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具,則其道乖矣。
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洩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
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
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
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
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雲「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
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統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袛,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征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一〕 〔一〕 襄陽記曰:林婦,同郡習禎妺。
禎事在楊戲輔臣贊。
曹公之破荊州,林婦與林分隔,守養弱女十有餘年,後林隨黃權降魏,始復集聚。
魏文帝聞而賢之,賜床帳衣服,以顯其義節。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
祖父真,有清節高名。
〔一〕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歎息。
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
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而未有緣。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征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先主然之,泝江而西,與璋會涪。
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一〕 三輔決錄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經,兼通讖緯,學無常師,名有高才。
常幅巾見扶風守,守曰:「哀公雖不肖,猶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見待有禮,故四時朝覲,若欲吏使之,真將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
」扶風守遂不敢以為吏。
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觀朝吏會。
會者數百人,真於窗中闚其與父語。
畢,問真「孰賢」?真曰:「曹掾胡廣有公卿之量。
」其後廣果歷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
前後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美之,號曰玄德先生。
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
正父衍,字季謀,司徒掾、廷尉左監。
鄭度說璋曰:〔一〕「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軍無輜重。
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穀,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
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
」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於是黜度,不用其計。
及軍圍雒城,正牋與璋曰:「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損身於外,不敢反命。
恐聖聽穢惡其聲,故中間不有牋敬,顧念宿遇,瞻望悢悢。
然惟前後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於終,實不藏情,有所不盡,但愚闇策薄,精誠不感,以緻於此耳。
今國事已危,禍害在速,雖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猶貪極所懷,以盡餘忠。
明將軍本心,正之所知也,實為區區不欲失左將軍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達英雄從事之道,謂可違信黷誓,而以意氣相緻,日月相遷,趨求順耳悅目,隨阿遂指,不圖遠慮為國深計故也。
事變既成,又不量彊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穀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
而從關至此,所歷輒破,離宮別屯,日自零落。
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
各欲遠期計糧者,今此營守已固,穀米已積,而明將軍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敵對遂多,所供遠曠。
愚意計之,謂必先竭,將不復以持久也。
空爾相守,猶不相堪,今張益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邈道侵,將何以禦之?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
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
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復非明將軍之有也。
計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洩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
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
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
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
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雲「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
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統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袛,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征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一〕 〔一〕 襄陽記曰:林婦,同郡習禎妺。
禎事在楊戲輔臣贊。
曹公之破荊州,林婦與林分隔,守養弱女十有餘年,後林隨黃權降魏,始復集聚。
魏文帝聞而賢之,賜床帳衣服,以顯其義節。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
祖父真,有清節高名。
〔一〕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歎息。
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
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而未有緣。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征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先主然之,泝江而西,與璋會涪。
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一〕 三輔決錄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經,兼通讖緯,學無常師,名有高才。
常幅巾見扶風守,守曰:「哀公雖不肖,猶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見待有禮,故四時朝覲,若欲吏使之,真將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
」扶風守遂不敢以為吏。
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觀朝吏會。
會者數百人,真於窗中闚其與父語。
畢,問真「孰賢」?真曰:「曹掾胡廣有公卿之量。
」其後廣果歷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
前後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美之,號曰玄德先生。
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
正父衍,字季謀,司徒掾、廷尉左監。
鄭度說璋曰:〔一〕「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軍無輜重。
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穀,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
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
」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於是黜度,不用其計。
及軍圍雒城,正牋與璋曰:「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損身於外,不敢反命。
恐聖聽穢惡其聲,故中間不有牋敬,顧念宿遇,瞻望悢悢。
然惟前後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於終,實不藏情,有所不盡,但愚闇策薄,精誠不感,以緻於此耳。
今國事已危,禍害在速,雖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猶貪極所懷,以盡餘忠。
明將軍本心,正之所知也,實為區區不欲失左將軍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達英雄從事之道,謂可違信黷誓,而以意氣相緻,日月相遷,趨求順耳悅目,隨阿遂指,不圖遠慮為國深計故也。
事變既成,又不量彊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穀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
而從關至此,所歷輒破,離宮別屯,日自零落。
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
各欲遠期計糧者,今此營守已固,穀米已積,而明將軍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敵對遂多,所供遠曠。
愚意計之,謂必先竭,將不復以持久也。
空爾相守,猶不相堪,今張益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邈道侵,將何以禦之?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
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
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復非明將軍之有也。
計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為亂者十戶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