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關燈
立官皆再拜,坐,次從人再拜,坐。

    食入,七盞,曲将終,揖從人立,再拜畢,引出。

    聞曲時,揖臣使起,再拜,下殿。

    果床出。

    至丹墀,合班謝宴,舞蹈五拜,各祗候,分引出。

    大定六年正月,上禦大安殿,受皇太子以下百官及外國使賀,賜宴,文武五品以上侍坐者有定員,為常制。

    十七年,诏以皇族袒免以上親,雖無官爵封邑,若與宴當有班次。

    禮官言:“按唐典,皇家周親視三品,大功親、小功尊屬視四品,小功親、緦麻尊屬視五品,緦麻袒免以上視六品。

    ”上命以此制為班次。

     朝參常朝儀 天眷二年五月,詳定常朝及朔,望儀,準前代制,以朔日、六日、十一日、十五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為六參日。

    後又定制,以朔、望日為朝參,餘日為常朝。

    凡朔、望朝參日,百官卯時至幂次,皇帝辰刻視朝,供禦弩手、傘子直于殿門外,分兩面排立。

    司辰入殿報時畢,皇帝禦殿坐,鳴鞭。

    閣門報班齊。

    執擎儀物内侍分降殿階兩傍,面南立。

    宿衛官自都點檢至左右親衛,祗應官自宣徽閣門祗候,先兩拜,班首少離位,奏:“聖躬萬福。

    ”兩拜。

    弩手、傘子先于殿門外東西向排立,俟奏“聖躬萬福”時,即就位北面山呼聲喏,起居畢,即相向對立。

    擎禦傘直立左班内侍上。

    都點檢以次升殿,副點檢在少南,東西相向立。

    左右衛在殿下,東西相向立。

    閣門乃引親王班,贊班首名以下再拜,訖,班首少離位,奏:“聖躬萬福。

    ”歸位再拜畢,先退。

    次引文武百僚班首以下應合朝參官,并府運六品以上官,皆左入,至丹墀之東,西向鞠躬畢,閣門通唱,複引至丹墀。

    閣門贊班首名以下起居,舞蹈五拜,又再拜,畢,領省宰執升殿奏事。

    殿中侍禦史對立于左右衛将軍之北少前,修起居東西對立于殿欄子内副階下,餘退,右出。

    初,帝就坐,置寶匣于殿階上東南角。

    後定制,師傅起居畢,禦案始東入,置定,捧案内侍東西分下,侍殿隅。

    直日主寶捧寶當殿叩欄奏:“封全。

    ”符寶郎及當監印郎中各一員,監當手分令史用印,訖,主寶吏封授主寶,俟奏事畢進封,訖,内侍徹案。

    若常朝,則親王班退,引七品以上職事官,分左右班入丹墀,再拜,班首稍前起居畢,複位,再拜。

    宰執升殿,餘官分班退。

     大定二年五月,命台臣定朝參禮。

    五品以上官職趨朝朝服,入局治事則展皂。

    自來朝參,除殿前班外,若遇朔望,自七品以上職事官皆赴。

    其餘朝日,五品以上職事官得赴,六品以下止于本司局治事。

    如左右司員外郎、侍禦史、記注院等官職,雖不系五品,亦赴朝參。

    若拜诏,則但有職事并七品以上散官,皆赴。

    朝參,吏員、令譯史、通事、檢法各于本局待,官員朝退,赴局簽押文字,不得于宮給署押。

    七品以下流外職,遇朝日亦不合入宮。

    如左右司都事有須合取奏事,乃聽入宮。

    七品以上職事官,如遇使客朝辭見日,依朔望日,皆赴。

    若元日、聖節、拜诏、車駕出獵送迎、詣祖廟燒飯,但有職事并七品以上散官,皆赴。

    凡親王宗室已命官者年十六以上,皆随班赴起居。

    大定五年,右谏議大夫移剌子敬言:“猛安謀克不得與州鎮官随班入見,非軍民一體之意。

    ”上是其言,責宣徽院令随班入見。

    凡班首遇朝參,有故不赴,以次押班。

     凡五品以上及侍禦史,尚書諸司郎中、太常丞、翰林修撰起居注、殿中侍禦史、補阙、拾遺赴召,或假一月以上若除官出使之類,皆通班入見辭、謝,餘官于殿門外見。

    謝班皆舞蹈七拜,辭班四拜,門見謝、辭并再拜。

     肆赦儀 大定七年正月十一日,上尊冊禮畢。

    十四月,應天門頒赦。

    十一年制同。

    前期,宣徽院使率其屬,陳設應天門之内外,設禦座于應天門上,又更衣禦幄于大安殿門外稍東,南向。

    閣門使設捧制書箱案于禦座之左。

    少府監設雞竿于樓下之左,竿上置大盤,盤中置金雞,雞口銜绛幡,幡上金書“大赦天下”四字,卷而銜之。

    盤四面近邊安四大鐵镮,盤底四面近邊懸四大朱索,以備四伎人攀緣。

    又設捧制書木鶴仙人一,以紅繩貫之,引以辘轳,置于禦前欄幹上。

    又設承鶴畫台于樓下正中,台以弩手四人對舉。

    大樂署設宮縣于樓下,又設鼓一于宮縣之左稍北,東向。

    兵部立黃麾仗于門外。

    刑部、禦史台、大興府以囚徒集于左仗外。

    禦史台、閣門司設文武百官位于樓下,東西相向。

    又設典儀位于門下稍東,南向。

    宣徽院設承受制書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