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
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
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
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
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先主假權偏將軍。
〔一〕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一〕 徐眾評曰: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
武王下車,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
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
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
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
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于魏。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待之如初。
〔一〕 〔一〕 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
詩雲「樂隻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魏文帝謂權曰:「君捨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
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一〕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
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詔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奔馳,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顏色自若。
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
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歎述足下,不去口實。
」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權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二〕明年卒,諡曰景侯。
子邕嗣。
邕無子,絕。
〔一〕 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
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 〔二〕 蜀記曰:魏明帝問權:「天下鼎立,當以何地為正?」權對曰:「當以天文為正。
往者熒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吳、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
」 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
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瞻猶與未納,崇至于流涕。
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
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
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一〕後貢恢于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
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託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
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
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
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
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
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
」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
」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
〔二〕 〔一〕 華陽國志曰:習後官至領軍。
〔二〕 臣松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晉泰始中,始分為寧州。
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嶲,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
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寧。
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
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
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
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
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
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先主假權偏將軍。
〔一〕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一〕 徐眾評曰: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
武王下車,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
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
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
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
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于魏。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待之如初。
〔一〕 〔一〕 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
詩雲「樂隻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魏文帝謂權曰:「君捨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
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一〕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
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詔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奔馳,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顏色自若。
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
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歎述足下,不去口實。
」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權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二〕明年卒,諡曰景侯。
子邕嗣。
邕無子,絕。
〔一〕 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
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 〔二〕 蜀記曰:魏明帝問權:「天下鼎立,當以何地為正?」權對曰:「當以天文為正。
往者熒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吳、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
」 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
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瞻猶與未納,崇至于流涕。
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
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
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一〕後貢恢于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
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託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
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
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
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
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
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
」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
」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
〔二〕 〔一〕 華陽國志曰:習後官至領軍。
〔二〕 臣松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晉泰始中,始分為寧州。
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嶲,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
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寧。
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
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