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暗弱,竊貪遺緒,俛仰累紀,未率大教。
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
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
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一〕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
艾得書,大喜,即報書,〔二〕遣紹、良先還。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
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三〕因承制拜後主為驃騎將軍。
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
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
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
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一〕 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後主不納,遂送璽緩。
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二〕 王隱蜀記曰:艾報書雲:「王綱失道,群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
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
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也。
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
銜命來征,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啟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綵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三〕 晉諸公贊曰:劉禪乘騾車詣艾,不具亡國之禮。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
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鹹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
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
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
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
于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閒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自是以來,幹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
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
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一〕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
〔二〕 〔一〕 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
」左右皆笑。
〔二〕 蜀記雲:諡曰思公 子恂嗣。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一〕 〔一〕 華陽國志曰:丞相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
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閒,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
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臣松之以為「赦不妄下」,誠為可稱,至於「年名不易」,猶所未達。
案建武、建安之號,皆久而不改,未聞前史以為美談。
「經載十二」,蓋何足雲?豈別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歿後,延熙之號,數盈二十,「茲制漸虧」,事又不然也。
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
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
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一〕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
艾得書,大喜,即報書,〔二〕遣紹、良先還。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
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三〕因承制拜後主為驃騎將軍。
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
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
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
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一〕 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後主不納,遂送璽緩。
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二〕 王隱蜀記曰:艾報書雲:「王綱失道,群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
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
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也。
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
銜命來征,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啟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綵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三〕 晉諸公贊曰:劉禪乘騾車詣艾,不具亡國之禮。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
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鹹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
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
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
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
于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閒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自是以來,幹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
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
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一〕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
〔二〕 〔一〕 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
」左右皆笑。
〔二〕 蜀記雲:諡曰思公 子恂嗣。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一〕 〔一〕 華陽國志曰:丞相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
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閒,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
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臣松之以為「赦不妄下」,誠為可稱,至於「年名不易」,猶所未達。
案建武、建安之號,皆久而不改,未聞前史以為美談。
「經載十二」,蓋何足雲?豈別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歿後,延熙之號,數盈二十,「茲制漸虧」,事又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