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小叔期以夜中鳴钲,内外相應。
及期,小叔出兵戰,昌、仁智不敢動。
小叔斂衆入城,圍益急,衆議出保山寨,小叔曰:“去何之?”密遣經曆官張思祖潰圍出,奔告于汴京。
明日,城破,小叔死,不得其屍。
總帥訛可以河中府推官籍阿外代小叔權右都監。
樞密院奏:“小叔功卓異,或疑尚在,遽令阿外代之,絕歸向之路。
”至是,小叔已亡四十餘日,中條諸寨無所統領,乃诏阿外權領。
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贈,切責訛可不救河中之罪。
王佐,字輔之,霍州農家子。
豁略不事産業,輕财好施,善騎射。
興定中,聚兵數千人,權領霍州事。
平陽胡天作承制加忠勇校尉、趙城丞,遷霍邑令、同知蒲州軍事,權招撫副使、蒲州經略使。
诏遷宣武将軍,遙授寶昌軍節度副使。
大元兵取青龍堡,佐被獲,署霍州守将,隸元帥崔環,質其妻子。
招撫使成天祐與環有隙,佐與天祐謀殺環,天祐曰:“君妻子為質奈何?”佐曰:“佐豈顧家者邪?”元光二年七月,因環出獵殺之,率軍民數萬請命,加龍虎衛上将軍、元帥右監軍、兼知平陽府事。
佐與平陽公史詠素不協,請徙沁州玉女寨,诏從之,仍令聽上黨公完顔開節制。
是歲七月,救襄垣,中流矢卒。
贈金吾衛上将軍,以其子為符寶典書。
黃掴九住,臨潢人。
大定間,以蔭補部令史,轉樞密院令史,調安肅州軍事判官。
明昌四年,為大理執法,同知薊州軍事,再遷潞王府司馬,累官河東北路按察使、轉運使,改知彰德府事。
戰殁。
贈榮祿大夫、南京留守,仍錄用其子孫。
烏林答乞住,大名路猛安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山東提刑判官、英王府司馬。
禦史台舉前在山東稱職,改太原府治中。
簽陝西按察司事,曆汝州、沁州刺史,北京、臨潢按察副使,遷蒲與路節度使。
未幾,以罪奪三官,解職,降德昌軍節度副使。
崇慶初,戍邊有功,遷一官,賞銀百兩、重币十端,轉利州刺史。
貞祐初,改同知鹹平府事,遷歸德軍節度使,改興平軍,就充東面經略使。
尋罷經略司,改元帥右都監。
赴援中都戰殁。
贈榮祿大夫、參知政事,以參政半俸給其家。
陀滿斜烈,鹹平路猛安人。
襲父猛安。
明昌中,以所部兵充押軍萬戶,戍邊。
承安中,讨契丹有功,除陳州防禦使。
遷知平涼府事,改保大軍節度使,徙知彰德府事。
貞祐四年,大元兵複取彰德,斜烈死焉。
尼龐古蒲魯虎,中都路猛安人。
明昌五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從平章政事仆散揆伐宋。
兵罷,除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
察廉,改東平府治中。
曆環州、裕州刺史,翰林待制,開封府治中,大理卿。
尋擢知河南府事,兼河南路副統軍。
貞祐四年,急備京西,為陝州宣撫副使、兼西安軍節度使。
是歲,大元兵取潼關,戍卒皆潰,蒲魯虎禦戰,兵敗死焉。
兀顔畏可,隆安路猛安人。
補親軍,充護衛,除益都總管府判官、中都兵馬副都指揮使,累官會州刺史。
貞祐初,為左衛将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山東副統軍、安化軍節度使。
土賊據九仙山為巢穴,畏可擁衆不擊,賊愈熾。
東平行省蒙古綱劾奏畏可不任将帥,朝廷不問。
改鎮西軍,權經略副使,曆金安、武勝軍。
興定四年,改泰定軍。
是歲五月,衮州破,死焉。
兀顔訛出虎,隆安府猛安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順天軍節度副使,召為治書侍禦史、刑部員外郎、單州刺史、戶部郎中、河東北路按察副使、同知大興府事、秦州防禦使。
丁母憂,起複泗州防禦使,遷武甯軍節度使,徙河平軍、兼都水監。
坐前在武甯奏軍功不實,降沂州防禦使,遷汾陽軍節度使、兼經略使。
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粘割貞,本名抄合,西南路招讨司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曆教授、主簿,用薦舉除河北大名提刑知事。
察廉遷都轉運戶籍判官,累官泰定軍節度副使。
丁父憂,服阕,除德興治中、宣德州刺史。
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與恩州刺史攝武衛軍副都指揮使粘割合達、河間府判官攝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事梅隻乞奴、保州錄事攝永定軍節度副使伯德張奴出議和事。
二年,和議成,賞銀二百兩、重币十端、玉吐鹘。
改戶部侍郎,曆沁南、河平、鎮南、集慶、汾陽軍節度使。
貞祐四年,改昭義軍,充潞州經略使。
興定二年,入為工部尚書。
由壽州伐宋,攻正陽有功。
權元帥左都監,守晉安府。
興定三年十一月,城破,貞與府官十餘人皆死之。
及期,小叔出兵戰,昌、仁智不敢動。
小叔斂衆入城,圍益急,衆議出保山寨,小叔曰:“去何之?”密遣經曆官張思祖潰圍出,奔告于汴京。
明日,城破,小叔死,不得其屍。
總帥訛可以河中府推官籍阿外代小叔權右都監。
樞密院奏:“小叔功卓異,或疑尚在,遽令阿外代之,絕歸向之路。
”至是,小叔已亡四十餘日,中條諸寨無所統領,乃诏阿外權領。
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贈,切責訛可不救河中之罪。
王佐,字輔之,霍州農家子。
豁略不事産業,輕财好施,善騎射。
興定中,聚兵數千人,權領霍州事。
平陽胡天作承制加忠勇校尉、趙城丞,遷霍邑令、同知蒲州軍事,權招撫副使、蒲州經略使。
诏遷宣武将軍,遙授寶昌軍節度副使。
大元兵取青龍堡,佐被獲,署霍州守将,隸元帥崔環,質其妻子。
招撫使成天祐與環有隙,佐與天祐謀殺環,天祐曰:“君妻子為質奈何?”佐曰:“佐豈顧家者邪?”元光二年七月,因環出獵殺之,率軍民數萬請命,加龍虎衛上将軍、元帥右監軍、兼知平陽府事。
佐與平陽公史詠素不協,請徙沁州玉女寨,诏從之,仍令聽上黨公完顔開節制。
是歲七月,救襄垣,中流矢卒。
贈金吾衛上将軍,以其子為符寶典書。
黃掴九住,臨潢人。
大定間,以蔭補部令史,轉樞密院令史,調安肅州軍事判官。
明昌四年,為大理執法,同知薊州軍事,再遷潞王府司馬,累官河東北路按察使、轉運使,改知彰德府事。
戰殁。
贈榮祿大夫、南京留守,仍錄用其子孫。
烏林答乞住,大名路猛安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山東提刑判官、英王府司馬。
禦史台舉前在山東稱職,改太原府治中。
簽陝西按察司事,曆汝州、沁州刺史,北京、臨潢按察副使,遷蒲與路節度使。
未幾,以罪奪三官,解職,降德昌軍節度副使。
崇慶初,戍邊有功,遷一官,賞銀百兩、重币十端,轉利州刺史。
貞祐初,改同知鹹平府事,遷歸德軍節度使,改興平軍,就充東面經略使。
尋罷經略司,改元帥右都監。
赴援中都戰殁。
贈榮祿大夫、參知政事,以參政半俸給其家。
陀滿斜烈,鹹平路猛安人。
襲父猛安。
明昌中,以所部兵充押軍萬戶,戍邊。
承安中,讨契丹有功,除陳州防禦使。
遷知平涼府事,改保大軍節度使,徙知彰德府事。
貞祐四年,大元兵複取彰德,斜烈死焉。
尼龐古蒲魯虎,中都路猛安人。
明昌五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從平章政事仆散揆伐宋。
兵罷,除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
察廉,改東平府治中。
曆環州、裕州刺史,翰林待制,開封府治中,大理卿。
尋擢知河南府事,兼河南路副統軍。
貞祐四年,急備京西,為陝州宣撫副使、兼西安軍節度使。
是歲,大元兵取潼關,戍卒皆潰,蒲魯虎禦戰,兵敗死焉。
兀顔畏可,隆安路猛安人。
補親軍,充護衛,除益都總管府判官、中都兵馬副都指揮使,累官會州刺史。
貞祐初,為左衛将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山東副統軍、安化軍節度使。
土賊據九仙山為巢穴,畏可擁衆不擊,賊愈熾。
東平行省蒙古綱劾奏畏可不任将帥,朝廷不問。
改鎮西軍,權經略副使,曆金安、武勝軍。
興定四年,改泰定軍。
是歲五月,衮州破,死焉。
兀顔訛出虎,隆安府猛安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順天軍節度副使,召為治書侍禦史、刑部員外郎、單州刺史、戶部郎中、河東北路按察副使、同知大興府事、秦州防禦使。
丁母憂,起複泗州防禦使,遷武甯軍節度使,徙河平軍、兼都水監。
坐前在武甯奏軍功不實,降沂州防禦使,遷汾陽軍節度使、兼經略使。
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粘割貞,本名抄合,西南路招讨司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
曆教授、主簿,用薦舉除河北大名提刑知事。
察廉遷都轉運戶籍判官,累官泰定軍節度副使。
丁父憂,服阕,除德興治中、宣德州刺史。
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與恩州刺史攝武衛軍副都指揮使粘割合達、河間府判官攝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事梅隻乞奴、保州錄事攝永定軍節度副使伯德張奴出議和事。
二年,和議成,賞銀二百兩、重币十端、玉吐鹘。
改戶部侍郎,曆沁南、河平、鎮南、集慶、汾陽軍節度使。
貞祐四年,改昭義軍,充潞州經略使。
興定二年,入為工部尚書。
由壽州伐宋,攻正陽有功。
權元帥左都監,守晉安府。
興定三年十一月,城破,貞與府官十餘人皆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