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關燈
分其軍四千,與思烈俱東。

    八月三日,兩行省軍潰于中牟,胡土狼狽上山,殘卒三二十人外偏裨無一人至者。

    十二月,思烈自留山行省于中京,征兵同保洛陽,又遷延不行。

    思烈以檄來,言:“若依前逗留,自有典憲,吾不汝容矣。

    ”胡土懼,乃挈妻子及軍往中京,留其半山上以為巢穴。

    天興二年三月,思烈病卒,留語胡土代行省事。

    六月,敵勢益重,強伸方盡力戰禦,而胡土即領輕騎、挈妻子棄城南奔,遂失中京。

     初,胡土在太平頂既顧望不進,又懼人議己,乃出榜募人為救駕軍,雲:“一旅之衆可以興複國家,諸人有能奮發許國捐軀者,豈不濟大事乎!”于是,不逞之徒随募而出,得澤人緝麻觜、武錄事等二十餘人,促令赴京。

    行及盧店,即行劫,械至,杖之二百,人無不竊笑。

    既而走蔡州,上召見慰問,而心薄之。

    會宋人攻唐州,元帥烏古論黑漢屢遣人告急,即命胡土領忠孝軍百人,就征西山招撫烏古論換住、黃八兒等軍赴之。

    胡土率兵至唐,宋人斂避,縱其半入城,夾擊之,胡土大敗,僅存三十騎以還,換住死焉。

     既而以胡土為殿前都點檢,罷權參政。

    大兵圍蔡,分軍防守,胡土守西面。

    十一月,胡土之奴竊其金牌,夜缒城降,朝士喧播謂胡土縱之往,将有異志。

    胡土聞之,内不自安,乞解軍職。

    上慰之曰:“卿父子昆弟皆為帥臣,受恩不為不厚,顧肯降耶。

    且卿向在洛陽不即降,而千裡遠來降於蔡,豈人情也哉。

    聞卿遇奴太察,且其衣食不常給之,此蓋往求溫飽耳,卿何慊焉。

    ”因賜馔以安其心。

    初,胡土罷機政,頗有怨言,左右勸上誅之,上不聽。

    及令守西城,尤怏怏不樂,至是始感恩無他慮矣。

     尋以總帥孛術魯婁室與胡土皆權參政,婁室與右丞仲德同事,胡土防守如故,複以都尉承麟為東面元帥權總帥。

    先是,攻東城,婁室随機備禦。

    二日移攻南城,烏古論鎬易之,炮擊城樓幾仆,右丞仲德率軍救援,乃罷攻。

    俄而四面受敵,仲德艱于獨援,遂薦承麟代婁室東面,而乞與婁室同救應。

    初,胡土失外城,頗慚恨,聲言力小不能令衆,仲德亦薦之,故有是命。

    蔡城破,投汝水死。

     贊曰:撒合辇本以佞進,烏林答胡土戰陣不武,付以孤城,望其捍禦大難,豈得為知人乎。

    強伸一射糧卒耳,及授以兵,乃能應變制勝,遠過二人,力盡乃斃,猶有烈丈夫之風焉。

    古人有言:“四郊多壘,拔士為将。

    ”使金運未去,伸足以建功名矣夫。

     内族思烈,南陽郡王襄之子也。

    資性詳雅,頗知書史。

    自五六歲入宮充奉禦,甚見寵幸,世号曰“自在奉禦”。

    當宣宗入承大統,胡沙虎跋扈,思烈尚在髫龀,嘗涕泣跪抱帝膝緻說曰:“願早誅權臣,以靖王室。

    ”帝急顧左右掩其口。

    自是帝甚器重之。

    後由提點近侍局遷都點檢。

    天興元年,汴京被圍,哀宗以思烈權參知政事,行省事于鄧州。

    會武仙引兵入援,于是思烈率諸軍發自汝州,過密縣,遇大元兵,不用武仙阻澗之策,遂敗績于京水,語在《武仙傳》。

    中京留守、元帥左監軍任守真死之。

    上聞,罷思烈行省之職,以守中京。

    無何,大兵圍中京未能下,崔立遣人監思烈子于中京城下,招之使降。

    思烈不顧,令軍士射之。

    既而知崔立已以汴京歸順,病數日而死。

    初,思烈會武仙等軍入援,即與仙論議不同,仙以思烈方得君,每假借之。

    思烈謂仙本無入援意,特以朝廷遣一參政召兵,迫于不得已乃行耳。

    然仙知兵,頗以持重為事。

    思烈急于入京,不聽仙策,于是左右司員外郎王渥乃勸思烈曰:“武仙大小數百戰,經涉不為不多,兵事當共議。

    ”思烈疑其與仙有謀,幾斬之,渥自以無愧于内,不懼也。

    已而思烈果敗,渥殁于陣。

     渥字仲澤,後名仲澤,太原人。

    性明俊不羁,博學善談論,工尺牍,字畫清美,有晉人風。

    少遊太學,長于詞賦,登興定二年進士第。

    為時帥奧屯邦獻、完顔斜烈所知,故多在兵間。

    後辟甯陵令,有治迹,入為尚書省令史。

    因使宋至揚州,應對敏給,宋人重之。

    及還,為太學助教,轉樞密院經曆官,俄遷右司都事,稍見信用。

    及思烈往鄧州,以渥為左右司員外郎,從行。

     贊曰:思烈夙惠,請誅權奸以立主威,有甘羅、辟疆之風,所謂“茂良不必父祖”者也。

    中京之圍,崔立脅其子使招之降,不顧而趣射之,何愧乎橋玄。

    至如不從武仙之言,以至于敗,此蓋時人因惜王仲澤之死而有是言,仙無入援之意則非誣也。

     纥石烈牙吾塔,一名志。

    本出親軍,性剛悍喜戰。

    貞祐間,仆散安貞為山東路宣撫使,以牙吾塔為軍中提控。

    是時,山東群盜蜂起,安貞遣牙吾塔破巨蒙等四堌,又破馬耳山砦,殺劉二祖賊黨四千餘人,降賊八千,虜其僞宣差程寬、招軍大使程福,又降脅從民三萬餘人。

    貞祐四年六月,積功累遷欄通渡經略使。

    十月,為元帥左都監。

    十二月,行山東西路兵馬都總管府事,兼武甯軍節度使、徐州管内觀察使。

     興定二年正月,宋兵萬餘攻泗州,牙吾塔赴援,至臨淮,遇宋人三百,掩殺殆盡。

    及泗州,宋兵八千圍甚急,督衆進戰,大破之,溺水死者甚衆,獲馬三百餘匹,俘五十餘人。

    又圍盱眙,宋人閉門堅守,不敢出。

    以騎兵分掠境内,而時遣羸卒薄城誘之。

    宋人出騎數百來拒,牙吾塔麾兵佯北,發伏擊之,斬首二百。

    宋人複出步騎八千來援,合擊敗之,殺一太尉,斬首三百。

    尋獲觇者,稱青平宋兵甚衆,将救盱眙。

    牙吾塔移兵赴之,宋兵步騎七千人突出,兵少卻,旋以輕騎扼其後。

    初逗留不與戰,縱之走東南,薄諸河,斬首千餘,溺死者無算,獲馬牛數百,甲仗以千計。

    師還,遇宋兵三千于連塘村,斬首千餘級,俘五十人,獲馬三十五疋,宣宗以其有功,賜金帶一。

    三年正月,敗宋人于濠州之香山村。

    二月,又敗之于滁州,斬首千級。

    拔小江寨,殺統制王大篷等,斬三萬,俘萬餘人。

    又拔輔嘉平山寨,斬首數千,俘五百餘人,獲馬牛數百,糧萬斛。

    三月,提控奧敦吾裡不大敗宋人于上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