四萬餘騎圍定西州,元帥右都監完顔賽不以沃衍提控軍事,率兵與夏人戰,斬首幾二千,生擒數十人,獲馬八百餘匹,器械稱是,餘悉遁去。
诏陝西行省視功官賞之。
興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戰功,賜今姓。
未幾,遙授通遠軍節度使、兼鞏州管内觀察使。
是冬,诏陝西行省伐宋,沃衍與元帥左都監内族白撒、通遠軍節度使溫迪罕婁室、同知通遠軍節度使事烏古論長壽、平西軍節度副使和速嘉兀迪将兵五千出鞏州鹽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擊走之。
又入西和州至岐山堡,遇兵六千凡三隊,遣軍分擊,逐北三十餘裡,斬首四百級,生獲十人、馬二百匹、甲仗不勝計。
尋複得散關。
二年正月,捷報至,上大喜,诏遷沃衍官一階,遙授知臨洮府事。
三年,武休關之捷,沃衍功居多,诏特遷一官。
元光元年正月,遙授中京留守。
六月,進拜元帥右監軍,仍世襲納古胡裡愛必剌謀克。
二年春,北兵遊騎數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戰于野豬嶺,獲四人而還。
俄而,兵大至,駐德安寨,複擊走之。
未幾,大兵攻鳳翔還,道出保安,沃衍遣提控完顔查剌破于石樓台,前後獲馬二百、符印數十。
诏有司論賞。
初,聞野豬嶺有兵,沃衍約陀滿胡土門以步軍會戰。
胡土門宿将,常輕沃衍,至是失期。
沃衍戰還,會諸将欲斬胡土門,諸将哀請乃釋之。
時大兵聲勢益振,陝西行省檄沃衍清野,不從,曰;“我若清野,明年民何所得食?”遂隔大澗持勢使民畢麥事。
正大二年,進拜元帥左監軍,遙領中京留守。
八年冬,平章合達、參政蒲阿由鄧州而西,沃衍自豐陽川遇于五朵山下,問禹山之戰如何,合達曰:“我軍雖勝,而大兵已散漫趨京師矣。
”沃衍憤雲:“平章、參政蒙國厚恩,握兵柄,失事機,不能戰禦,乃縱兵深入,尚何言耶!” 三峰山之敗,沃衍走鈞州。
其部曲白留奴、呆劉勝既降,請于大帥,願入鈞招沃衍。
大帥質留奴,令勝入鈞見沃衍,道大帥意,降則當授大官。
沃衍善言慰撫之,使前,拔劍斫之,曰:“我起身細微,蒙國大恩,汝欲以此污我耶!”遂遺語部曲後事,望汴京拜且哭曰:“無面目見朝廷,惟有一死耳。
”即自缢。
部曲舉火并所寓屋焚之,從死者十餘人。
沃衍死時年五十二。
初,大兵破西夏,長驅而至,關輔千裡皆洶洶不安,雖智者亦無如之何。
沃衍與其部将劉興哥者率兵往來邠、隴間,屢戰屢勝,故大軍猝不能東下。
興哥,鳳翔虢縣人,起于群盜,人呼曰“熱劉”。
後于清化戰死,大兵至酹酒以吊,西州耆老語之。
至為泣下。
烏古論黑漢,初以親軍入仕,嘗為唐、鄧元帥府把軍官。
天興二年,唐州刺史内族斜魯病卒,鄧州總帥府以蒲察都尉權唐州事。
宋軍兩來圍唐,又唐之糧多為鄧州所取,以故乏食。
六月,遣萬戶夾谷定住入歸德,奏請軍糧,不報。
七月,鎮防軍馮總領、甄改住為變,殺蒲察都尉。
時朝廷道梗,帥府承制以黑漢權刺史行帥府事。
既而鎮防軍有歸宋之謀,時裕州大成山聶都統一軍五百人在州,獨不欲歸宋
”時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贈鎮南軍節度使,塑像褒忠廟,勒石紀其忠烈。
斜烈名鼎,字國器,畢裡海世襲猛安。
年二十,以善戰知名。
自壽、泗元帥轉安平都尉,鎮商州,威望甚重,敬賢下士,有古賢将之風。
初至商州,一日搜伏,于大竹林中得歐陽修子孫,問而知之,并其族屬鄉裡三千餘人皆縱遣之。
楊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答,朔州靜邊官莊人,本屬唐括迪剌部族。
少嘗為北邊屯田小吏,會大元兵入境,朝命徙唐括族内地,沃衍留不徙,率本部族願從者入保朔州南山茶杞溝,有衆數千,推沃衍為招撫使,号其溝曰府,故殘破鎮縣徒黨日集,官軍不能制。
又與大兵戰,連獲小捷,及乏食,遂行剽劫。
官軍捕之,拒戰不下,轉走甯、隩、武、朔、甯邊諸州,民以為病。
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衆來歸。
時宣宗适南遷,次淇門,聞之甚喜,遂以為武州刺史。
武州屢經殘毀,沃衍入州未幾,而大兵來攻,死戰二十七晝夜不能拔,乃退,時貞祐二年二月也。
既而朝廷以武州終不可守,令沃衍遷其軍民駐岢岚州,以武州功擢為本州防禦使。
俄升岢岚為節鎮,以沃衍為節度使,仍诏谕曰:“卿于國盡忠,累有勞績。
今特升三品,恩亦厚矣,其益勵忠勤,與宣撫司輯睦以安軍民。
”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許國,曰:“為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
” 三年,奉旨屯泾、邠、隴三州,沃衍分其軍九千人為十翼五都統,親統者十之四。
是冬,西夏四萬餘騎圍定西州,元帥右都監完顔賽不以沃衍提控軍事,率兵與夏人戰,斬首幾二千,生擒數十人,獲馬八百餘匹,器械稱是,餘悉遁去。
诏陝西行省視功官賞之。
興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戰功,賜今姓。
未幾,遙授通遠軍節度使、兼鞏州管内觀察使。
是冬,诏陝西行省伐宋,沃衍與元帥左都監内族白撒、通遠軍節度使溫迪罕婁室、同知通遠軍節度使事烏古論長壽、平西軍節度副使和速嘉兀迪将兵五千出鞏州鹽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擊走之。
又入西和州至岐山堡,遇兵六千凡三隊,遣軍分擊,逐北三十餘裡,斬首四百級,生獲十人、馬二百匹、甲仗不勝計。
尋複得散關。
二年正月,捷報至,上大喜,诏遷沃衍官一階,遙授知臨洮府事。
三年,武休關之捷,沃衍功居多,诏特遷一官。
元光元年正月,遙授中京留守。
六月,進拜元帥右監軍,仍世襲納古胡裡愛必剌謀克。
二年春,北兵遊騎數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戰于野豬嶺,獲四人而還。
俄而,兵大至,駐德安寨,複擊走之。
未幾,大兵攻鳳翔還,道出保安,沃衍遣提控完顔查剌破于石樓台,前後獲馬二百、符印數十。
诏有司論賞。
初,聞野豬嶺有兵,沃衍約陀滿胡土門以步軍會戰。
胡土門宿将,常輕沃衍,至是失期。
沃衍戰還,會諸将欲斬胡土門,諸将哀請乃釋之。
時大兵聲勢益振,陝西行省檄沃衍清野,不從,曰;“我若清野,明年民何所得食?”遂隔大澗持勢使民畢麥事。
正大二年,進拜元帥左監軍,遙領中京留守。
八年冬,平章合達、參政蒲阿由鄧州而西,沃衍自豐陽川遇于五朵山下,問禹山之戰如何,合達曰:“我軍雖勝,而大兵已散漫趨京師矣。
”沃衍憤雲:“平章、參政蒙國厚恩,握兵柄,失事機,不能戰禦,乃縱兵深入,尚何言耶!” 三峰山之敗,沃衍走鈞州。
其部曲白留奴、呆劉勝既降,請于大帥,願入鈞招沃衍。
大帥質留奴,令勝入鈞見沃衍,道大帥意,降則當授大官。
沃衍善言慰撫之,使前,拔劍斫之,曰:“我起身細微,蒙國大恩,汝欲以此污我耶!”遂遺語部曲後事,望汴京拜且哭曰:“無面目見朝廷,惟有一死耳。
”即自缢。
部曲舉火并所寓屋焚之,從死者十餘人。
沃衍死時年五十二。
初,大兵破西夏,長驅而至,關輔千裡皆洶洶不安,雖智者亦無如之何。
沃衍與其部将劉興哥者率兵往來邠、隴間,屢戰屢勝,故大軍猝不能東下。
興哥,鳳翔虢縣人,起于群盜,人呼曰“熱劉”。
後于清化戰死,大兵至酹酒以吊,西州耆老語之。
至為泣下。
烏古論黑漢,初以親軍入仕,嘗為唐、鄧元帥府把軍官。
天興二年,唐州刺史内族斜魯病卒,鄧州總帥府以蒲察都尉權唐州事。
宋軍兩來圍唐,又唐之糧多為鄧州所取,以故乏食。
六月,遣萬戶夾谷定住入歸德,奏請軍糧,不報。
七月,鎮防軍馮總領、甄改住為變,殺蒲察都尉。
時朝廷道梗,帥府承制以黑漢權刺史行帥府事。
既而鎮防軍有歸宋之謀,時裕州大成山聶都統一軍五百人在州,獨不欲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