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本紀第五

關燈
◎海陵 廢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諱迪古乃,遼王宗幹第二子也。

    母大氏。

    天輔六年壬寅歲生。

    天眷三年,年十八,以宗室子為奉國上将軍,赴梁王宗弼軍前任使,以為行軍萬戶,遷骠騎上将軍。

    皇統四年,加龍虎衛上将軍,為中京留守,遷光祿大夫。

    為人僄急,多猜忌,殘忍任數。

    初,熙宗以太祖嫡孫嗣位,亮意以為宗幹太祖長子,而己亦太祖孫,遂懷觊觎。

    在中京,專務立威,以厭伏小人。

    猛安蕭裕傾險敢決,亮結納之,每與論天下事。

    裕揣知其意,因勸海陵舉大事,語在《裕傳》。

     七年五月,召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進。

    十一月,拜尚書左丞,務攬持權柄,用其腹心為省台要職,引蕭裕為兵部侍郎。

    一日因召對,語及太祖創業艱難,亮因嗚咽流涕,熙宗以為忠。

    八年六月,拜平章政事。

    十一月,拜右丞相。

     九年正月,兼都元帥。

    熙宗使小底大興國賜亮生日,悼後亦附賜禮物,熙宗不悅,杖興國百,追其賜物,海陵由此不自安。

    三月,拜太保、領三省事,益邀求人譽,引用勢望子孫,結其歡心。

    四月,學士張鈞草诏忤旨死,熙宗問:“誰使為之?”左丞相宗賢對曰:“太保實然。

    ”熙宗不悅,遂出為領行台尚書省事。

    過中京,與蕭裕定約而去。

    至良鄉,召還。

    海陵莫測所以召還之意,大恐。

    既至,複為平章政事,由是益危迫。

     熙宗嘗以事杖左丞唐括辯及右丞相秉德,辯及與大理卿烏帶謀廢立,而烏帶先此謀告海陵。

    他日,海陵與辯語及廢立事,曰:“若舉大事,誰可立者?”辯曰:“胙王常勝乎?”問其次,曰:“鄧王子阿懶。

    ”亮曰:“阿懶屬疏,安得立?”辯曰:“公豈有意邪?”海陵曰:“果不得已,舍我其誰!”于是旦夕相與密謀。

    護衛将軍特思疑之,以告悼後曰:“辯等公餘每竊竊聚語,竊疑之。

    ”後以告熙宗。

    熙宗怒,召辯謂曰:“爾與亮謀何事,将如我何?”杖之。

    亮因此忌常勝、阿懶,且惡特思。

    因河南兵士孫進自稱皇弟按察大王,而熙宗之弟止有常勝、查剌,海陵乘此構常勝、查剌、阿懶、達懶。

    熙宗使特思鞫之,無狀。

    海陵曰:“特思鞫不以實。

    ”遂俱殺之。

    護衛十人長仆散忽土舊受宗幹恩。

    徒單阿裡出虎與海陵姻家。

    大興國給事寝殿,時時乘夜從主者取符鑰歸家,以為常。

    興國嘗以李老僧屬海陵,得為尚書省令史,故使老僧結興國為内應,而興國亦以被杖怨熙宗,遂與亮約。

     十二月丁巳,忽土、阿裡出虎内直。

    是夜,興國取符鑰啟門納海陵、秉德、辯、烏帶、徒單貞、李老僧等人至寝殿,遂弑熙宗。

    秉德等未有所屬。

    忽土曰:“始者議立平章,今複何疑。

    ”乃奉海陵坐,皆拜,稱萬歲。

    詐以熙宗欲議立後,召大臣,遂殺曹國王宗敏,左丞相宗賢。

    是日,以秉德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帥,辯為右丞相兼中書令,烏帶為平章政事,忽土為左副點檢,阿裡出虎為右副點檢,貞為左衛将軍,興國為廣甯尹。

    于是自太師、領三省事勖以下二十人進爵增職各有差。

    己未,大赦。

    改皇統九年為天德元年。

    參知政事蕭肄除名。

    鎮南統軍孛極為尚書左丞。

    賜左丞相秉德、右丞相辯、平章政事烏帶、廣甯尹興國、點檢忽土、阿裡出虎、左衛将軍貞、尚書省令史老僧、辯父刑部尚書阿裡等錢絹馬牛羊有差。

    甲子,誓太祖廟,召秉德、辯、烏帶、忽土、阿裡出虎、興國六人賜誓券。

    丙寅,以燕京路都轉運使劉麟為參知政事。

    癸酉,太傅、領三省事蕭仲恭,尚書右丞禀罷。

    以行台尚書左丞溫都思忠為右丞。

    乙亥,追谥皇考太師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廟号德宗,名其故居曰興聖宮。

    宋、高麗、夏賀正旦使中道遣還。

     二年正月辛巳,以同知中京留守事蕭裕為秘書監。

    癸巳,尊嫡母徒單氏及母大氏皆為皇太後。

    名徒單氏宮曰永壽,大氏宮曰永甯。

    乙巳,以勵官守、務農時、慎刑罰、揚側陋、恤窮民、節财用、審才實七事诏中外。

    遣侍衛親步軍都指揮使完顔思恭等以廢立事報谕宋、高麗、夏國。

    以左丞相兼左副元帥秉德領行台尚書省事。

     二月戊申朔,封子元壽為崇王。

    庚戌,降前帝為東昏王。

    給天水郡公孫女二人月俸。

    甲子,以兵部尚書完顔元宜等充賀宋生日使。

    戊辰,群臣上尊号曰法天膺運睿武宣文大明聖孝皇帝,诏中外。

    永壽、永甯兩太後父祖贈官有差。

    以右丞相唐括辯為左丞相,平章政事烏帶為右丞相。

    三月丙戌,宋、高麗遣使賀即位。

    以弟衮為司徒兼都元帥。

    诏以天水郡王玉帶歸宋。

    四月戊午,殺太傅、領三省事宗本,尚書左丞相唐括辯,判大宗正府事宗美。

    遣使殺領行台尚書省事秉德,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周宋國王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

    辛酉,以尚書省譯史蕭玉為禮部尚書,秘書監蕭裕為尚書左丞,司徒衮領三省事、封王,都元帥如故,右丞相烏帶司空、左丞相兼侍中,平章政事劉筈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左丞宗義,右丞溫都思忠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劉麟為尚書右丞,殿前左副點檢仆散忽土為殿前都點檢。

     五月戊子,以平章行台尚書省事、右副元帥大抃為行台尚書右丞相,元帥如故。

    壬辰,以左副元帥撒離喝為行台尚書左丞相,元帥如故。

    同判大宗正事宗安為禦史大夫。

    六月丙午朔,高麗遣使賀即位。

    甲子,太廟初設四神門及四隅罘罳。

     七月己醜,司空、左丞相兼侍中烏帶罷。

    以平章政事溫都思忠為左丞相,尚書左丞蕭裕為平章政事,右丞劉麟為左丞,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完顔思恭為右丞。

    參知政事張浩丁憂,起複如故。

    戊戌,夏國遣使賀即位及受尊号。

    八月戊申,以司徒衮為太尉、領三省事,都元帥如故。

    以禮部尚書蕭玉為參知政事。

     九月甲午,立惠妃徒單氏為皇後。

    十月癸卯,太師、領三省事勖緻仕。

    辛未,殺太皇太妃蕭氏及其子任王偎喝。

    使使殺行台左丞相、左副元帥撒離喝于汴,并殺平章政事宗義、前工部尚書謀裡野、禦史大夫宗安,皆夷其族。

    以魏王斡帶之孫活裡甲好修飾,亦族之。

    十一月癸未,尚書右丞相劉筈罷。

    以會甯牧徒單恭為平章政事。

    尚書左丞劉麟、右丞完顔思恭罷。

    以參知政事張浩為尚書右丞。

    乙酉,以行台尚書左丞張通古為尚書左丞。

    丙戌,白虹貫日。

    丁亥,以太後旨稱令旨。

    戊子,以十二事戒約官吏。

    己醜,命庶官許求次室二人,百姓亦許置妾。

     十二月癸卯朔,诏去群臣所上尊号。

    丙午,初定襲封衍聖公俸格。

    命外官去所屬百裡外者不許參谒,百裡内者往還不得過三日。

    癸醜,立太祖射碑于纥石烈部中,上及皇後緻奠于碑下。

    甲寅,野人來獻異香,卻之。

    乙卯,有司奏慶雲見,上曰:“朕何德以當此。

    自今瑞應毋得上聞,若有妖異,當以谕朕,使自警焉。

    ”己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