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關燈
取多,勾踐卹眾,以弱斃彊,此其術也。

    』賢卿曰:『曩者項彊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

    』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

    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彊並爭,虎裂狼分,疾博者獲多,遲後者見吞。

    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

    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

    」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

    如遂極武黷征,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 後遷光祿大夫,位亞九列。

    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咨問所疑焉。

     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

    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為:「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

    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

    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

    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後主猶疑於入南,周上疏曰:「或說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計,臣愚以為不安。

    何者?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

    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

    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

    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

    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禦,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昔王郎以邯鄲僭號,時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棄還關中。

    邳肜諫曰:『明公西還,則邯鄲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裡送公,其亡叛可必也。

    』世祖從之,遂破邯鄲。

    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誠恐邳肜之言復信於今,四也。

    願陛下早為之圖,可獲爵土;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

    易曰:『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言聖人知命而不苟必也。

    故堯、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雖不肖,禍尚未萌,而迎授與人,況禍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縛銜璧而歸武王,豈所樂哉,不得已也。

    」於是遂從周策。

    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一〕 〔一〕 孫綽評曰:譙周說後主降魏,可乎?曰: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

    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矣。

    推過於其父,俛首而事讎,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哉!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

    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

    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巘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魏師之來,褰國大舉,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

    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奮之民,以攻驕惰之卒,此越王所以敗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何為匆匆遽自囚虜,下堅壁於敵人,緻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雲:「事之不濟則已耳,安能復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

    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縣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譙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禪既闇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田單、範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

    又下書辟周,周發至漢中,困疾不進。

    鹹熙二年夏,巴郡文立從洛陽還蜀,過見周。

    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

    」典午者謂司馬也,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

    〔一〕晉室踐阼,累下詔所在發遣周。

    周遂輿疾詣洛,泰始三年至。

    以疾不起,就拜騎都尉,周乃自陳無功而封,求還爵土,皆不聽許。

     〔一〕 華陽國志曰:文立字廣休,少治毛詩、三禮,兼通群書。

    刺史費禕命為從事,入為尚書郎,復辟禕大將軍東曹掾,稍遷尚書。

    蜀并于魏,梁州建,首為別駕從事,舉秀才。

    晉泰始二年,拜濟陰太守,遷太子中庶子。

    立上言:「故蜀大官及盡忠死事者子孫,雖仕郡國,或有不才,同之齊民為劇;又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流徙中畿,各宜量才敘用,以慰巴、蜀之心,傾吳人之望。

    」事皆施行。

    轉散騎常侍,獻可替否,多所補納。

    稍遷衛尉,中朝服其賢雅,為時名卿。

    鹹寧末卒。

    立章奏詩詩賦論頌凡數十篇。

    
五年,予嘗為本郡中正,清定事訖,求休還家,往與周別。

    周語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劉向、揚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與劉、揚同軌,恐不出後歲,必便長逝,不復相見矣。

    」疑周以術知之,假此而言也。

    六年秋,為散騎常侍,疾篤不拜,至冬卒。

    〔一〕凡所著述,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考(書)之屬百餘篇。

    〔二〕周三子,熙、賢、同。

    少子同頗好周業,亦以忠篤質素為行,舉孝廉,除錫令、東宮洗馬,召不就。

    〔三〕 〔一〕 晉陽秋載詔曰:「朕甚悼之,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五萬。

    」周息熙上言,周臨終屬熙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

    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

    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詔還衣服,給棺直。

     〔二〕 益部耆舊傳曰:益州刺史董榮圖畫周像於州學,命從事李通頌之曰:「抑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鑒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

    我後欽賢,無言不譽,攀諸前哲,丹青是圖。

    嗟爾來葉,鋻茲顯模。

    」 〔三〕 周長子熙。

    熙子秀,字元彥。

    晉陽秋曰:秀性清靜,不交於世,知將大亂,豫絕人事,從兄弟及諸親裡不與相見。

    州郡辟命,及李雄盜蜀,安車徵秀,又雄叔父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