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宣宗下
四年春正月壬辰朔,诏免朝。
丙申,金安軍節度使行元帥府事古裡甲古倫除名。
丁酉,大元兵下好義堡,霍州刺史移剌阿裡合等死之。
诏贈官有差。
庚戌,宋步騎十餘萬圍鄧州,聞援軍至,夜焚營去,招撫副使術虎移剌答追及之,奪其俘還。
壬子,晝晦,有頃大雷電,雨以風。
癸醜,戶部侍郎張師魯上書,請遣騎兵數千,及春,淮、蜀并進、以撓宋。
丙辰,以武仙遙領中京留守,進官一階。
三月辛醜,議遷睢州,治書侍禦史蒲魯虎奉诏相視京東城池,還言勿遷便,乃止。
癸卯,長春節,诏免朝。
乙巳,林州元帥惟良擒叛人單仲、李俊,誅之,降其黨盧廣。
己酉,以吏部尚書李複亨參知政事,南京兵馬使術甲賽也行懷、孟帥府事。
辛亥,進平章政事高汝砺為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封壽國公。
參知政事李複亨兼修國史。
平章政事、陝西行尚書省胥鼎進封溫國公,緻仕。
壬子,紅襖賊于忙兒襲據海州,經略使完顔陳兒以兵擊敗忙兒,複取之。
甲寅,木星犯鬼宿積屍氣。
夏四月庚申朔,诏禦史中丞完顔伯嘉提控防城事。
癸亥,安武軍節度使柴茂破紅襖賊于棗強。
祁州經略使段增順破叛賊甄全于唐縣。
夏人犯邊,元帥石盞合喜破之。
乙醜,以彰德、衛、輝、滑、浚諸州隸河南路轉運司。
以河南路轉運司為都轉運,視中都,增置官吏。
戊辰,禘于太廟。
大元遣趙瑞以兵攻孟州。
提控魯德、王安複大名府。
以參知政事把胡魯權尚書右丞、左副元師,元帥左都監承立為右監軍權參知政事,同行尚書省元帥府于京兆。
庚辰,東平元帥府總領提控蒲察山兒破紅襖賊于聊城。
壬年,命六部檢法以法狀親白部官,聽其面議,大理寺如之。
五月壬辰,定二品至三品立功遷官格。
癸巳,紅襖賊寇樂陵、鹽山,橫海軍節度使王福連擊敗之,張聚來寇,又敗之。
甲午,上擊鞠于臨武殿。
丙申,以時暑,免常朝,四日一奏事。
丁酉,谕工部暑月停工役。
癸卯,大元兵徇庾州。
丙辰,大元兵徇兖州,泰定軍節度使兀顔畏可死之。
六月丙寅,遣人招張柔。
丁卯,诏減監察禦史四員。
戊辰,山東民僑居者募壯士五百人,益東莒公燕甯軍。
月犯土星。
己巳,太白晝見于張,百八十有四日乃伏。
甲戌,制諸倉場庫院巡護軍,受提舉倉場司及監支納官彈壓。
京畿不雨,敕有司閱獄,雜犯死罪以下皆釋之。
丁醜,大元遣楊在攻下大名,又攻開州及東明、長垣等縣。
己卯,祈雨。
庚辰,宋人方子忻來歸,有司處之鄭州。
上曰:“吾民奔宋者,彼例衣食之。
彼來歸者,不善視之,或複逃歸,漏洩機事。
”命增子忻廪給,有司優遇之。
元帥右監軍、權參知政事承立上封事。
秋七月辛卯,宋人及紅襖賊犯河朔,諸郡皆降,獨滄州經略使王福固守。
會益都賊張林來攻,福乃叛降林,帥府請讨之。
是日,雨。
癸醜,林州行元帥府遣總領嚴祿等讨紅襖賊于彰德府,生擒僞安撫使王九。
诏參知政事李複亨為慰使,禦史丞完顔伯嘉副之,循行郡縣勸農。
以烏古論仲端等使大元。
八月戊午朔,嚴實、成江、王赟據濟南,山東招撫高居實遣人招嚴實于青崖砦,獲其款以聞。
李全犯東平府,監軍王庭玉敗之,擒其僞安化軍節度使張林。
庚申,高陽公張甫請增兵守冀州。
上谕樞密,颍州民渡淮為宋軍者凡十村,可追索主者,懲一二以試其餘。
庚午,敕掌兵官不聽舉縣令。
夏人陷會州,刺史烏古論世顯降。
甲戌,陝西行省報龛谷敗夏人之捷。
乙亥,上谕宰臣,河南水災,唐、鄧尤甚。
其被災州縣,已除其租。
餘順成之方,止責正供,和籴、雜征并免。
仍自今歲九月始,停周歲桑皮故紙折輸。
流民佃荒田者如上優免。
丙子,陝西行省與夏人議和。
戊寅,定選補親軍法。
己卯,罷葭州招撫司。
壬午,陝西路行省承裔報定西州之捷。
丙戌,以随路諸軍戶徙河南、京東、西、南路,各設檢察使、副。
恒山公武仙降大元。
九月戊子,诏遣官于河南、陝西選親軍。
辛卯,進《章宗實錄》。
戊戌,大元木華裡屯軍真定。
置總領元帥府于歸德,以壽州、陳留兩鎮兵屬之。
庚子,夏人入定西州。
壬寅,宋人屯皂郊堡,行軍提控完顔益都擊敗之。
大元遣塔忽等來。
癸卯,夏人來侵。
甲辰,滕州招捕提控夏義勇讨紅襖賊,敗之。
乙巳,诏參知政事李複亨提控刍糧事。
己酉,夏人陷西甯州,尚書省都事仆散奴失不坐誅,驸馬都尉徒單壽春奪官一階,杖六十。
癸醜,更定安泊逃亡出征軍人罪及捕獲賞格。
甲寅,宋人出秦州,及夏人來侵。
丙辰,鞏州行元帥府石盞合喜報定西州之捷。
冬十月壬戌,大元遣蒙古塔忽、訛裡剌等來。
己卯,陝西東路行省報綏德州之捷。
泗州元帥府言,紅襖賊一月四入寇,掠人畜而去。
庚辰,上擊鞠于臨武殿。
辛巳,授紅襖賊時青滕陽公、本處兵馬總領、元帥兼宣撫。
癸未,京西山寨各設守禦使、副,令本路府總之。
谕陝西行省圖複會州。
上擊鞠于臨武殿。
十一月丁亥朔,免越王永功朔望朝參。
易水公靖安民為其下所殺。
戊子,黃陵堈經略使烏古論石虎等以戰陣失律,伏誅。
壬辰,木星晝見于翼,積六十有七日伏,夜又犯靈台北第一星。
甲午,河南水,遣官勸課。
更浮山縣名忠孝。
戊戌,诏複衛紹王王爵,仍加開府議同三司。
壬寅,山東東路軍戶徙許州,命行東平總管府治之,判官一人分司臨颍。
乙巳,诏柴茂權元帥左都監,蓋仁貴攝右都監,同行元帥府于真定。
是月,大
丙申,金安軍節度使行元帥府事古裡甲古倫除名。
丁酉,大元兵下好義堡,霍州刺史移剌阿裡合等死之。
诏贈官有差。
庚戌,宋步騎十餘萬圍鄧州,聞援軍至,夜焚營去,招撫副使術虎移剌答追及之,奪其俘還。
壬子,晝晦,有頃大雷電,雨以風。
癸醜,戶部侍郎張師魯上書,請遣騎兵數千,及春,淮、蜀并進、以撓宋。
丙辰,以武仙遙領中京留守,進官一階。
三月辛醜,議遷睢州,治書侍禦史蒲魯虎奉诏相視京東城池,還言勿遷便,乃止。
癸卯,長春節,诏免朝。
乙巳,林州元帥惟良擒叛人單仲、李俊,誅之,降其黨盧廣。
己酉,以吏部尚書李複亨參知政事,南京兵馬使術甲賽也行懷、孟帥府事。
辛亥,進平章政事高汝砺為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封壽國公。
參知政事李複亨兼修國史。
平章政事、陝西行尚書省胥鼎進封溫國公,緻仕。
壬子,紅襖賊于忙兒襲據海州,經略使完顔陳兒以兵擊敗忙兒,複取之。
甲寅,木星犯鬼宿積屍氣。
夏四月庚申朔,诏禦史中丞完顔伯嘉提控防城事。
癸亥,安武軍節度使柴茂破紅襖賊于棗強。
祁州經略使段增順破叛賊甄全于唐縣。
夏人犯邊,元帥石盞合喜破之。
乙醜,以彰德、衛、輝、滑、浚諸州隸河南路轉運司。
以河南路轉運司為都轉運,視中都,增置官吏。
戊辰,禘于太廟。
大元遣趙瑞以兵攻孟州。
提控魯德、王安複大名府。
以參知政事把胡魯權尚書右丞、左副元師,元帥左都監承立為右監軍權參知政事,同行尚書省元帥府于京兆。
庚辰,東平元帥府總領提控蒲察山兒破紅襖賊于聊城。
壬年,命六部檢法以法狀親白部官,聽其面議,大理寺如之。
五月壬辰,定二品至三品立功遷官格。
癸巳,紅襖賊寇樂陵、鹽山,橫海軍節度使王福連擊敗之,張聚來寇,又敗之。
甲午,上擊鞠于臨武殿。
丙申,以時暑,免常朝,四日一奏事。
丁酉,谕工部暑月停工役。
癸卯,大元兵徇庾州。
丙辰,大元兵徇兖州,泰定軍節度使兀顔畏可死之。
六月丙寅,遣人招張柔。
丁卯,诏減監察禦史四員。
戊辰,山東民僑居者募壯士五百人,益東莒公燕甯軍。
月犯土星。
己巳,太白晝見于張,百八十有四日乃伏。
甲戌,制諸倉場庫院巡護軍,受提舉倉場司及監支納官彈壓。
京畿不雨,敕有司閱獄,雜犯死罪以下皆釋之。
丁醜,大元遣楊在攻下大名,又攻開州及東明、長垣等縣。
己卯,祈雨。
庚辰,宋人方子忻來歸,有司處之鄭州。
上曰:“吾民奔宋者,彼例衣食之。
彼來歸者,不善視之,或複逃歸,漏洩機事。
”命增子忻廪給,有司優遇之。
元帥右監軍、權參知政事承立上封事。
秋七月辛卯,宋人及紅襖賊犯河朔,諸郡皆降,獨滄州經略使王福固守。
會益都賊張林來攻,福乃叛降林,帥府請讨之。
是日,雨。
癸醜,林州行元帥府遣總領嚴祿等讨紅襖賊于彰德府,生擒僞安撫使王九。
诏參知政事李複亨為慰使,禦史丞完顔伯嘉副之,循行郡縣勸農。
以烏古論仲端等使大元。
八月戊午朔,嚴實、成江、王赟據濟南,山東招撫高居實遣人招嚴實于青崖砦,獲其款以聞。
李全犯東平府,監軍王庭玉敗之,擒其僞安化軍節度使張林。
庚申,高陽公張甫請增兵守冀州。
上谕樞密,颍州民渡淮為宋軍者凡十村,可追索主者,懲一二以試其餘。
庚午,敕掌兵官不聽舉縣令。
夏人陷會州,刺史烏古論世顯降。
甲戌,陝西行省報龛谷敗夏人之捷。
乙亥,上谕宰臣,河南水災,唐、鄧尤甚。
其被災州縣,已除其租。
餘順成之方,止責正供,和籴、雜征并免。
仍自今歲九月始,停周歲桑皮故紙折輸。
流民佃荒田者如上優免。
丙子,陝西行省與夏人議和。
戊寅,定選補親軍法。
己卯,罷葭州招撫司。
壬午,陝西路行省承裔報定西州之捷。
丙戌,以随路諸軍戶徙河南、京東、西、南路,各設檢察使、副。
恒山公武仙降大元。
九月戊子,诏遣官于河南、陝西選親軍。
辛卯,進《章宗實錄》。
戊戌,大元木華裡屯軍真定。
置總領元帥府于歸德,以壽州、陳留兩鎮兵屬之。
庚子,夏人入定西州。
壬寅,宋人屯皂郊堡,行軍提控完顔益都擊敗之。
大元遣塔忽等來。
癸卯,夏人來侵。
甲辰,滕州招捕提控夏義勇讨紅襖賊,敗之。
乙巳,诏參知政事李複亨提控刍糧事。
己酉,夏人陷西甯州,尚書省都事仆散奴失不坐誅,驸馬都尉徒單壽春奪官一階,杖六十。
癸醜,更定安泊逃亡出征軍人罪及捕獲賞格。
甲寅,宋人出秦州,及夏人來侵。
丙辰,鞏州行元帥府石盞合喜報定西州之捷。
冬十月壬戌,大元遣蒙古塔忽、訛裡剌等來。
己卯,陝西東路行省報綏德州之捷。
泗州元帥府言,紅襖賊一月四入寇,掠人畜而去。
庚辰,上擊鞠于臨武殿。
辛巳,授紅襖賊時青滕陽公、本處兵馬總領、元帥兼宣撫。
癸未,京西山寨各設守禦使、副,令本路府總之。
谕陝西行省圖複會州。
上擊鞠于臨武殿。
十一月丁亥朔,免越王永功朔望朝參。
易水公靖安民為其下所殺。
戊子,黃陵堈經略使烏古論石虎等以戰陣失律,伏誅。
壬辰,木星晝見于翼,積六十有七日伏,夜又犯靈台北第一星。
甲午,河南水,遣官勸課。
更浮山縣名忠孝。
戊戌,诏複衛紹王王爵,仍加開府議同三司。
壬寅,山東東路軍戶徙許州,命行東平總管府治之,判官一人分司臨颍。
乙巳,诏柴茂權元帥左都監,蓋仁貴攝右都監,同行元帥府于真定。
是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