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杜微字國輔,梓潼涪人也。
少受學於廣漢任安。
劉璋辟為從事,以疾去官。
及先主定蜀,微常稱聾,閉門不出。
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
微固辭,轝而緻之。
既緻,亮引見微,微自陳謝。
高以微不聞人語,於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飢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覯。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歎高志,未見如舊。
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於竹帛也。
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
」微自乞老病求歸,亮又與書答曰:「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道滅之。
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於山野。
丕又大興勞役,以向吳、楚。
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
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
五梁者,字德山,犍為南安人也,以儒學節操稱。
從議郎遷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
周群字仲直,巴西閬中人也。
父舒,字叔布,少學術於廣漢楊厚,名亞董扶、任安。
數被徵,終不詣。
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舒曰:「當塗高者,魏也。
」鄉黨學者私傳其語。
群少受學於舒,專心候業。
於庭中作小樓,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纔見一氣,即白群,群自上樓觀之,不避晨夜。
故凡有氣候,無不見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州牧劉璋,辟以為師友從事。
〔一〕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先主欲與曹公爭漢中,問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
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時州後部司馬蜀郡張裕亦曉占候,而天才過群,〔二〕諫先主曰:「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沒不還,悉如群言。
於是舉群茂才。
〔一〕 續漢書曰:建安七年,越嶲有男子化為女人,時群言哀帝時亦有此,將易代之祥也。
至二十五年,獻帝果封于山陽。
十二年十月,有星孛于鶉尾,荊州分野,群以為荊州牧將死而失土。
明年秋,劉表卒,曹公平荊州。
十七年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群以為西方專據土地者皆將失土。
是時,劉璋據益州,張魯據漢中,韓遂據涼州,宋建據枹罕。
明年冬,曹公遣偏將擊涼州。
十九年,獲宋建,韓遂逃于羌中,被殺。
其年秋,璋失益州。
二十年秋,曹公攻漢中,張魯降。
〔二〕 裕字南和。
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
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人密白其言。
初,先主與劉璋會涪時,裕為璋從事,侍坐。
其人饒鬚,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先主無鬚,故裕以此及之。
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
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
」裕遂棄市。
後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又曉相術,每舉鏡視面,自知刑死,未嘗不撲之於地也。
群卒,子巨頗傳其術。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
少受學於任安,精究安術。
劉璋時辟為從事。
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瓊為議曹從事。
後主踐阼,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
為人靜默少言,闔門自守,不與世事。
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
雖學業入深,初不視天文有所論說。
後進通儒譙周常問其意,瓊答曰:「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
晨夜苦劇,然後知之,復憂漏洩,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
」周因問曰:「昔周徵君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
」又問周曰:「寧復有所怪邪?」周曰:「未達也。
」瓊又曰:「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瓊年八十餘,延熙十三年卒。
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者。
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曰:「春秋傳著晉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
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其後果如服言。
及漢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為帝,後皆免為諸侯,與師服言相似也。
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者甚於穆侯、靈帝之名子。
」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
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
周曰:「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至之異也。
」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也。
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
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時又有魏郡胡潛,字公興,不知其所以在益土。
潛雖學不沾洽,然卓犖彊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
先主定蜀,承喪亂歷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並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
值庶事草創,動多疑議,慈、潛更相克伐,謗讟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
攇,虛晚反。
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會,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
傚其訟{門兒}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潛先沒,慈後主世稍遷至大長秋,卒。
〔一〕子勛傳其業,復為博士。
〔一〕 孫盛曰:蜀少人士,故慈、潛等並見載述。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太尉孟郁之族。
〔一〕靈帝末為講部吏。
獻帝遷都長安,遂逃入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
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
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
譊音奴交反。
讙音休袁反。
咋音徂格反。
先主定益州,拜為議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
後主踐阼,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眾中責大將軍費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耳。
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有何旦夕之危,倒懸之急,而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姦宄之惡乎?又鷹隼始擊,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時,下違人理。
老夫耄朽,不達治體,竊謂斯法難以經久,豈具瞻之高美,所望於明德哉!」禕但顧謝踧踖而已。
光之指摘痛癢,多如是類,故執政重臣,心不能悅,爵位不登;每直言無所回避,為代所嫌。
太常廣漢鐔承、〔二〕光祿勳河東裴雋等,年資皆在光後,而登據上列,處光
少受學於廣漢任安。
劉璋辟為從事,以疾去官。
及先主定蜀,微常稱聾,閉門不出。
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
微固辭,轝而緻之。
既緻,亮引見微,微自陳謝。
高以微不聞人語,於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飢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覯。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歎高志,未見如舊。
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於竹帛也。
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
」微自乞老病求歸,亮又與書答曰:「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道滅之。
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於山野。
丕又大興勞役,以向吳、楚。
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
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
五梁者,字德山,犍為南安人也,以儒學節操稱。
從議郎遷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
周群字仲直,巴西閬中人也。
父舒,字叔布,少學術於廣漢楊厚,名亞董扶、任安。
數被徵,終不詣。
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舒曰:「當塗高者,魏也。
」鄉黨學者私傳其語。
群少受學於舒,專心候業。
於庭中作小樓,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纔見一氣,即白群,群自上樓觀之,不避晨夜。
故凡有氣候,無不見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州牧劉璋,辟以為師友從事。
〔一〕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先主欲與曹公爭漢中,問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
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時州後部司馬蜀郡張裕亦曉占候,而天才過群,〔二〕諫先主曰:「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沒不還,悉如群言。
於是舉群茂才。
〔一〕 續漢書曰:建安七年,越嶲有男子化為女人,時群言哀帝時亦有此,將易代之祥也。
至二十五年,獻帝果封于山陽。
十二年十月,有星孛于鶉尾,荊州分野,群以為荊州牧將死而失土。
明年秋,劉表卒,曹公平荊州。
十七年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群以為西方專據土地者皆將失土。
是時,劉璋據益州,張魯據漢中,韓遂據涼州,宋建據枹罕。
明年冬,曹公遣偏將擊涼州。
十九年,獲宋建,韓遂逃于羌中,被殺。
其年秋,璋失益州。
二十年秋,曹公攻漢中,張魯降。
〔二〕 裕字南和。
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
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人密白其言。
初,先主與劉璋會涪時,裕為璋從事,侍坐。
其人饒鬚,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先主無鬚,故裕以此及之。
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
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
」裕遂棄市。
後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又曉相術,每舉鏡視面,自知刑死,未嘗不撲之於地也。
群卒,子巨頗傳其術。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
少受學於任安,精究安術。
劉璋時辟為從事。
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瓊為議曹從事。
後主踐阼,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
為人靜默少言,闔門自守,不與世事。
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
雖學業入深,初不視天文有所論說。
後進通儒譙周常問其意,瓊答曰:「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
晨夜苦劇,然後知之,復憂漏洩,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
」周因問曰:「昔周徵君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
」又問周曰:「寧復有所怪邪?」周曰:「未達也。
」瓊又曰:「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瓊年八十餘,延熙十三年卒。
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者。
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曰:「春秋傳著晉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
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其後果如服言。
及漢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為帝,後皆免為諸侯,與師服言相似也。
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者甚於穆侯、靈帝之名子。
」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
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
周曰:「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至之異也。
」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也。
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
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時又有魏郡胡潛,字公興,不知其所以在益土。
潛雖學不沾洽,然卓犖彊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
先主定蜀,承喪亂歷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並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
值庶事草創,動多疑議,慈、潛更相克伐,謗讟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
攇,虛晚反。
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會,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
傚其訟{門兒}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潛先沒,慈後主世稍遷至大長秋,卒。
〔一〕子勛傳其業,復為博士。
〔一〕 孫盛曰:蜀少人士,故慈、潛等並見載述。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太尉孟郁之族。
〔一〕靈帝末為講部吏。
獻帝遷都長安,遂逃入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
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
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
譊音奴交反。
讙音休袁反。
咋音徂格反。
先主定益州,拜為議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
後主踐阼,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眾中責大將軍費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耳。
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有何旦夕之危,倒懸之急,而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姦宄之惡乎?又鷹隼始擊,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時,下違人理。
老夫耄朽,不達治體,竊謂斯法難以經久,豈具瞻之高美,所望於明德哉!」禕但顧謝踧踖而已。
光之指摘痛癢,多如是類,故執政重臣,心不能悅,爵位不登;每直言無所回避,為代所嫌。
太常廣漢鐔承、〔二〕光祿勳河東裴雋等,年資皆在光後,而登據上列,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