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涕敕曜。
曜愚惑不達,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繫史官,使聖趣不敘,至行不彰,實曜愚蔽當死之罪。
然臣慺慺,見曜自少勤學,雖老不倦,探綜墳典,溫故知新,及意所經識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過曜者。
昔李陵為漢將,軍敗不還而降匈奴,司馬遷不加疾惡,為陵遊說,漢武帝以遷有良史之才,欲使畢成所撰,忍不加誅,書卒成立,垂之無窮。
今曜在吳,亦漢之史遷也。
伏見前後符瑞彰著,神指天應,繼出累見,一統之期,庶不復久。
事平之後,當觀時設制,三王不相因禮,五帝不相沿樂,質文殊塗,損益異體,宜得曜輩依準古義,有所改立。
漢氏承秦,則有叔孫通定一代之儀,曜之才學亦漢通之次也。
又吳書雖已有頭角,敘贊未述。
昔班固作漢書,文辭典雅,後劉珍、劉毅等作漢記,遠不及固,敘傳尤劣。
今吳書當垂千載,編次諸史,後之才士論次善惡,非得良才如曜者,實不可使闕不朽之書。
如臣頑蔽,誠非其人。
曜年已七十,餘數無幾,乞赦其一等之罪,為終身徒,使成書業,永足傳示,垂之百世。
謹通進表,叩頭百下。
」皓不許,遂誅曜,徙其家零陵。
子隆,亦有文學也。
華覈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也。
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文學入為祕府郎,遷中書丞。
蜀為魏所并,覈詣宮門發表曰:「閒聞賊眾蟻聚向西境,西境艱險,謂當無虞。
定聞陸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傾覆。
昔衛為翟所滅而桓公存之,今道裡長遠,不可救振,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臣以草芥,竊懷不寧。
陛下聖仁,恩澤遠撫,卒聞如此,必垂哀悼。
臣不勝忡悵之情,謹拜表以聞。
」 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
寶鼎二年,皓更營新宮,制度弘廣,飾以珠玉,所費甚多。
是時盛夏興工,農守並廢,覈上疏諫曰: 臣聞漢文之世,九州晏然,秦民喜去慘毒之苛政,歸劉氏之寬仁,省役約法,與之更始,分王子弟以藩漢室,當此之時,皆以為泰山之安,無窮之基也。
至於賈誼,獨以為可痛哭及流涕者三,可為長嘆息者六,乃曰當今之勢何異抱火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而謂之安。
其後變亂,皆如其言。
臣雖下愚,不識大倫,竊以曩時之事,揆今之勢。
誼曰復數年閒,諸王方剛,漢之傅相稱疾罷歸,欲以此為治,雖堯舜不能安。
今大敵據九州之地,有大半之眾,習攻戰之餘術,乘戎馬之舊勢,欲與中國爭相吞之計,其猶楚漢勢不兩立,非徒漢之諸王淮南、濟北而已。
誼之所欲痛哭,比今為緩,抱火臥薪之喻,於今而急。
大皇帝覽前代之如彼,察今勢之如此,故廣開農桑之業,積不訾之儲,恤民重役,務養戰士,是以大小感恩,各思竭命。
斯運未至,早棄萬國。
自是之後,彊臣專政,上詭天時,下違眾議,亡安存之本,邀一時之利,數興軍旅,傾竭府藏,兵勞民困,無時獲安。
今之存者乃創夷之遺眾,哀苦之餘民耳。
遂使軍資空匱,倉廩不實,布帛之賜,寒暑不周,重以失業,家戶不贍。
而北積穀養民,專心向東,無復他警。
蜀為西藩,土地險固,加承先主統禦之術,謂其守禦足以長久,不圖一朝,奄至傾覆。
脣亡齒寒,古人所懼。
交州諸郡,國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沒,日南孤危,存亡難保,合浦以北,民皆搖動,因連避役,多有離叛,而備戍減少,威鎮轉輕,常恐呼吸復有變故。
昔海虜窺窬東縣,多得離民,地習海行,狃於往年,鈔盜無日,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難,乃國朝之厄會也。
誠宜住建立之役,先備豫之計,勉墾殖之業,為饑乏之救。
唯恐農時將過,東作向晚,有事之日,整嚴未辦。
若舍此急,盡力功作,卒有風塵不虞之變,當委版築之役,應烽燧之急,驅怨苦之眾,赴白刃之難,此乃大敵所因為資也。
如但固守,曠日持久,則軍糧必乏,不待接刃,而戰士已困矣。
昔太戊之時,桑穀生庭,懼而脩德,怪消殷興。
熒惑守心,宋以為災,景公下從瞽史之言,而熒惑退舍,景公延年。
夫脩德於身而感異類,言發於口而通神明,臣以愚蔽,誤忝近署,不能翼宣仁澤以感靈祇,仰慚俯愧,無所投處。
退伏思惟,熒惑桑穀之異,天示二主,至如他餘錙介之妖,近是門庭小神所為,驗之天地,無有他變,而徵祥符瑞前後屢臻,明珠既覿,白雀繼見,萬億之祚,實靈所挺,以九域為宅,天下為家,不與編戶之民轉徙同也。
又今之宮室,先帝所營,蔔土立基,非為不祥。
又楊市土地與宮連接,若大功畢竟,輿駕遷住,門行之神,皆當轉移,猶恐長久未必勝舊。
屢遷不可,留則有嫌,此乃愚臣所以夙夜為憂灼也。
臣省月令,季夏之月,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今雖諸侯不會,諸侯之軍與會無異。
六月戊己,土行正王,既不可犯,加又農月,時不可失。
昔魯隱公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後戒。
今築宮為長世之洪基,而犯天地之大禁,襲春秋之所書,廢敬授之上務,臣以愚管,竊所未安。
又恐
曜愚惑不達,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繫史官,使聖趣不敘,至行不彰,實曜愚蔽當死之罪。
然臣慺慺,見曜自少勤學,雖老不倦,探綜墳典,溫故知新,及意所經識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過曜者。
昔李陵為漢將,軍敗不還而降匈奴,司馬遷不加疾惡,為陵遊說,漢武帝以遷有良史之才,欲使畢成所撰,忍不加誅,書卒成立,垂之無窮。
今曜在吳,亦漢之史遷也。
伏見前後符瑞彰著,神指天應,繼出累見,一統之期,庶不復久。
事平之後,當觀時設制,三王不相因禮,五帝不相沿樂,質文殊塗,損益異體,宜得曜輩依準古義,有所改立。
漢氏承秦,則有叔孫通定一代之儀,曜之才學亦漢通之次也。
又吳書雖已有頭角,敘贊未述。
昔班固作漢書,文辭典雅,後劉珍、劉毅等作漢記,遠不及固,敘傳尤劣。
今吳書當垂千載,編次諸史,後之才士論次善惡,非得良才如曜者,實不可使闕不朽之書。
如臣頑蔽,誠非其人。
曜年已七十,餘數無幾,乞赦其一等之罪,為終身徒,使成書業,永足傳示,垂之百世。
謹通進表,叩頭百下。
」皓不許,遂誅曜,徙其家零陵。
子隆,亦有文學也。
華覈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也。
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文學入為祕府郎,遷中書丞。
蜀為魏所并,覈詣宮門發表曰:「閒聞賊眾蟻聚向西境,西境艱險,謂當無虞。
定聞陸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傾覆。
昔衛為翟所滅而桓公存之,今道裡長遠,不可救振,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臣以草芥,竊懷不寧。
陛下聖仁,恩澤遠撫,卒聞如此,必垂哀悼。
臣不勝忡悵之情,謹拜表以聞。
」 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
寶鼎二年,皓更營新宮,制度弘廣,飾以珠玉,所費甚多。
是時盛夏興工,農守並廢,覈上疏諫曰: 臣聞漢文之世,九州晏然,秦民喜去慘毒之苛政,歸劉氏之寬仁,省役約法,與之更始,分王子弟以藩漢室,當此之時,皆以為泰山之安,無窮之基也。
至於賈誼,獨以為可痛哭及流涕者三,可為長嘆息者六,乃曰當今之勢何異抱火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而謂之安。
其後變亂,皆如其言。
臣雖下愚,不識大倫,竊以曩時之事,揆今之勢。
誼曰復數年閒,諸王方剛,漢之傅相稱疾罷歸,欲以此為治,雖堯舜不能安。
今大敵據九州之地,有大半之眾,習攻戰之餘術,乘戎馬之舊勢,欲與中國爭相吞之計,其猶楚漢勢不兩立,非徒漢之諸王淮南、濟北而已。
誼之所欲痛哭,比今為緩,抱火臥薪之喻,於今而急。
大皇帝覽前代之如彼,察今勢之如此,故廣開農桑之業,積不訾之儲,恤民重役,務養戰士,是以大小感恩,各思竭命。
斯運未至,早棄萬國。
自是之後,彊臣專政,上詭天時,下違眾議,亡安存之本,邀一時之利,數興軍旅,傾竭府藏,兵勞民困,無時獲安。
今之存者乃創夷之遺眾,哀苦之餘民耳。
遂使軍資空匱,倉廩不實,布帛之賜,寒暑不周,重以失業,家戶不贍。
而北積穀養民,專心向東,無復他警。
蜀為西藩,土地險固,加承先主統禦之術,謂其守禦足以長久,不圖一朝,奄至傾覆。
脣亡齒寒,古人所懼。
交州諸郡,國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沒,日南孤危,存亡難保,合浦以北,民皆搖動,因連避役,多有離叛,而備戍減少,威鎮轉輕,常恐呼吸復有變故。
昔海虜窺窬東縣,多得離民,地習海行,狃於往年,鈔盜無日,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難,乃國朝之厄會也。
誠宜住建立之役,先備豫之計,勉墾殖之業,為饑乏之救。
唯恐農時將過,東作向晚,有事之日,整嚴未辦。
若舍此急,盡力功作,卒有風塵不虞之變,當委版築之役,應烽燧之急,驅怨苦之眾,赴白刃之難,此乃大敵所因為資也。
如但固守,曠日持久,則軍糧必乏,不待接刃,而戰士已困矣。
昔太戊之時,桑穀生庭,懼而脩德,怪消殷興。
熒惑守心,宋以為災,景公下從瞽史之言,而熒惑退舍,景公延年。
夫脩德於身而感異類,言發於口而通神明,臣以愚蔽,誤忝近署,不能翼宣仁澤以感靈祇,仰慚俯愧,無所投處。
退伏思惟,熒惑桑穀之異,天示二主,至如他餘錙介之妖,近是門庭小神所為,驗之天地,無有他變,而徵祥符瑞前後屢臻,明珠既覿,白雀繼見,萬億之祚,實靈所挺,以九域為宅,天下為家,不與編戶之民轉徙同也。
又今之宮室,先帝所營,蔔土立基,非為不祥。
又楊市土地與宮連接,若大功畢竟,輿駕遷住,門行之神,皆當轉移,猶恐長久未必勝舊。
屢遷不可,留則有嫌,此乃愚臣所以夙夜為憂灼也。
臣省月令,季夏之月,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今雖諸侯不會,諸侯之軍與會無異。
六月戊己,土行正王,既不可犯,加又農月,時不可失。
昔魯隱公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後戒。
今築宮為長世之洪基,而犯天地之大禁,襲春秋之所書,廢敬授之上務,臣以愚管,竊所未安。
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