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王蕃字永元,廬江人也。
博覽多聞,兼通術藝。
始為尚書郎,去官。
孫休即位,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駙馬都尉。
時論清之。
遣使至蜀,蜀人稱焉,還為夏口監軍。
孫皓初,復入為常侍,與萬彧同官。
彧與皓有舊,俗士挾侵,謂蕃自輕。
又中書丞陳聲,皓之嬖臣,數譖毀蕃。
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
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群臣,蕃沈醉頓伏,皓疑而不悅,轝蕃出外。
頃之請還,酒亦不解。
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
衛將軍滕牧、征西將軍留平請,不能得。
〔一〕 〔一〕 江表傳曰:皓用巫史之言,謂建業宮不利,乃西巡武昌,仍有遷都之意,恐群臣不從,乃大請會,賜將吏。
問蕃「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其義雲何」?蕃思惟未答,即於殿上斬蕃。
出登來山,使親近將(跳)〔擲〕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齧之,頭皆碎壞,欲以示威,使眾不敢犯也。
此與本傳不同。
吳錄曰: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
萬彧既為左丞相,蕃嘲彧曰:「魚潛於淵,出水煦沫。
何則?物有本性,不可橫處非分也。
彧出自谿谷,羊質虎皮,虛受光赫之寵,跨越三九之位,犬馬猶能識養,將何以報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無謬舉之才,造父之門無駑蹇之質,蕃上誣明選,下訕楨幹,何傷於日月,適多見其不知量耳。
」臣松之按本傳雲丁忠使晉還,皓為大會,於會中殺蕃,檢忠從北還在此年之春,彧時尚未為丞相,至秋乃為相耳。
吳錄所言為乖互不同。
丞相陸凱上疏曰:「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
昔事景皇,納言左右,景皇欽嘉,歎為異倫。
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梟之殿堂,屍骸暴棄,郡內傷心,有識悲悼。
」其痛蕃如此。
蕃死時年三十九,皓徙蕃家屬廣州。
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也。
孫休時為監農禦史。
孫皓即位,與王蕃、郭逴、萬彧俱為散騎中常侍,出為會稽太守,入為大司農。
舊禁中主者自用親近人作之,彧陳親密近識,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應其選,遂用玄為宮下鎮禁中候,主殿中事。
玄從九卿持刀侍衛,正身率眾,奉法而行,應對切直,數迕皓意,漸見責怒。
後人誣白玄與賀邵相逢,駐共耳語大笑,謗訕政事,遂被詔詰責,送付廣州。
東觀令華覈上疏曰:「臣竊以治國之體,其猶治家。
主田野者,皆宜良信。
又宜得一人總其條目,為作維綱,眾事乃理。
論語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
』言所任得其人,故優遊而自逸也。
今海內未定,天下多事,事無大小,皆當關聞,動經禦坐,勞損聖慮。
陛下既垂意博古,綜極藝文,加勤心好道,隨節緻氣,宜得閒靜以展神思,呼翕清淳,與天同極。
臣夙夜思惟,諸吏之中,任幹之事,足委仗者,無勝於樓玄。
玄清忠奉公,冠冕當世,眾服其操,無與爭先。
夫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終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責其後效,使為官擇人,隨才授任,則舜之恭己,近亦可得。
」皓疾玄名聲,復徙玄及子據,付交阯將張奕,使以戰自效,陰別敕奕令殺之。
據到交趾,病死。
玄一身隨奕討賊,持刀步涉,見奕輒拜,奕未忍殺。
會奕暴卒,玄殯斂奕,於器中見敕書,還便自殺。
〔一〕 〔一〕 江表傳曰:皓遣將張奕追賜玄鴆,奕以玄賢者,不忍即宣詔緻藥,玄陰知之,謂奕曰:「當早告玄,玄何惜邪?」即服藥死。
臣松之以玄之清高,必不以安危易操,無緣驟拜張奕,以虧其節。
且禍機既發,豈百拜所免?江表傳所言,於理為長。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也。
〔一〕孫休即位,從中郎為散騎中常侍,出為吳郡太守。
孫皓時,入為左典軍,遷中書令,領太子太傅。
〔一〕 吳書曰:邵,賀齊之孫,景之子。
皓兇暴驕矜,政事日弊。
邵上疏諫曰: 古之聖王,所以潛處重闈之內而知萬裡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極之際者,任賢之功也。
陛下以至德淑姿,統承皇業,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旌賢表善,以康庶政。
自頃年以來,朝列紛錯,真偽相貿,上下空任,文武曠位,外無山嶽之鎮,內無拾遺之臣;佞諛之徒拊翼天飛,幹弄朝威,盜竊榮利,而忠良排墜,信臣被害。
是以正士摧方,而庸臣苟媚,先意承旨,各希時趣,人執反理之評,士吐詭道之論,遂使清流變濁,忠臣結舌。
陛下處九天之上,隱百重之室,言出風靡,令行景從,親洽寵媚之臣,日聞順意之辭,將謂此輩實賢,而天下已平也。
臣心所不安,敢不以聞。
臣聞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
博覽多聞,兼通術藝。
始為尚書郎,去官。
孫休即位,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駙馬都尉。
時論清之。
遣使至蜀,蜀人稱焉,還為夏口監軍。
孫皓初,復入為常侍,與萬彧同官。
彧與皓有舊,俗士挾侵,謂蕃自輕。
又中書丞陳聲,皓之嬖臣,數譖毀蕃。
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
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群臣,蕃沈醉頓伏,皓疑而不悅,轝蕃出外。
頃之請還,酒亦不解。
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
衛將軍滕牧、征西將軍留平請,不能得。
〔一〕 〔一〕 江表傳曰:皓用巫史之言,謂建業宮不利,乃西巡武昌,仍有遷都之意,恐群臣不從,乃大請會,賜將吏。
問蕃「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其義雲何」?蕃思惟未答,即於殿上斬蕃。
出登來山,使親近將(跳)〔擲〕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齧之,頭皆碎壞,欲以示威,使眾不敢犯也。
此與本傳不同。
吳錄曰: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
萬彧既為左丞相,蕃嘲彧曰:「魚潛於淵,出水煦沫。
何則?物有本性,不可橫處非分也。
彧出自谿谷,羊質虎皮,虛受光赫之寵,跨越三九之位,犬馬猶能識養,將何以報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無謬舉之才,造父之門無駑蹇之質,蕃上誣明選,下訕楨幹,何傷於日月,適多見其不知量耳。
」臣松之按本傳雲丁忠使晉還,皓為大會,於會中殺蕃,檢忠從北還在此年之春,彧時尚未為丞相,至秋乃為相耳。
吳錄所言為乖互不同。
丞相陸凱上疏曰:「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
昔事景皇,納言左右,景皇欽嘉,歎為異倫。
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梟之殿堂,屍骸暴棄,郡內傷心,有識悲悼。
」其痛蕃如此。
蕃死時年三十九,皓徙蕃家屬廣州。
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也。
孫休時為監農禦史。
孫皓即位,與王蕃、郭逴、萬彧俱為散騎中常侍,出為會稽太守,入為大司農。
舊禁中主者自用親近人作之,彧陳親密近識,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應其選,遂用玄為宮下鎮禁中候,主殿中事。
玄從九卿持刀侍衛,正身率眾,奉法而行,應對切直,數迕皓意,漸見責怒。
後人誣白玄與賀邵相逢,駐共耳語大笑,謗訕政事,遂被詔詰責,送付廣州。
東觀令華覈上疏曰:「臣竊以治國之體,其猶治家。
主田野者,皆宜良信。
又宜得一人總其條目,為作維綱,眾事乃理。
論語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
』言所任得其人,故優遊而自逸也。
今海內未定,天下多事,事無大小,皆當關聞,動經禦坐,勞損聖慮。
陛下既垂意博古,綜極藝文,加勤心好道,隨節緻氣,宜得閒靜以展神思,呼翕清淳,與天同極。
臣夙夜思惟,諸吏之中,任幹之事,足委仗者,無勝於樓玄。
玄清忠奉公,冠冕當世,眾服其操,無與爭先。
夫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終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責其後效,使為官擇人,隨才授任,則舜之恭己,近亦可得。
」皓疾玄名聲,復徙玄及子據,付交阯將張奕,使以戰自效,陰別敕奕令殺之。
據到交趾,病死。
玄一身隨奕討賊,持刀步涉,見奕輒拜,奕未忍殺。
會奕暴卒,玄殯斂奕,於器中見敕書,還便自殺。
〔一〕 〔一〕 江表傳曰:皓遣將張奕追賜玄鴆,奕以玄賢者,不忍即宣詔緻藥,玄陰知之,謂奕曰:「當早告玄,玄何惜邪?」即服藥死。
臣松之以玄之清高,必不以安危易操,無緣驟拜張奕,以虧其節。
且禍機既發,豈百拜所免?江表傳所言,於理為長。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也。
〔一〕孫休即位,從中郎為散騎中常侍,出為吳郡太守。
孫皓時,入為左典軍,遷中書令,領太子太傅。
〔一〕 吳書曰:邵,賀齊之孫,景之子。
皓兇暴驕矜,政事日弊。
邵上疏諫曰: 古之聖王,所以潛處重闈之內而知萬裡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極之際者,任賢之功也。
陛下以至德淑姿,統承皇業,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旌賢表善,以康庶政。
自頃年以來,朝列紛錯,真偽相貿,上下空任,文武曠位,外無山嶽之鎮,內無拾遺之臣;佞諛之徒拊翼天飛,幹弄朝威,盜竊榮利,而忠良排墜,信臣被害。
是以正士摧方,而庸臣苟媚,先意承旨,各希時趣,人執反理之評,士吐詭道之論,遂使清流變濁,忠臣結舌。
陛下處九天之上,隱百重之室,言出風靡,令行景從,親洽寵媚之臣,日聞順意之辭,將謂此輩實賢,而天下已平也。
臣心所不安,敢不以聞。
臣聞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