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本紀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宗雄薨。
丁醜,奉聖州降。
十月丙戌朔,次奉聖州。
诏曰;“朕屢敕将臣,安輯懷附,無或侵擾。
然愚民無知,尚多逃匿山林,即欲加兵,深所不忍。
今其逃散人民,罪無輕重,鹹與矜免。
有能率衆歸附者,授之世官。
或奴婢先其主降,并釋為良。
其布告之,使谕朕意。
”蔚州降。
庚寅,餘睹等遣蔚州降臣翟昭彥、徐興、田慶來見。
命昭彥、慶皆為刺史,興為團練使。
诏曰:“比以幽、薊一方招之不服,今欲帥師以往,故先安撫山西諸部。
汝等既已懷服,宜加撫存。
官民未附已前,罪無輕重及系官逋負,皆與釋免,諸官各遷叙之。
”丁酉,蔚州翟昭産、田慶殺知州事蕭觀甯等以叛。
丙午,複降。
十一月,诏谕燕京官民,王師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舊。
十二月,上伐燕京。
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哥出居庸關,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
丁亥,次妫州。
戊子,次居庸關。
庚寅,遼統軍都監高六等來送款。
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哥、婁室陣于城上,乃次于城南。
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副使張彥忠,參知政事康公弼,佥書劉彥宗奉表降。
辛卯,遼百官詣軍門叩頭請罪,诏一切釋之。
壬辰,上禦德勝殿,群臣稱賀。
甲午,命左企弓等撫定燕京諸州縣。
诏西京官吏曰:“乃者師至燕都,已皆撫定。
唯蕭妃與官屬數人遁去,已發兵追襲,或至彼路,可執以來。
”黃龍府叛,宗輔讨平之。
七年正月丁巳,遼奚王回離保僣稱帝。
甲子,遼平州節度使時立愛降。
诏曲赦平州。
又诏谙班勃極烈曰:“比遣昂徙諸部民人于嶺東,而昂悖戾,騷動煩擾,緻多怨叛。
其違命失衆,當置重典。
若或有疑,禁锢以待。
”庚午,诏中京都統斡論曰:“聞卿撫定人民,各安其業,朕甚嘉之。
回離保聚徒逆命,汝宜計畫,無使滋蔓。
”壬申,诏招谕回離保。
癸酉,以時立愛言招撫諸部。
己卯,宋使來議燕京、西京地。
庚辰,宜、錦、乾、顯、成、川、豪、懿等州皆降。
甲申,诏曰:“諸州部族歸附日淺,民心未甯。
今農事将興,可遣分谕典兵之官,無縱軍士動擾人民,以廢農業。
” 二月乙酉朔,命撒八诏谕興中府,降之。
遼來州節度使田颢、隰州刺史杜師回、遷州刺史高永福、潤州刺史張成皆降。
壬辰,诏谙版勃極烈曰:“郡縣今皆撫定,有逃散未降者,已釋其罪,更宜招谕之。
前後起遷戶民,去鄉未久,豈無懷土之心?可令所在有司,深加存恤,毋辄有騷動。
衣食不足者,官赈貸之。
”癸巳,诏曰:“頃因兵事未息,諸路關津絕其往來。
今天下一家,若仍禁之,非所以便民也。
自今顯、鹹、東京等路往來,聽從其便。
其間被虜及鬻身者,并許自贖為良。
”仍令馳驿布告。
興中、宜州複叛。
宋使趙良嗣來,請加歲币以代燕稅,及議畫疆與遣使賀正旦生辰、置榷場交易,并計議西京等事。
癸卯,銀術哥、铎剌如宋。
乙巳,诏都統杲曰:“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錄用之。
”戊申,诏平州官與宋使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
癸醜,大赦。
是月,改平州為南京,以張覺為留守。
三月甲寅朔,将誅昂,以習不失谏,杖之七十,仍拘泰州。
戊午,都統杲等言耶律麻哲告餘睹、吳十、铎刺等謀叛,宜早圖之。
上召餘睹等,從容謂之曰:“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固非汝等之力。
今聞汝等謀叛,若誠然耶,必須鞍馬甲胄器械之屬,當悉付汝,朕不食言。
若再為我擒,無望免死。
欲留事朕,無懷異志,吾不汝疑。
”餘睹等皆戰栗不能對。
命杖铎剌七十,餘并釋之。
宋使盧益、趙良嗣、馬宏以國書來。
四月丁亥,遣斡魯、宗望襲遼主于陰山。
壬辰,複書于宋。
師初入燕,遼兵複犯奉聖州,林牙大石壁龍門東二十五裡。
都統斡魯聞之,遣照立、婁室、馬和尚等率兵讨之,生獲大石,悉降其衆。
癸巳,诏曰:“自今軍事若皆中覆,不無留滞。
應此路事務申都統司,餘皆取決樞密院。
”契丹九斤取聚黨興中府作亂,擒之,九斤自殺。
命習古乃、婆盧火監護長勝軍,及燕京豪族工匠,由松亭關徙之内地。
己亥,次儒州。
斡魯、宗望等襲遼權六院司喝離質于白水泺,獲之。
其宗屬秦王、許王等十五人降。
聞遼主留辎重青冢,以兵萬人往應州,遣照裡、背荅、宗望、婁室、銀術哥等追襲之。
宗望追及遼主,決戰,大敗之,獲其子趙王習泥烈及傳國玺。
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張覺據城叛。
丙寅,次野狐嶺。
己巳,次落藜泺。
斡魯等以趙王習泥烈、林牙大石、附馬乳奴等來獻,并上所獲國玺。
宗隽以所俘遼主子秦王、許王、女奧野等來見。
奚路都統撻懶攻速古、啜裡、鐵尼所部十三岩,皆平之。
又遣奚馬和尚攻下達魯古并五院司諸部,執其節度乙列。
回離保為其下所殺。
辛巳,诏谕南京官民。
六月壬午朔,次鴛鴦泺。
是日,阇母敗張覺于營州。
丙申,上不豫,将還上京,命移赉勃極烈宗翰為都統,昊勃極烈昱、疊勃極烈斡魯副之,駐兵雲中,以備邊。
己酉,次斡獨山驿,召谙班勃極烈吳乞買。
七月辛酉,次牛山。
宗翰還軍中。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乙未,次渾河北。
谙班勃極烈吳乞買率宗室百官上谒。
戊申,上崩于部堵泺西行宮,年五十六。
九月癸醜,梓宮至上京。
乙卯,葬宮城西南,建甯神殿。
丙辰,谙班勃極烈即皇帝位。
天會三年三月,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廟号太祖,立原廟于西京。
天會十三年二月辛酉,改葬和陵,立《開天啟祚睿德神功之碑》于燕京城南嘗所駐跸之地。
皇統四年,改和陵曰睿陵。
五年十月,增谥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
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仍号睿陵。
贊曰:太祖英谟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
世祖陰有取遼之志,是以兄弟相授,傳及康宗,遂及太祖。
臨終以太祖屬穆宗,其素志蓋如是也。
初定東京,即除去遼法,減省租稅,用本國制度。
遼主播越,宋納歲币,以幽、薊、武、朔等州與宋,而置南京于平州。
宋人終不能守燕、代,卒之遼主見獲,宋主被執。
雖功成于天會間,而規摹運為賓自此始。
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鳴呼,雄哉!
丁醜,奉聖州降。
十月丙戌朔,次奉聖州。
诏曰;“朕屢敕将臣,安輯懷附,無或侵擾。
然愚民無知,尚多逃匿山林,即欲加兵,深所不忍。
今其逃散人民,罪無輕重,鹹與矜免。
有能率衆歸附者,授之世官。
或奴婢先其主降,并釋為良。
其布告之,使谕朕意。
”蔚州降。
庚寅,餘睹等遣蔚州降臣翟昭彥、徐興、田慶來見。
命昭彥、慶皆為刺史,興為團練使。
诏曰:“比以幽、薊一方招之不服,今欲帥師以往,故先安撫山西諸部。
汝等既已懷服,宜加撫存。
官民未附已前,罪無輕重及系官逋負,皆與釋免,諸官各遷叙之。
”丁酉,蔚州翟昭産、田慶殺知州事蕭觀甯等以叛。
丙午,複降。
十一月,诏谕燕京官民,王師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舊。
十二月,上伐燕京。
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哥出居庸關,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
丁亥,次妫州。
戊子,次居庸關。
庚寅,遼統軍都監高六等來送款。
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哥、婁室陣于城上,乃次于城南。
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副使張彥忠,參知政事康公弼,佥書劉彥宗奉表降。
辛卯,遼百官詣軍門叩頭請罪,诏一切釋之。
壬辰,上禦德勝殿,群臣稱賀。
甲午,命左企弓等撫定燕京諸州縣。
诏西京官吏曰:“乃者師至燕都,已皆撫定。
唯蕭妃與官屬數人遁去,已發兵追襲,或至彼路,可執以來。
”黃龍府叛,宗輔讨平之。
七年正月丁巳,遼奚王回離保僣稱帝。
甲子,遼平州節度使時立愛降。
诏曲赦平州。
又诏谙班勃極烈曰:“比遣昂徙諸部民人于嶺東,而昂悖戾,騷動煩擾,緻多怨叛。
其違命失衆,當置重典。
若或有疑,禁锢以待。
”庚午,诏中京都統斡論曰:“聞卿撫定人民,各安其業,朕甚嘉之。
回離保聚徒逆命,汝宜計畫,無使滋蔓。
”壬申,诏招谕回離保。
癸酉,以時立愛言招撫諸部。
己卯,宋使來議燕京、西京地。
庚辰,宜、錦、乾、顯、成、川、豪、懿等州皆降。
甲申,诏曰:“諸州部族歸附日淺,民心未甯。
今農事将興,可遣分谕典兵之官,無縱軍士動擾人民,以廢農業。
” 二月乙酉朔,命撒八诏谕興中府,降之。
遼來州節度使田颢、隰州刺史杜師回、遷州刺史高永福、潤州刺史張成皆降。
壬辰,诏谙版勃極烈曰:“郡縣今皆撫定,有逃散未降者,已釋其罪,更宜招谕之。
前後起遷戶民,去鄉未久,豈無懷土之心?可令所在有司,深加存恤,毋辄有騷動。
衣食不足者,官赈貸之。
”癸巳,诏曰:“頃因兵事未息,諸路關津絕其往來。
今天下一家,若仍禁之,非所以便民也。
自今顯、鹹、東京等路往來,聽從其便。
其間被虜及鬻身者,并許自贖為良。
”仍令馳驿布告。
興中、宜州複叛。
宋使趙良嗣來,請加歲币以代燕稅,及議畫疆與遣使賀正旦生辰、置榷場交易,并計議西京等事。
癸卯,銀術哥、铎剌如宋。
乙巳,诏都統杲曰:“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錄用之。
”戊申,诏平州官與宋使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
癸醜,大赦。
是月,改平州為南京,以張覺為留守。
三月甲寅朔,将誅昂,以習不失谏,杖之七十,仍拘泰州。
戊午,都統杲等言耶律麻哲告餘睹、吳十、铎刺等謀叛,宜早圖之。
上召餘睹等,從容謂之曰:“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固非汝等之力。
今聞汝等謀叛,若誠然耶,必須鞍馬甲胄器械之屬,當悉付汝,朕不食言。
若再為我擒,無望免死。
欲留事朕,無懷異志,吾不汝疑。
”餘睹等皆戰栗不能對。
命杖铎剌七十,餘并釋之。
宋使盧益、趙良嗣、馬宏以國書來。
四月丁亥,遣斡魯、宗望襲遼主于陰山。
壬辰,複書于宋。
師初入燕,遼兵複犯奉聖州,林牙大石壁龍門東二十五裡。
都統斡魯聞之,遣照立、婁室、馬和尚等率兵讨之,生獲大石,悉降其衆。
癸巳,诏曰:“自今軍事若皆中覆,不無留滞。
應此路事務申都統司,餘皆取決樞密院。
”契丹九斤取聚黨興中府作亂,擒之,九斤自殺。
命習古乃、婆盧火監護長勝軍,及燕京豪族工匠,由松亭關徙之内地。
己亥,次儒州。
斡魯、宗望等襲遼權六院司喝離質于白水泺,獲之。
其宗屬秦王、許王等十五人降。
聞遼主留辎重青冢,以兵萬人往應州,遣照裡、背荅、宗望、婁室、銀術哥等追襲之。
宗望追及遼主,決戰,大敗之,獲其子趙王習泥烈及傳國玺。
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張覺據城叛。
丙寅,次野狐嶺。
己巳,次落藜泺。
斡魯等以趙王習泥烈、林牙大石、附馬乳奴等來獻,并上所獲國玺。
宗隽以所俘遼主子秦王、許王、女奧野等來見。
奚路都統撻懶攻速古、啜裡、鐵尼所部十三岩,皆平之。
又遣奚馬和尚攻下達魯古并五院司諸部,執其節度乙列。
回離保為其下所殺。
辛巳,诏谕南京官民。
六月壬午朔,次鴛鴦泺。
是日,阇母敗張覺于營州。
丙申,上不豫,将還上京,命移赉勃極烈宗翰為都統,昊勃極烈昱、疊勃極烈斡魯副之,駐兵雲中,以備邊。
己酉,次斡獨山驿,召谙班勃極烈吳乞買。
七月辛酉,次牛山。
宗翰還軍中。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乙未,次渾河北。
谙班勃極烈吳乞買率宗室百官上谒。
戊申,上崩于部堵泺西行宮,年五十六。
九月癸醜,梓宮至上京。
乙卯,葬宮城西南,建甯神殿。
丙辰,谙班勃極烈即皇帝位。
天會三年三月,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廟号太祖,立原廟于西京。
天會十三年二月辛酉,改葬和陵,立《開天啟祚睿德神功之碑》于燕京城南嘗所駐跸之地。
皇統四年,改和陵曰睿陵。
五年十月,增谥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
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仍号睿陵。
贊曰:太祖英谟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
世祖陰有取遼之志,是以兄弟相授,傳及康宗,遂及太祖。
臨終以太祖屬穆宗,其素志蓋如是也。
初定東京,即除去遼法,減省租稅,用本國制度。
遼主播越,宋納歲币,以幽、薊、武、朔等州與宋,而置南京于平州。
宋人終不能守燕、代,卒之遼主見獲,宋主被執。
雖功成于天會間,而規摹運為賓自此始。
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鳴呼,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