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志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東向跪奠于神座前,并如上儀。
各降自卯陛,還位。
太官令又同齋郎奉神州地祇之馔,升自卯陛,太祝迎于壇陛之道間,奠于神座前,在笾前,訖,樂止。
太官令進馔者降自卯陛,還位。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
至位,樂止。
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
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
執笏,詣壇,樂作。
升自卯陛,至壇上,樂止。
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
初獻搢笏,執爵。
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太尊之泛齊,酌訖,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獻奠爵,皆執事者受以興。
)執笏,俯伏,興,少退,跪,樂止。
舉祝官跪,對舉祝版。
讀祝,太祝東向跪,讀祝訖,俯伏,興。
舉祝奠版于案,再拜,興。
次詣配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
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著尊之泛齊,樂作太簇宮《保甯之曲》。
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奠酒于茅苴。
奠爵,執笏,俯伏,興。
少退,跪,樂止。
讀祝,訖,樂作,就拜,興,拜,興。
降自卯陛,讀祝、舉祝官俱從,樂作,複位,樂止。
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
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執事者。
執笏,升自卯陛,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
亞獻搢笏執爵,司尊舉幂,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執笏,俯伏,興,少退,再拜。
次詣配位酌獻如上儀,唯酌犧尊為異。
樂止,降複位。
次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升壇。
正位,酌犧尊之盎齊,配位,酌象尊之醴齊,奠獻并如亞獻之儀。
禮畢,降複位。
初,終獻将升,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
執笏,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
獻官執爵,執事者酌太尊之泛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
進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俯伏,興,少退,跪,再拜,訖,還位。
初,第一等分獻官将升,贊者分引第二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酌尊所,執事以爵授分獻官,分獻酌以授執事者,進詣首位神座前,奠獻并如上儀。
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引還位。
諸獻俱畢,諸太祝進徹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故處。
樂作《豐甯之曲》,卒徹、樂止。
奉禮官贊曰:“賜胙。
”衆官再拜,樂作,一成,止。
初,送神樂止,引初獻官詣望瘗位,樂作太簇宮《肅甯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
初,在位官将拜,諸太祝、祝史各奉篚進詣神座前,玉币,從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載牲體,并取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詣瘗坎,實于坎中,又以從祭之位禮币皆從瘗,禮直官曰:“可瘗。
”東西六行,置土半坎,禮直官贊:“禮畢。
”引初獻出,禮官贊者各引祭官及監祭、監禮、太祝以下,俱複壇南,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再拜。
”監祭以下皆再拜,訖,奉禮以下及工人以次出。
光祿卿以胙奉進,監祭、監禮展視。
其祝版燔于齋坊。
朝日夕月儀 齋戒、陳設、省牲器、奠玉币、進熟,其節并如大祀之儀。
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
牲各用羊一、豕一。
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
其親行朝日,金初用本國禮,天會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後受賀。
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儀。
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
有司設爐案、禦褥位于所禦殿前陛上,設百官褥位于殿門外,皆向日。
宣徽使奏導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
閣門皆相應贊,殿門外臣僚陪拜如常儀。
大定二年,以無典故罷。
十五年,言事者謂今正旦并萬春節,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禮。
有司援據漢、唐春分朝日,升煙奠玉如圜丘之儀。
又按唐《開元禮》,南向設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無南向拜日之制。
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東向拜。
诏姑從南向。
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門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儀。
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東向之禮。
皇帝出殿,東向設位,宣徽贊:“拜。
”皇帝再拜,上香,訖,又再拜。
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儀。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書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築壇于景風門外東南端,當阙之卯辰地,與圜丘東西相望,壇如北郊之制。
歲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凡三位,壇上南向,西上。
姜嫄、簡狄位于壇之第二層,東向,北上。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陳禦弓矢弓〈革蜀〉于上下神位之右。
其齋戒、奠玉币、進熟,皆如大祀儀。
青帝币玉皆用青,餘皆無玉。
每位牲用羊一、豕一。
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
禮畢,進胙,倍于他祀之肉。
進胙官佩弓矢〈革蜀〉以進,上命後妃嫔禦皆執弓矢東向而射,乃命以次飲福享胙。
各降自卯陛,還位。
太官令又同齋郎奉神州地祇之馔,升自卯陛,太祝迎于壇陛之道間,奠于神座前,在笾前,訖,樂止。
太官令進馔者降自卯陛,還位。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
至位,樂止。
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
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
執笏,詣壇,樂作。
升自卯陛,至壇上,樂止。
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
初獻搢笏,執爵。
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太尊之泛齊,酌訖,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獻奠爵,皆執事者受以興。
)執笏,俯伏,興,少退,跪,樂止。
舉祝官跪,對舉祝版。
讀祝,太祝東向跪,讀祝訖,俯伏,興。
舉祝奠版于案,再拜,興。
次詣配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
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著尊之泛齊,樂作太簇宮《保甯之曲》。
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奠酒于茅苴。
奠爵,執笏,俯伏,興。
少退,跪,樂止。
讀祝,訖,樂作,就拜,興,拜,興。
降自卯陛,讀祝、舉祝官俱從,樂作,複位,樂止。
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
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執事者。
執笏,升自卯陛,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
亞獻搢笏執爵,司尊舉幂,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執笏,俯伏,興,少退,再拜。
次詣配位酌獻如上儀,唯酌犧尊為異。
樂止,降複位。
次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升壇。
正位,酌犧尊之盎齊,配位,酌象尊之醴齊,奠獻并如亞獻之儀。
禮畢,降複位。
初,終獻将升,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
執笏,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
獻官執爵,執事者酌太尊之泛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
進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俯伏,興,少退,跪,再拜,訖,還位。
初,第一等分獻官将升,贊者分引第二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酌尊所,執事以爵授分獻官,分獻酌以授執事者,進詣首位神座前,奠獻并如上儀。
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引還位。
諸獻俱畢,諸太祝進徹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故處。
樂作《豐甯之曲》,卒徹、樂止。
奉禮官贊曰:“賜胙。
”衆官再拜,樂作,一成,止。
初,送神樂止,引初獻官詣望瘗位,樂作太簇宮《肅甯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
初,在位官将拜,諸太祝、祝史各奉篚進詣神座前,玉币,從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載牲體,并取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詣瘗坎,實于坎中,又以從祭之位禮币皆從瘗,禮直官曰:“可瘗。
”東西六行,置土半坎,禮直官贊:“禮畢。
”引初獻出,禮官贊者各引祭官及監祭、監禮、太祝以下,俱複壇南,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再拜。
”監祭以下皆再拜,訖,奉禮以下及工人以次出。
光祿卿以胙奉進,監祭、監禮展視。
其祝版燔于齋坊。
朝日夕月儀 齋戒、陳設、省牲器、奠玉币、進熟,其節并如大祀之儀。
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
牲各用羊一、豕一。
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
其親行朝日,金初用本國禮,天會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後受賀。
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儀。
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
有司設爐案、禦褥位于所禦殿前陛上,設百官褥位于殿門外,皆向日。
宣徽使奏導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
閣門皆相應贊,殿門外臣僚陪拜如常儀。
大定二年,以無典故罷。
十五年,言事者謂今正旦并萬春節,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禮。
有司援據漢、唐春分朝日,升煙奠玉如圜丘之儀。
又按唐《開元禮》,南向設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無南向拜日之制。
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東向拜。
诏姑從南向。
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門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儀。
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東向之禮。
皇帝出殿,東向設位,宣徽贊:“拜。
”皇帝再拜,上香,訖,又再拜。
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儀。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書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築壇于景風門外東南端,當阙之卯辰地,與圜丘東西相望,壇如北郊之制。
歲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凡三位,壇上南向,西上。
姜嫄、簡狄位于壇之第二層,東向,北上。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陳禦弓矢弓〈革蜀〉于上下神位之右。
其齋戒、奠玉币、進熟,皆如大祀儀。
青帝币玉皆用青,餘皆無玉。
每位牲用羊一、豕一。
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
禮畢,進胙,倍于他祀之肉。
進胙官佩弓矢〈革蜀〉以進,上命後妃嫔禦皆執弓矢東向而射,乃命以次飲福享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