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讨必由于此,平時尚宜優于外路,使百姓有所蓄積,雖在私室猶公家也。
今有司搜括餘糧,緻轉販者無複敢入,宜即止之。
臣頃看讀陳言,見其盡心竭誠以吐正論者,率皆草澤疏賤之人,況在百僚,豈無為國深憂進章疏者乎?誠宜明敕中外,使得盡言不諱,則太平之長策出矣。
诏付尚書省,略施行焉。
尋遷尚書左司員外郎,兼起居注,無何,轉右司谏。
時丞相高琪立法,職官有犯皆的決,古及左司谏抹撚胡魯剌上言曰:“禮義廉恥以治君子,刑罰威獄以治小人,此萬世不易論也。
近者朝廷急于求治,有司奏請從權立法:職官有犯應贖者亦多的決。
夫爵祿所以馭貴也,貴不免辱,則卑賤者又何加焉。
車駕所駐非同征行,而凡科征小過皆以軍期罪之,不已甚乎。
陛下仁恕,決非本心,殆有司不思寬靜可以措安,而專事督責故耳。
且百官皆朝廷遴選,多由文行、武功、閥閱而進,乃與凡庶等,則享爵祿者亦不足為榮矣。
抑又有大可慮者,為上者将曰官猶不免,民複何辭,則苛暴之政日行。
為下者将曰彼既亦然,吾複何恥,則陵犯之心益肆。
其弊豈勝言哉。
伏願依元年赦恩‘刑不上大夫’之文,削此一切之法,幸甚。
”上初欲行之,而高琪固執以為不可,遂寝。
四年,以右司谏兼侍禦史。
時大兵越潼關而東,诏尚書省集百官議,古上言曰:“兵逾關而朝廷甫知,此蓋諸将欺蔽罪也。
雖然,大兵駐阌鄉境,數日不動,意者恐吾河南之軍逆諸前,陝西之衆議其後,或欲先令觇者伺趨向之便,或以深入人境非其地利而自危,所以觀望未遽進也。
此時正宜選募銳卒并力擊之,且開其歸路,彼既疑惑,遇敵必走,我衆從而襲之,其破必矣。
”上以示尚書省,高琪沮其議,遂不行。
是月,始置招賢所,令古等領其事。
興定元年七月,上聞宋兵連陷贛榆、漣水諸縣,且獲僞檄,辭多诋斥,因谕宰臣曰:“宋人構禍久矣,朕姑含容者,衆慮開兵端以勞吾民耳。
今數見侵,将何以處,卿等其與百官議。
”于是集衆議于都堂,古曰:“宋人孱弱,畏我素深,且知北兵方強,将恃我為屏蔽,雖時跳梁,計必不敢深入,其侮嫚之語,特市井屠沽兒所為,烏足較之。
止當命有司移文,谕以本朝累有大造,及聖主兼愛生靈意。
彼若有知,複尋舊好,則又何求。
其或怙惡不悛,舉衆讨之,顧亦未晚也。
”時預議者十餘人,雖或小異而大略則一,既而丞相高琪等奏:“百官之議,鹹請嚴兵設備以逸待勞,此上策也。
”上然之。
時朝廷以諸路把軍官時有不和不聽,更相訴訟,古上言曰:“臣以為善者有勸,惡者有懲,國之大法也。
苟善惡不聞,則上下相蒙,懲勸無所施矣。
”上嘉納之。
古以朝廷欲舉兵伐宋,上疏谏曰:“昔大定初,宋人犯宿州,已而屢敗,世宗料其不敢遽乞和,乃敕元帥府遣人議之,自是太平幾三十年。
泰和中,韓侂胄妄開邊釁,章宗遣驸馬仆撒揆讨之。
揆慮兵興費重不能久支,陰遣侂胄族人赍乃祖琦畫像及家牒,僞為歸附,以見丘崇,因之繼好,振旅而還。
夫以世宗、章宗之隆,府庫充實,天下富庶,猶先俯屈以即成功,告之祖廟,書之史冊,為萬世美談,今其可不務乎?今大兵少息,若複南邊無事,則太平不遠矣。
或謂專用威武可使宋人屈服,此殆虛言,不究實用。
借令時獲小捷,亦不足多賀。
彼見吾勢大,必堅守不出,我軍倉猝無得,須還以就糧,彼複乘而襲之,使我欲戰不得、欲退不能,則休兵之期殆未見也。
況彼有江南蓄積之餘,我止河南一路征斂之弊,可為寒心。
願陛下隐忍包容,速行此策,果通知,則大兵聞之,亦将斂迹,以吾無掣肘故也。
河南既得息肩,然後經略朔方,則陛下享中興之福,天下賴涵養之慶矣。
惟陛下略近功、慮後患,不勝幸甚。
”上是其言,即命古草議和牒文。
既成,以示宰臣,宰臣言其有哀祈之意,自示微弱,遂不用。
監察禦史粘割梭失劾榷貨司同提舉毛端卿貪污不法,古以詞理繁雜,辄為删定,頗有脫漏,梭失以聞,削官一階,解職,特免殿年。
三年正月,尚書省奏谏官阙員,因以古為請,上曰:“朕昨暮方思古,而卿等及之,正合朕意,其趨召之。
”複拜左補阙。
八月,削官四階,解職。
初,朝廷遣近侍局直長溫敦百家奴暨刑部侍郎奧屯胡撒合徙吉州之民于丹以避兵鋒,州民重遷,遮道控訴,百家奴谕以天子恐傷百姓之意,且令召晉安兵将護老幼以行。
衆意兵至則必見強也,乃噪入州署,索百家奴殺之。
胡撒合畏禍,矯徇衆情,與之會飲歌樂盡日,衆肩舁導擁,歡呼拜謝而去。
既還,诏古與監察禦史纥石烈鐵論鞫之,谕旨曰:“百家奴之死,皆胡撒合所賣也,其閱實以聞。
”奧屯胡撒合既下獄,上怒甚,亟欲得其情以正典刑,而古等頗寬縱之。
胡撒合自缢死,有司以故出論罪,遂有是罰。
哀宗初即位,召為補阙,俄遷左司谏,言事稍不及昔時。
未幾,緻仕,居伊陽,郡守為起伊川亭。
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間,留飲或十數日不歸,及溯流而上,老稚争為挽舟,數十裡不絕,其為時人愛慕如此。
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古平生好為詩及書,然不為士大夫所重,時論但稱其直雲。
天興間,有右司谏陳岢者,遇事辄言無少隐,上嘗面獎。
及汴京被兵,屢上封事言得失,請戰一書尤為剀切,其略雲:“今日之事,皆出陛下不斷,将相怯懦,若因循不決,一旦無如之何,恐君臣相對涕泣而已。
”可謂切中時病,而時相赤盞合喜等沮之,策為不行,識者惜焉。
岢字和之,滄州人,大安元年進士。
贊曰:宣宗即位,孜孜焉以繼述世宗為志,而其所為一切反之。
大定講和,南北稱治,貞祐用兵,生民塗炭。
石琚為相,君臣之間務行寬厚。
高琪秉政,惡儒喜吏,上下苛察。
完顔素蘭首攻琪惡,謂琪必亂紀綱。
陳規力言刀筆吏殘虐,恐壞風俗。
許古請與宋和,辭極忠愛。
三人所言皆切中時病,有古诤臣之風焉。
宣宗知其為直,而不用其言,如是而欲比隆世宗,難矣。
今有司搜括餘糧,緻轉販者無複敢入,宜即止之。
臣頃看讀陳言,見其盡心竭誠以吐正論者,率皆草澤疏賤之人,況在百僚,豈無為國深憂進章疏者乎?誠宜明敕中外,使得盡言不諱,則太平之長策出矣。
诏付尚書省,略施行焉。
尋遷尚書左司員外郎,兼起居注,無何,轉右司谏。
時丞相高琪立法,職官有犯皆的決,古及左司谏抹撚胡魯剌上言曰:“禮義廉恥以治君子,刑罰威獄以治小人,此萬世不易論也。
近者朝廷急于求治,有司奏請從權立法:職官有犯應贖者亦多的決。
夫爵祿所以馭貴也,貴不免辱,則卑賤者又何加焉。
車駕所駐非同征行,而凡科征小過皆以軍期罪之,不已甚乎。
陛下仁恕,決非本心,殆有司不思寬靜可以措安,而專事督責故耳。
且百官皆朝廷遴選,多由文行、武功、閥閱而進,乃與凡庶等,則享爵祿者亦不足為榮矣。
抑又有大可慮者,為上者将曰官猶不免,民複何辭,則苛暴之政日行。
為下者将曰彼既亦然,吾複何恥,則陵犯之心益肆。
其弊豈勝言哉。
伏願依元年赦恩‘刑不上大夫’之文,削此一切之法,幸甚。
”上初欲行之,而高琪固執以為不可,遂寝。
四年,以右司谏兼侍禦史。
時大兵越潼關而東,诏尚書省集百官議,古上言曰:“兵逾關而朝廷甫知,此蓋諸将欺蔽罪也。
雖然,大兵駐阌鄉境,數日不動,意者恐吾河南之軍逆諸前,陝西之衆議其後,或欲先令觇者伺趨向之便,或以深入人境非其地利而自危,所以觀望未遽進也。
此時正宜選募銳卒并力擊之,且開其歸路,彼既疑惑,遇敵必走,我衆從而襲之,其破必矣。
”上以示尚書省,高琪沮其議,遂不行。
是月,始置招賢所,令古等領其事。
興定元年七月,上聞宋兵連陷贛榆、漣水諸縣,且獲僞檄,辭多诋斥,因谕宰臣曰:“宋人構禍久矣,朕姑含容者,衆慮開兵端以勞吾民耳。
今數見侵,将何以處,卿等其與百官議。
”于是集衆議于都堂,古曰:“宋人孱弱,畏我素深,且知北兵方強,将恃我為屏蔽,雖時跳梁,計必不敢深入,其侮嫚之語,特市井屠沽兒所為,烏足較之。
止當命有司移文,谕以本朝累有大造,及聖主兼愛生靈意。
彼若有知,複尋舊好,則又何求。
其或怙惡不悛,舉衆讨之,顧亦未晚也。
”時預議者十餘人,雖或小異而大略則一,既而丞相高琪等奏:“百官之議,鹹請嚴兵設備以逸待勞,此上策也。
”上然之。
時朝廷以諸路把軍官時有不和不聽,更相訴訟,古上言曰:“臣以為善者有勸,惡者有懲,國之大法也。
苟善惡不聞,則上下相蒙,懲勸無所施矣。
”上嘉納之。
古以朝廷欲舉兵伐宋,上疏谏曰:“昔大定初,宋人犯宿州,已而屢敗,世宗料其不敢遽乞和,乃敕元帥府遣人議之,自是太平幾三十年。
泰和中,韓侂胄妄開邊釁,章宗遣驸馬仆撒揆讨之。
揆慮兵興費重不能久支,陰遣侂胄族人赍乃祖琦畫像及家牒,僞為歸附,以見丘崇,因之繼好,振旅而還。
夫以世宗、章宗之隆,府庫充實,天下富庶,猶先俯屈以即成功,告之祖廟,書之史冊,為萬世美談,今其可不務乎?今大兵少息,若複南邊無事,則太平不遠矣。
或謂專用威武可使宋人屈服,此殆虛言,不究實用。
借令時獲小捷,亦不足多賀。
彼見吾勢大,必堅守不出,我軍倉猝無得,須還以就糧,彼複乘而襲之,使我欲戰不得、欲退不能,則休兵之期殆未見也。
況彼有江南蓄積之餘,我止河南一路征斂之弊,可為寒心。
願陛下隐忍包容,速行此策,果通知,則大兵聞之,亦将斂迹,以吾無掣肘故也。
河南既得息肩,然後經略朔方,則陛下享中興之福,天下賴涵養之慶矣。
惟陛下略近功、慮後患,不勝幸甚。
”上是其言,即命古草議和牒文。
既成,以示宰臣,宰臣言其有哀祈之意,自示微弱,遂不用。
監察禦史粘割梭失劾榷貨司同提舉毛端卿貪污不法,古以詞理繁雜,辄為删定,頗有脫漏,梭失以聞,削官一階,解職,特免殿年。
三年正月,尚書省奏谏官阙員,因以古為請,上曰:“朕昨暮方思古,而卿等及之,正合朕意,其趨召之。
”複拜左補阙。
八月,削官四階,解職。
初,朝廷遣近侍局直長溫敦百家奴暨刑部侍郎奧屯胡撒合徙吉州之民于丹以避兵鋒,州民重遷,遮道控訴,百家奴谕以天子恐傷百姓之意,且令召晉安兵将護老幼以行。
衆意兵至則必見強也,乃噪入州署,索百家奴殺之。
胡撒合畏禍,矯徇衆情,與之會飲歌樂盡日,衆肩舁導擁,歡呼拜謝而去。
既還,诏古與監察禦史纥石烈鐵論鞫之,谕旨曰:“百家奴之死,皆胡撒合所賣也,其閱實以聞。
”奧屯胡撒合既下獄,上怒甚,亟欲得其情以正典刑,而古等頗寬縱之。
胡撒合自缢死,有司以故出論罪,遂有是罰。
哀宗初即位,召為補阙,俄遷左司谏,言事稍不及昔時。
未幾,緻仕,居伊陽,郡守為起伊川亭。
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間,留飲或十數日不歸,及溯流而上,老稚争為挽舟,數十裡不絕,其為時人愛慕如此。
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古平生好為詩及書,然不為士大夫所重,時論但稱其直雲。
天興間,有右司谏陳岢者,遇事辄言無少隐,上嘗面獎。
及汴京被兵,屢上封事言得失,請戰一書尤為剀切,其略雲:“今日之事,皆出陛下不斷,将相怯懦,若因循不決,一旦無如之何,恐君臣相對涕泣而已。
”可謂切中時病,而時相赤盞合喜等沮之,策為不行,識者惜焉。
岢字和之,滄州人,大安元年進士。
贊曰:宣宗即位,孜孜焉以繼述世宗為志,而其所為一切反之。
大定講和,南北稱治,貞祐用兵,生民塗炭。
石琚為相,君臣之間務行寬厚。
高琪秉政,惡儒喜吏,上下苛察。
完顔素蘭首攻琪惡,謂琪必亂紀綱。
陳規力言刀筆吏殘虐,恐壞風俗。
許古請與宋和,辭極忠愛。
三人所言皆切中時病,有古诤臣之風焉。
宣宗知其為直,而不用其言,如是而欲比隆世宗,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