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笠不受,曰:“軍士暴露,我何用此為。
”所過慰勞軍士,皆踴躍稱萬歲,臣等戰死無所恨,至有感泣者。
西南軍士五六十輩聚而若有言者,上就問之,跪曰:“大兵刍土填壕,功已過半,平章傳令勿放一镞,恐壞和事,想豈有計耶?”上顧謂其中長者雲:“朕為生靈,稱臣進奉無不從順,止有一子,養來成長,今往作質子矣。
汝等略忍,待曹王出,大兵不退,汝等死戰未晚。
”複有拜泣者曰:“事急矣,聖主毋望和事。
”乃傳旨城上放箭。
西水門千戶劉壽控禦馬仰視曰:“聖主無信賊臣,賊臣盡,大兵退矣。
”衛士欲擊之,上止曰:“醉矣,勿問。
”是日,曹王出詣軍前,大兵并力進攻。
甲辰,上複出撫東門将士,太學生楊奂等前白事。
上問何所欲言,曰:“臣等皆太學生,令執炮夫之役,恐非國家百年以來待士之意。
”敕記姓名,即免其役。
過南薰門,值被創者,親傅以藥,手酌卮酒以賜,且出内府金帛以待有功者。
是日,大兵驅漢俘及婦女老幼負薪草填壕塹,城上箭镞四下如雨,頃刻壕為之平。
龍德宮造炮石,取宋太湖、靈璧假山為之,小大各有斤重,其圓如燈球之狀,有不如度者杖其工人。
大兵用炮則不然,破大硙或碌碡為二三,皆用之。
攢竹炮有至十三稍者,餘炮稱是。
每城一角置炮百餘枝,更遞下上,晝夜不息,不數日,石幾與裡城平。
而城上樓橹皆故宮及芳華、玉溪所拆大木為之,合抱之木,随擊而碎,以馬糞麥稭布其上,綱索旃褥固護之。
其懸風闆之外皆以牛皮為障,遂謂不可近。
大兵以火炮擊之,随即延爇不可撲救。
父老所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受炮所擊唯凹而已。
大兵壕外築城圍百五十裡,城有乳口樓橹,壕深丈許,闊亦如之,約三四十步置一鋪,鋪置百許人守之。
初,白撒命築門外短牆,委曲狹隘容二三人得過,以防大兵奪門。
及被攻,諸将請乘夜斫營,軍乃不能猝出,比出,已為北兵所覺。
後又夜募死士千人,穴城由壕徑渡,燒其炮坐。
城上懸紅紙燈為應,約燈起渡壕,又為圍者所覺。
又放紙鸢,置文書其上,至北營則斷之,以誘被俘者。
識者謂前日紙燈、今日紙鸢,宰相以此退敵難矣。
右丞世魯命作《江水曲》,使城上之人靜夜唱之,蓋河朔先有此曲以寄讴吟之思,其謬計如此。
合喜先以守鳳翔自誇,及令守西北隅,其地受攻最急,而合喜當之,語言失措,面無人色。
軍士特以車駕數出慰勞,人自激昂,争為效命耳。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大兵又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為龛,間可容人,則城上不可奈何矣。
人有獻策者,以鐵繩懸“震天雷”者,順城而下,至掘處火發,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迹。
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辄前燒十餘步,人亦不敢近。
大兵惟畏此二物雲。
四月罷攻。
至是十六晝夜矣,内外死者以百萬計,大兵知不可下,乃謾為好語雲:“兩國已講和,更相攻耶?”朝廷亦就應之。
明日,遣戶部侍郎楊居仁出宜秋門以酒炙犒師,于是營幕稍稍外遷,遂退兵。
壬戌,合喜以大兵退,議入賀。
諸相皆不欲,獨合喜以守城為己功,持論甚力,呼令史元好問曰:“罷攻已三日而不入賀,何也?速召翰苑官作表。
”好問以白諸相,權參政内族思烈曰:“城下之盟,諸侯以為恥,況以罷攻為可賀欤?”合喜怒曰:“社稷不亡,帝後免難,汝等不以為喜耶?”明日,近侍局直長張天任至省,好問私以賀議告之,天任曰:“人不知恥乃若是耶!”因謂諸相曰:“京城受兵,上深以為辱。
聞百官欲入賀,誠有此否?”會學士趙秉文不肯撰表,議遂寝。
是月,以尚書省兼樞密院事,合喜罷樞密。
合喜既失兵柄,意殊不樂,欲銷院印,諸相謂院事仍在,印有用時,不宜毀。
合喜怒,欲笞其掾。
有投匿名書于禦路雲:“副樞合喜、總帥撒合、參政訛出皆國賊,朝廷不殺,衆軍亦須殺之,為國除害。
”衛士以聞。
撒合飲藥死,訛出稱疾不出,惟合喜坦然若無事者,上亦無所問,由是軍國之事盡決于合喜矣。
初,大兵圍汴,司谏陳岢屢上封事言得失,切中時病。
合喜大怒,召入省,呼其名責之曰:“子為‘陳山可’耶?果如子言,能退大敵,我當世世與若為奴。
”聞者無不竊笑。
蓋不識“岢”字,至分為兩耳。
天興元年七月,權參知政事思烈、恒山公武仙合軍自汝州入援,诏以合喜為樞密使,統京城軍萬五千應之,且命賽不為之助。
八月己酉朔,駐于近郊,候益兵乃進屯中牟古城。
凡三日,聞思烈軍潰,即夜棄辎重馳還。
黎明至鄭門,聚軍乃入。
言者謂:“合喜始則抗命不出,中則逗遛不進,終則棄軍先遁,委棄軍資不可勝計,不斬之無以謝天下。
”上貸其死,免為庶人,既而籍其家以賜軍士。
既廢,居汴中,常鞅鞅不樂。
會大将速不泬遣人招之,合喜即治裝欲行,崔立邀至省酌酒餞送,且以白金二百兩為赆。
明日,複詣省别立,方對語,适一人自歸德持文書至,發視之,乃行省傳哀宗語以谕合喜者,其言曰:“卿朕老臣,中間雖廢出,未嘗忘卿。
今崔立已變,卿處舊人尚多,若能反正,與卿世襲公相。
”立怒,叱左右系之獄,是日斬之。
論曰:合喜初年用兵西夏,屢著勞效,要亦諸将顔盞蝦蟆等功也。
既當大任,遂自矜伐,汴城之役,舉措煩擾,質出兵退,即圖稱賀,此豈有體國之誠心者乎。
中牟之潰,衆怒所歸,幸逭一死,猶懷異圖,卒殒猜疑,天蓋假手于崔立也。
”所過慰勞軍士,皆踴躍稱萬歲,臣等戰死無所恨,至有感泣者。
西南軍士五六十輩聚而若有言者,上就問之,跪曰:“大兵刍土填壕,功已過半,平章傳令勿放一镞,恐壞和事,想豈有計耶?”上顧謂其中長者雲:“朕為生靈,稱臣進奉無不從順,止有一子,養來成長,今往作質子矣。
汝等略忍,待曹王出,大兵不退,汝等死戰未晚。
”複有拜泣者曰:“事急矣,聖主毋望和事。
”乃傳旨城上放箭。
西水門千戶劉壽控禦馬仰視曰:“聖主無信賊臣,賊臣盡,大兵退矣。
”衛士欲擊之,上止曰:“醉矣,勿問。
”是日,曹王出詣軍前,大兵并力進攻。
甲辰,上複出撫東門将士,太學生楊奂等前白事。
上問何所欲言,曰:“臣等皆太學生,令執炮夫之役,恐非國家百年以來待士之意。
”敕記姓名,即免其役。
過南薰門,值被創者,親傅以藥,手酌卮酒以賜,且出内府金帛以待有功者。
是日,大兵驅漢俘及婦女老幼負薪草填壕塹,城上箭镞四下如雨,頃刻壕為之平。
龍德宮造炮石,取宋太湖、靈璧假山為之,小大各有斤重,其圓如燈球之狀,有不如度者杖其工人。
大兵用炮則不然,破大硙或碌碡為二三,皆用之。
攢竹炮有至十三稍者,餘炮稱是。
每城一角置炮百餘枝,更遞下上,晝夜不息,不數日,石幾與裡城平。
而城上樓橹皆故宮及芳華、玉溪所拆大木為之,合抱之木,随擊而碎,以馬糞麥稭布其上,綱索旃褥固護之。
其懸風闆之外皆以牛皮為障,遂謂不可近。
大兵以火炮擊之,随即延爇不可撲救。
父老所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受炮所擊唯凹而已。
大兵壕外築城圍百五十裡,城有乳口樓橹,壕深丈許,闊亦如之,約三四十步置一鋪,鋪置百許人守之。
初,白撒命築門外短牆,委曲狹隘容二三人得過,以防大兵奪門。
及被攻,諸将請乘夜斫營,軍乃不能猝出,比出,已為北兵所覺。
後又夜募死士千人,穴城由壕徑渡,燒其炮坐。
城上懸紅紙燈為應,約燈起渡壕,又為圍者所覺。
又放紙鸢,置文書其上,至北營則斷之,以誘被俘者。
識者謂前日紙燈、今日紙鸢,宰相以此退敵難矣。
右丞世魯命作《江水曲》,使城上之人靜夜唱之,蓋河朔先有此曲以寄讴吟之思,其謬計如此。
合喜先以守鳳翔自誇,及令守西北隅,其地受攻最急,而合喜當之,語言失措,面無人色。
軍士特以車駕數出慰勞,人自激昂,争為效命耳。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大兵又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為龛,間可容人,則城上不可奈何矣。
人有獻策者,以鐵繩懸“震天雷”者,順城而下,至掘處火發,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迹。
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辄前燒十餘步,人亦不敢近。
大兵惟畏此二物雲。
四月罷攻。
至是十六晝夜矣,内外死者以百萬計,大兵知不可下,乃謾為好語雲:“兩國已講和,更相攻耶?”朝廷亦就應之。
明日,遣戶部侍郎楊居仁出宜秋門以酒炙犒師,于是營幕稍稍外遷,遂退兵。
壬戌,合喜以大兵退,議入賀。
諸相皆不欲,獨合喜以守城為己功,持論甚力,呼令史元好問曰:“罷攻已三日而不入賀,何也?速召翰苑官作表。
”好問以白諸相,權參政内族思烈曰:“城下之盟,諸侯以為恥,況以罷攻為可賀欤?”合喜怒曰:“社稷不亡,帝後免難,汝等不以為喜耶?”明日,近侍局直長張天任至省,好問私以賀議告之,天任曰:“人不知恥乃若是耶!”因謂諸相曰:“京城受兵,上深以為辱。
聞百官欲入賀,誠有此否?”會學士趙秉文不肯撰表,議遂寝。
是月,以尚書省兼樞密院事,合喜罷樞密。
合喜既失兵柄,意殊不樂,欲銷院印,諸相謂院事仍在,印有用時,不宜毀。
合喜怒,欲笞其掾。
有投匿名書于禦路雲:“副樞合喜、總帥撒合、參政訛出皆國賊,朝廷不殺,衆軍亦須殺之,為國除害。
”衛士以聞。
撒合飲藥死,訛出稱疾不出,惟合喜坦然若無事者,上亦無所問,由是軍國之事盡決于合喜矣。
初,大兵圍汴,司谏陳岢屢上封事言得失,切中時病。
合喜大怒,召入省,呼其名責之曰:“子為‘陳山可’耶?果如子言,能退大敵,我當世世與若為奴。
”聞者無不竊笑。
蓋不識“岢”字,至分為兩耳。
天興元年七月,權參知政事思烈、恒山公武仙合軍自汝州入援,诏以合喜為樞密使,統京城軍萬五千應之,且命賽不為之助。
八月己酉朔,駐于近郊,候益兵乃進屯中牟古城。
凡三日,聞思烈軍潰,即夜棄辎重馳還。
黎明至鄭門,聚軍乃入。
言者謂:“合喜始則抗命不出,中則逗遛不進,終則棄軍先遁,委棄軍資不可勝計,不斬之無以謝天下。
”上貸其死,免為庶人,既而籍其家以賜軍士。
既廢,居汴中,常鞅鞅不樂。
會大将速不泬遣人招之,合喜即治裝欲行,崔立邀至省酌酒餞送,且以白金二百兩為赆。
明日,複詣省别立,方對語,适一人自歸德持文書至,發視之,乃行省傳哀宗語以谕合喜者,其言曰:“卿朕老臣,中間雖廢出,未嘗忘卿。
今崔立已變,卿處舊人尚多,若能反正,與卿世襲公相。
”立怒,叱左右系之獄,是日斬之。
論曰:合喜初年用兵西夏,屢著勞效,要亦諸将顔盞蝦蟆等功也。
既當大任,遂自矜伐,汴城之役,舉措煩擾,質出兵退,即圖稱賀,此豈有體國之誠心者乎。
中牟之潰,衆怒所歸,幸逭一死,猶懷異圖,卒殒猜疑,天蓋假手于崔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