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若敵遠則百姓不能堪役,敵近則一旦易主矣。
廣漢諸縣,是明比也。
又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
斯乃大略,其外較耳,其餘屈曲,難以辭極也。
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復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
若事窮勢迫,將各索生,求濟門戶,展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盡死難也。
而尊門猶當受其憂。
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
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
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 〔一〕 華陽國志曰:度,廣漢人,為州從事。
十九年,進圍成都,璋蜀郡太守許靖將踰城降,事覺,不果。
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誅靖。
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
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一〕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一湌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翺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二〕 〔一〕 孫盛曰:夫禮賢崇德,為邦之要道,封墓式閭,先王之令軌,故必以體行英邈,高義蓋世,然後可以延視四海,振服群黎。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靖處室則友于不穆,出身則受位非所,語信則夷險易心,論識則殆為釁首,安在其可寵先而有以感緻者乎?若乃浮虛是崇,偷薄斯榮,則秉直仗義之士,將何以禮之?正務眩惑之術,違貴尚之風,譬之郭隗,非其倫矣。
臣松之以為郭隗非賢,猶以權計蒙寵,況文休名聲夙著,天下謂之英偉,雖末年有瑕,而事不彰徹,若不加禮,何以釋遠近之惑乎?法正以靖方隗,未為不當,而盛以封墓式閭為難,何其迂哉!然則燕昭亦非,豈唯劉翁?至於友于不穆,失由子將,尋蔣濟之論,知非文休之尤。
盛又譏其受(任)〔位〕非所,將謂仕於董卓。
卓初秉政,顯擢賢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
文休為選官。
在卓未至之前,後遷中丞,不為超越。
以此為貶,則荀爽、陳紀之儔皆應擯棄於世矣。
〔二〕 孫盛曰: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國之道,刑縱於寵,毀政亂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極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國柄者哉?故顛頡雖勤,不免違命之刑,楊幹雖親,猶加亂行之戮,夫豈不愛,王憲故也。
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之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
淵將兵來爭其地。
正曰:「可擊矣。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一〕 〔一〕 臣松之以為蜀與漢中,其由唇齒也。
劉主之智,豈不及此?將計略未展,正先發之耳。
夫聽用嘉謀以成功業,霸王之主,誰不皆然?魏武以為人所教,亦豈劣哉!此蓋恥恨之餘辭,非測實之當言也。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明年卒,時年四十五。
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諡曰翼侯。
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亮每奇正智術。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一〕 〔一〕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
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
」遂退。
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廣漢諸縣,是明比也。
又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
斯乃大略,其外較耳,其餘屈曲,難以辭極也。
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復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
若事窮勢迫,將各索生,求濟門戶,展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盡死難也。
而尊門猶當受其憂。
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
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
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 〔一〕 華陽國志曰:度,廣漢人,為州從事。
十九年,進圍成都,璋蜀郡太守許靖將踰城降,事覺,不果。
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誅靖。
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
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一〕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一湌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翺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二〕 〔一〕 孫盛曰:夫禮賢崇德,為邦之要道,封墓式閭,先王之令軌,故必以體行英邈,高義蓋世,然後可以延視四海,振服群黎。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靖處室則友于不穆,出身則受位非所,語信則夷險易心,論識則殆為釁首,安在其可寵先而有以感緻者乎?若乃浮虛是崇,偷薄斯榮,則秉直仗義之士,將何以禮之?正務眩惑之術,違貴尚之風,譬之郭隗,非其倫矣。
臣松之以為郭隗非賢,猶以權計蒙寵,況文休名聲夙著,天下謂之英偉,雖末年有瑕,而事不彰徹,若不加禮,何以釋遠近之惑乎?法正以靖方隗,未為不當,而盛以封墓式閭為難,何其迂哉!然則燕昭亦非,豈唯劉翁?至於友于不穆,失由子將,尋蔣濟之論,知非文休之尤。
盛又譏其受(任)〔位〕非所,將謂仕於董卓。
卓初秉政,顯擢賢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
文休為選官。
在卓未至之前,後遷中丞,不為超越。
以此為貶,則荀爽、陳紀之儔皆應擯棄於世矣。
〔二〕 孫盛曰: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國之道,刑縱於寵,毀政亂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極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國柄者哉?故顛頡雖勤,不免違命之刑,楊幹雖親,猶加亂行之戮,夫豈不愛,王憲故也。
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之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
淵將兵來爭其地。
正曰:「可擊矣。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一〕 〔一〕 臣松之以為蜀與漢中,其由唇齒也。
劉主之智,豈不及此?將計略未展,正先發之耳。
夫聽用嘉謀以成功業,霸王之主,誰不皆然?魏武以為人所教,亦豈劣哉!此蓋恥恨之餘辭,非測實之當言也。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明年卒,時年四十五。
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諡曰翼侯。
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亮每奇正智術。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一〕 〔一〕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
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
」遂退。
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