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管州刺史。
興定二年,遙授同知太原府事,刺史如故。
是歲,平陽失守,改同知平陽府事。
三年,複取平陽,天作言:“汾、潞皆置帥府,平陽大鎮,今稍完複,所管州縣,不下十萬戶,複業者相繼不絕,其過汾、潞遠甚,宜一體置之。
”是時,晉安、岚州皆有帥府,乃以天作充便宜招撫使、權元帥左都監。
四年,封平陽公,以平陽、晉安府,隰、吉州隸焉。
天作請以晉安府之翼城縣為翼州,以垣曲、绛縣隸焉。
置平水縣于汾河之西,朝廷皆從之。
初,軒成本隸程琢麾下,琢死,成率衆保隰州,以為同知隰州軍州事、兼提控軍馬。
成增繕器甲,招納亡命,頗有他志。
是時,隰州方用兵,未可制,天作請增置要害州縣,以分其勢。
隰州之境蒲縣最居其沖,可改為州,隰川之仵城鎮可改為縣,選官守備。
诏升蒲縣為蒲州,以大甯縣隸之,仵城鎮為仵城縣。
天作守平陽凡四年,屢有功,诏錄其子定哥為奉職。
元光元年十月,青龍堡危急,诏遣古裡甲石倫會張開、郭文振兵救之,次彈平寨東三十裡,不得進。
知府事術虎忽失來、總領提控王和各以兵歸順,臨城索其妻子,兵民皆潰,執天作出。
天作已歸順,诏誅忽失來子之南京者,命天作子定哥承應如故。
天作已受大元官爵,佩虎符,招撫懷、孟之民,定哥聞之,乃自經死,贈信武将軍、同知睢州軍州事。
诏張開、郭文振招天作,天作至濟源,欲脫走,先遣人奏表南京,大元大将惡其反複,遂誅之。
天作死後,宣宗以同知平陽府事史詠權行平陽公府事,後封平陽公。
平陽初破,詠父祚、母蕭氏藏于窟室,索出之,使祚招詠,祚乃自缢死,蕭氏逃歸。
詠妻梗氏亦自死。
宣宗贈祚榮祿大夫、京兆郡公,谥成忠。
蕭氏封京兆郡太夫人,賜号歸義。
梗氏贈京兆郡夫人,谥義烈。
未幾,詠乞内徙,徙其軍于解州河中府。
張開,賜姓完顔氏,景州人。
至甯末,河北兵起,開團結鄉兵為固守,累功遙授同知清州防禦事,兼同知觀州事。
貞祐四年,開率所部複取河間府及滄、獻二州十有三縣。
開有宣撫司留付名宣敕二百道,奏乞從權署置,就任所複州縣舊官,阙者補之。
诏遷同知觀州軍州事。
開複清州,乞輸鹽易糧,诏與之糧。
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略使。
至是,始賜姓完顔氏。
開奏乞許便宜,及論淇門、安陽、黎陽皆作堰塞水,河運不通,乞開發水道,不報。
觀州糧盡,是歲秋,徙軍輝州,乞麥種三千石、驢騾三百或寶券二百貫,戶部不與。
禦史台奏:“開自觀州轉戰來此,久著勞績,欲令其軍耕種以自給,有司計小費拒不與。
乞斷自宸衷,與之麥種,若無牛可與,給以寶券。
”制可。
是歲,潼關不守,被召入衛南京。
興定元年,遙授澤州刺史。
二年,遙授同知彰德府、兼總領提控。
三年,充潞州招撫使。
林州元帥府徙潞人實林州,既複遣還。
開乞隸晉安元帥府,或與林州并置元帥府,各自為治。
十月,開以權昭義軍節度使、遙授孟州防禦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與郭文振共複太原。
四年,封上黨公,以澤、潞、沁州隸焉。
五年,诏複以涉縣為崇州,從開請也。
元光元年,複取高平縣及澤州。
二年,大戰壺關,有功。
既而潞州危急,開奏:“封建公府以固屏翰,今胡天作出平陽,郭文振南徙河東,公府獨臣與史詠而已。
乞升澤、沁二州為節鎮,以重守禦。
”诏以澤為忠昌軍,沁為義勝軍。
林州{山義}尖寨衆亂,逐招撫使康瑭,推杜仙為招撫使,開請以盧芝瑞為副,代領其衆。
又奏:“比聞郭文振就食懷、孟,史詠徙解州,高倫遷葛伯寨,各自保守,民安所仰哉?臣領孤軍,内無儲峙,外無應援,臣不敢避失守之罪,恐益重朝廷之憂。
” 正大間,潞州不守,開居南京,部曲離散,名為舊公,與匹夫無異。
天興初,起複,與劉益為西面元帥,領安平都尉紀綱軍五千攻衛州,敗績于白公廟。
是時,哀宗走歸德,開與劉益謀收潰兵從衛,不果,遂與承裔西走,皆為民家所殺。
初置公府,開與恒山公武仙最強。
後駐兵馬武山,遣人間道請糧二萬石,用事者難之,止給二千石。
公府将佐得報皆不敢白,開聞,置酒召諸将曰:“朝廷待某特厚,今日與諸君一醉。
”諸将問故,曰:“頃以糧竭為請,祈二萬而得二千,是吾君相不以武仙輩待我也。
”是時,郭文振處開西北,當兵之沖,民貧地瘠,開又不奉命以糧赈文振軍。
文振窮竄,開勢愈孤,以至于敗。
燕甯,初為莒州提控,守天勝寨,與益都田琢、東平蒙古綱相依為輔車之勢。
山東雖殘破,猶倚三人為重。
紅襖賊王公喜據注子堌,率衆襲據沂州。
甯擊走之,遂複沂州,語在《田琢傳》。
甯既屢破紅襖賊,招降胡七、胡八,引為腹心,賊中聞之多有欲降者。
累官遙授同知安化軍節度使事、山東安撫副使。
興定四年,封東莒公,益都府路皆隸焉。
五年,與蒙古綱、王庭玉保全東平,以功遷金紫光祿大夫。
還天勝,戰死。
蒙古綱奏:“甯克盡忠孝,雖位居上公,祖考未有封爵,身沒之後老稚無所衣食,乞降異恩以勵節義之士。
”诏贈故祖臯銀青榮祿大夫,祖母張氏範陽郡夫人,父希遷金紫光祿大夫,母彭氏、繼母許氏、妻霍氏皆為範陽郡夫人,族屬五十二人皆廪給之。
自益都張林逐田涿,繼而甯死,蒙古綱勢孤,徙軍邳州,山東不複能守矣。
贊曰:苗道潤死,中分其地,靖安民有其西之半,中分以東者其後張甫有之,然無北境矣。
大凡九公封建,《宣宗實錄》所載如此。
他書載滄海公張進、河間公移剌中哥、易水公張進、晉陽公郭棟,此必正大間繼封,如史詠繼胡天作者,然不可考矣。
興定二年,遙授同知太原府事,刺史如故。
是歲,平陽失守,改同知平陽府事。
三年,複取平陽,天作言:“汾、潞皆置帥府,平陽大鎮,今稍完複,所管州縣,不下十萬戶,複業者相繼不絕,其過汾、潞遠甚,宜一體置之。
”是時,晉安、岚州皆有帥府,乃以天作充便宜招撫使、權元帥左都監。
四年,封平陽公,以平陽、晉安府,隰、吉州隸焉。
天作請以晉安府之翼城縣為翼州,以垣曲、绛縣隸焉。
置平水縣于汾河之西,朝廷皆從之。
初,軒成本隸程琢麾下,琢死,成率衆保隰州,以為同知隰州軍州事、兼提控軍馬。
成增繕器甲,招納亡命,頗有他志。
是時,隰州方用兵,未可制,天作請增置要害州縣,以分其勢。
隰州之境蒲縣最居其沖,可改為州,隰川之仵城鎮可改為縣,選官守備。
诏升蒲縣為蒲州,以大甯縣隸之,仵城鎮為仵城縣。
天作守平陽凡四年,屢有功,诏錄其子定哥為奉職。
元光元年十月,青龍堡危急,诏遣古裡甲石倫會張開、郭文振兵救之,次彈平寨東三十裡,不得進。
知府事術虎忽失來、總領提控王和各以兵歸順,臨城索其妻子,兵民皆潰,執天作出。
天作已歸順,诏誅忽失來子之南京者,命天作子定哥承應如故。
天作已受大元官爵,佩虎符,招撫懷、孟之民,定哥聞之,乃自經死,贈信武将軍、同知睢州軍州事。
诏張開、郭文振招天作,天作至濟源,欲脫走,先遣人奏表南京,大元大将惡其反複,遂誅之。
天作死後,宣宗以同知平陽府事史詠權行平陽公府事,後封平陽公。
平陽初破,詠父祚、母蕭氏藏于窟室,索出之,使祚招詠,祚乃自缢死,蕭氏逃歸。
詠妻梗氏亦自死。
宣宗贈祚榮祿大夫、京兆郡公,谥成忠。
蕭氏封京兆郡太夫人,賜号歸義。
梗氏贈京兆郡夫人,谥義烈。
未幾,詠乞内徙,徙其軍于解州河中府。
張開,賜姓完顔氏,景州人。
至甯末,河北兵起,開團結鄉兵為固守,累功遙授同知清州防禦事,兼同知觀州事。
貞祐四年,開率所部複取河間府及滄、獻二州十有三縣。
開有宣撫司留付名宣敕二百道,奏乞從權署置,就任所複州縣舊官,阙者補之。
诏遷同知觀州軍州事。
開複清州,乞輸鹽易糧,诏與之糧。
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略使。
至是,始賜姓完顔氏。
開奏乞許便宜,及論淇門、安陽、黎陽皆作堰塞水,河運不通,乞開發水道,不報。
觀州糧盡,是歲秋,徙軍輝州,乞麥種三千石、驢騾三百或寶券二百貫,戶部不與。
禦史台奏:“開自觀州轉戰來此,久著勞績,欲令其軍耕種以自給,有司計小費拒不與。
乞斷自宸衷,與之麥種,若無牛可與,給以寶券。
”制可。
是歲,潼關不守,被召入衛南京。
興定元年,遙授澤州刺史。
二年,遙授同知彰德府、兼總領提控。
三年,充潞州招撫使。
林州元帥府徙潞人實林州,既複遣還。
開乞隸晉安元帥府,或與林州并置元帥府,各自為治。
十月,開以權昭義軍節度使、遙授孟州防禦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與郭文振共複太原。
四年,封上黨公,以澤、潞、沁州隸焉。
五年,诏複以涉縣為崇州,從開請也。
元光元年,複取高平縣及澤州。
二年,大戰壺關,有功。
既而潞州危急,開奏:“封建公府以固屏翰,今胡天作出平陽,郭文振南徙河東,公府獨臣與史詠而已。
乞升澤、沁二州為節鎮,以重守禦。
”诏以澤為忠昌軍,沁為義勝軍。
林州{山義}尖寨衆亂,逐招撫使康瑭,推杜仙為招撫使,開請以盧芝瑞為副,代領其衆。
又奏:“比聞郭文振就食懷、孟,史詠徙解州,高倫遷葛伯寨,各自保守,民安所仰哉?臣領孤軍,内無儲峙,外無應援,臣不敢避失守之罪,恐益重朝廷之憂。
” 正大間,潞州不守,開居南京,部曲離散,名為舊公,與匹夫無異。
天興初,起複,與劉益為西面元帥,領安平都尉紀綱軍五千攻衛州,敗績于白公廟。
是時,哀宗走歸德,開與劉益謀收潰兵從衛,不果,遂與承裔西走,皆為民家所殺。
初置公府,開與恒山公武仙最強。
後駐兵馬武山,遣人間道請糧二萬石,用事者難之,止給二千石。
公府将佐得報皆不敢白,開聞,置酒召諸将曰:“朝廷待某特厚,今日與諸君一醉。
”諸将問故,曰:“頃以糧竭為請,祈二萬而得二千,是吾君相不以武仙輩待我也。
”是時,郭文振處開西北,當兵之沖,民貧地瘠,開又不奉命以糧赈文振軍。
文振窮竄,開勢愈孤,以至于敗。
燕甯,初為莒州提控,守天勝寨,與益都田琢、東平蒙古綱相依為輔車之勢。
山東雖殘破,猶倚三人為重。
紅襖賊王公喜據注子堌,率衆襲據沂州。
甯擊走之,遂複沂州,語在《田琢傳》。
甯既屢破紅襖賊,招降胡七、胡八,引為腹心,賊中聞之多有欲降者。
累官遙授同知安化軍節度使事、山東安撫副使。
興定四年,封東莒公,益都府路皆隸焉。
五年,與蒙古綱、王庭玉保全東平,以功遷金紫光祿大夫。
還天勝,戰死。
蒙古綱奏:“甯克盡忠孝,雖位居上公,祖考未有封爵,身沒之後老稚無所衣食,乞降異恩以勵節義之士。
”诏贈故祖臯銀青榮祿大夫,祖母張氏範陽郡夫人,父希遷金紫光祿大夫,母彭氏、繼母許氏、妻霍氏皆為範陽郡夫人,族屬五十二人皆廪給之。
自益都張林逐田涿,繼而甯死,蒙古綱勢孤,徙軍邳州,山東不複能守矣。
贊曰:苗道潤死,中分其地,靖安民有其西之半,中分以東者其後張甫有之,然無北境矣。
大凡九公封建,《宣宗實錄》所載如此。
他書載滄海公張進、河間公移剌中哥、易水公張進、晉陽公郭棟,此必正大間繼封,如史詠繼胡天作者,然不可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