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 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執中,人望最重。

     把胡魯,不詳其初起。

    貞祐二年五月,宣宗南遷,由左谏議大夫擢為禦前經曆官,上面谕之曰:“此行,軍馬朕自總之,事有利害可因近侍局以聞。

    ”三年十一月,出為彰化軍節度使,兼泾州管内觀察使。

    四年五月,改知京兆府事,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充行省參議官。

     興定元年三月,授陝西路統軍使,兼前職。

    二年正月,召為禦史中丞。

    三月,上言:“國家取人,惟進士之選為重,不求備數,務在得賢。

    竊見今場會試,考官取人泛濫,非求賢之道也。

    宜革其弊,依大定舊制。

    ”诏付尚書省集文資官雜議,卒依泰和例行之。

     是月,拜參知政事。

    六月,诏權左副元帥,與平章胥鼎同事防秋。

    三年六月,平涼等處地震,胡魯因上言:“皇天不言,以象告人,災害之生,必有其故,乞明谕有司,敬畏天戒。

    ”上嘉納之,遣右司谏郭著往閱其迹,撫谕軍民焉。

    四年四月,權尚書右丞、左副元帥,行尚書省、元帥府于京兆。

    時陝西歲運糧以助關東,民力浸困,胡魯上言:“若以舟楫自渭入河,順流而下,庶可少纾民力。

    ”從之。

    時以為便。

     五年正月,朝議欲複取會州,胡魯上言:“臣竊計之,月當費米三萬石、草九萬稱,轉運丁夫不下十餘萬人。

    使此城一月可拔,其費已如此,況未必耶。

    臨洮路新遭劫掠,瘡痍未複,所須刍糧決不可辦,雖複取之慶陽、平涼、鳳翔及邠、泾、甯、原、恒、隴等州,亦恐未能無阙。

    今農事将興,沿邊常費已不暇給,豈可更調十餘萬人以饷此軍。

    果欲行之,則數郡春種盡廢矣。

    政使此城必得,不免留兵戍守,是飛挽之役,無時而已也。

    止宜令承裔軍于定西、鞏州之地,護民耕稼,俟敵意怠,然後取之。

    ”诏付省院曰:“其言甚當,從之可也。

    ” 三月,上言:“禦敵在乎強兵,強兵在乎足食,此當今急務也。

    竊見自陝以西,州郡置帥府者九,其部衆率不過三四千,而長校猥多,虛糜廪給,甚無謂也。

    臣謂延安、風翔、恐州邊隅重地固當仍舊,德順、平涼等處宜皆罷去。

    河南行院、帥府存沿邊并河者,餘亦宜罷之。

    ”制可。

     是年十月,西北兵三萬攻延安,胡魯遣元帥完顔合達、元帥納合買住禦之,遂保延安。

    先是,胡魯以西北兵勢甚大,屢請兵于朝,上由是惡之。

    元光元年正月,遂罷參知政事,以知河中府事權安撫使。

    于是陝西西路轉運使夾谷德新上言曰:“臣伏見知河中府把胡魯廉直忠孝,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實朝廷之良臣也。

    去歲,兵入延安,胡魯遣将調兵,城賴以無,不為無功。

    今合達、買住各授世封,而胡魯改知河中府。

    切謂方今用人之時,使謀略之臣不獲展力,緩急或失事機。

    誠宜複行省之任,使與承裔共守京兆,令合達、買住捍禦延安,以藩衛河南,則内外安矣。

    ”不報。

     六月,召為大司農,既至汴,遂上言曰:“迩來群盜擾攘,侵及内地,陳、颍去京不及四百裡,民居稀闊,農事半廢、蔡、息之間十去八九。

    甫經大赦,賊起益多,動計數百,驅牛焚舍,恣行剽掠,田谷雖熟,莫敢獲者。

    所在屯兵率無騎士,比報至而賊已遁,叢薄深惡,複難追襲,則徒形迹而已。

    今向秋成,奈何不為處置也。

    ”八月,複拜參知政事,上謂之曰:“卿頃為大司農,巡行郡縣,盜賊如何可息?”對曰:“盜賊之多,以賦役多也。

    賦役省則盜賊息。

    ”上曰:“朕固省之矣。

    ”胡魯曰:“如行院、帥府擾之何。

    ”上曰:“司農官既兼采訪,自今其令禁止之。

    ” 初,胡魯拜命日,巡護衛紹王宅都将把九斤來賀,禦史粘割阿裡言:“九斤不當遊執政門,胡魯亦不當受其賀,請并案之。

    ”于是诏谕曰:“卿昔行省陝西,擅出系囚,此自人主當行,非臣下可專,人苟有言,其罪豈特除名。

    朕為卿地,因而肆赦,以弭衆口,卿知之乎?今九斤有職守,且握兵柄,而縱至門下,法當責降,朕重卿素有直氣,故複曲留。

    公家事但當履正而行,要取人情何必爾也,卿其戒之。

    ”是年十二月,進拜尚書右丞。

     元光二年正月,上谕宰臣曰:“陝右之兵将退,當審後圖,不然今秋又至矣。

    右丞胡魯深悉彼中利害,其與共議之。

    ”尋遣胡魯往陝西,與行省賽不、合達從宜規畫焉。

    哀宗即位,以有冊立功,進拜平章政事。

    正大元年四月,薨。

    诏加贈右丞相、東平郡王。

    胡魯為人忠實,憂國奉公。

    及亡,朝廷公宰,下迨吏民,皆嗟惜之。

     師安石,字子安,清州人,本姓尹氏,避國諱更焉。

    承安五年詞賦進士。

    為人輕财尚義。

    初補尚書省令史,适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顔承晖守燕都。

    承晖将就死,以遺表托安石使赴行在,安石間道走汴以聞。

    上嘉之,擢為樞密院經曆官。

    時哀宗在春宮,領密院事,遂見知遇。

    元光二年,累遷禦史中丞。

    其七月,上章言備禦二事,其一曰:“自古所以安國家、息禍亂,不過戰、守、避、和四者而已。

    為今之計,守、和為上。

    所謂守者,必求智謀之士,使内足以得戍卒之心,外足以挫敵人之銳,不惟彼不能攻,又可以伺其隙而敗之。

    其所謂和,則漢、唐之君固嘗用此策矣,豈獨今日不可用乎。

    乞令有司詳議而行。

    ”其二曰:“今敵中來歸者頗多,宜豐其糧饷,厚其接遇,度彼果肯為我用,則擇有心力者數十人,潛往以誘緻其餘。

    來者既衆,彼必轉相猜貳,然後徐起而圖之,則中興之功不遠矣。

    ”上嘉納之。

     九月,坐劾英王守純附奏不實,決杖追官。

    及哀宗即位,正大元年,擢為同簽樞密院事。

    二年,複禦史中丞。

    三年,工部尚書、權左參政。

    四年,進尚書右丞。

    五年,台谏劾近侍張文壽、張仁壽、李麟之,安石亦論列三人不已,上怒甚,有旨謂安石曰:“汝便承取賢相,朕為昏主,止矣。

    ”如是數百言。

    安石驟蒙任用,遽遭摧折,疽發腦而死,上甚悼惜之。

     贊曰:宣宗南遷,天命去矣,當是時雖有忠良之佐、謀勇之将,亦難為也。

    然而汝砺、行信拯救于内,胥鼎、侯摯守禦于外,訖使宣宗得免亡國,而哀宗複有十年之久,人才有益于人國也若是哉。

    胡魯養兵惜谷之論,善矣。

    安石不負承晖之托,遂見知遇,以論列近侍觸怒而死,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