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關燈
」徽於是辟為文學從事,引與相見,大善友之。

    徙部鉅鹿,遷治中別駕。

     初應州召,與弟季儒共載,至武城西,自卦吉兇,語儒雲:「當在故城中見三貍,爾者乃顯。

    」前到河西故城角,正見三貍共踞城側,兄弟並喜。

    正始九年舉秀才。

    〔一〕 〔一〕 輅別傳曰:輅為華清河所召,為北黌文學,一時士友無不歎慕。

    安平趙孔曜,明敏有思識,與輅有管、鮑之分,故從發幹來,就郡黌上與輅相見,言:「卿腹中汪汪,故時死人半,今生人無雙,當去俗騰飛,翺翔昊蒼,雲何在此?聞卿消息,使吾食不甘味也。

    冀州裴使君才理清明,能釋玄虛,每論易及老、莊之道,未嘗不注精於嚴、瞿之徒也。

    又眷吾意重,能相明信者。

    今當故往,為卿陳感虎開石之誠。

    」輅言:「吾非四淵之龍,安能使白日晝陰?卿若能動東風,興朝雲,吾志所不讓也。

    」於是遂至冀州見裴使君。

    使君言:「君顏色何以消減故邪?」孔曜言:「體中無藥石之疾,然見清河郡內有一騏驥,拘縶後廄歷年,去王良、伯樂百八十裡,不得騁天骨,起風塵,以此憔悴耳。

    」使君言:「騏驥今何在也?」孔曜言:「平原管輅字公明,年三十六,雅性寬大,與世無忌,可謂士雄。

    仰觀天文則能同妙甘公、石申,俯覽周易則能思齊季主,遊步道術,開神無窮,可謂士英。

    抱荊山之璞,懷夜光之寶,而為清河郡所錄北黌文學,可為痛心疾首也。

    使君方欲流精九臯,垂神幽藪,欲令明主不獨治,逸才不久滯,高風遐被,莫不草靡,宜使輅特蒙陰和之應,得及羽儀之時,必能翼宣隆化,揚聲九圍也。

    」裴使君聞言,則慷慨曰:「何乃爾邪!雖在大州,未見異才可用釋人鬱悶者,思還京師,得共論道耳,況草間自有清妙之才乎?如此便相為取之,莫使騏驥更為凡馬,荊山反成凡石。

    」即檄召輅為文學從事。

    一相見,清論終日,不覺罷倦。

    天時大熱,移床在庭前樹下,乃至雞向晨,然後出。

    再相見,便轉為鉅鹿從事。

    三見,轉治中。

    四見,轉為別駕。

    至十月,舉為秀才。

    輅辭裴使君,使君言:「(丁)〔何〕、鄧二尚書,有經國才略,於物理〔無〕不精也。

    何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當慎之!自言不解易九事,必當以相問。

    比至洛,宜善精其理也。

    」輅言:「何若巧妙,以攻難之才,遊形之表,未入於神。

    夫入神者,當步天元,推陰陽,探玄虛,極幽明,然後覽道無窮,未暇細言。

    若欲差次老、莊而參爻、象,愛微辯而興浮藻,可謂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

    若九事皆至義者,不足勞思也。

    若陰陽者,精之以久。

    輅去之後,歲朝當有時刑大風,風必摧破樹木。

    若發於乾者,必有天威,不足共清譚者。

    」
十二月二十八日,吏部尚書何晏請之,鄧颺在晏許。

    晏謂輅曰:「聞君著爻神妙,試為作一卦,知位當至三公不?」又問:「連夢見青蠅數十頭,來在鼻上,驅之不肯去,有何意故?」輅曰:「夫飛鴞,天下賤鳥,及其在林食椹,則懷我好音,況輅心非草木,敢不盡忠?昔元、凱之弼重華,宣惠慈和,周公之翼成王,坐而待旦,故能流光六合,萬國鹹寧。

    此乃履道休應。

    非蔔筮之所明也。

    今君侯位重山嶽,勢若雷電,而懷德者鮮,畏威者眾,殆非小心翼翼多福之仁。

    又鼻者艮,此天中之山,〔一〕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今青蠅臭惡,而集之焉。

    位峻者顛,輕豪者亡,不可不思害盈之數,盛衰之期。

    是故山在地中曰謙,雷在天上曰壯;謙則裒多益寡,壯則非禮不履。

    未有損己而不光大,行非而不傷敗。

    願君侯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義,然後三公可決,青蠅可驅也。

    」颺曰:「此老生之常譚。

    」輅答曰:「夫老生者見不生,常譚者見不譚。

    」晏曰:「過歲更當相見。

    」〔二〕輅還邑舍,具以此言語舅氏,舅氏責輅言太切至。

    輅曰;「與死人語,何所畏邪?」舅大怒,謂輅狂悖。

    歲朝,西北大風,塵埃蔽天,十餘日,聞晏、颺皆誅,然後舅氏乃服。

    〔三〕 〔一〕 臣松之案:相書謂鼻之所在為天中。

    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二〕 輅別傳曰:輅為何晏所請,果共論易九事,九事皆明。

    晏曰:「君論陰陽,此世無雙。

    」時鄧颺與晏共坐,颺言:「君見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辭義,何故也?」輅尋聲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論易也。

    」晏含笑而讚之「可謂要言不煩也」。

    因請輅為卦。

    輅既稱引鑒戒,晏謝之曰:「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而吐其誠,今人以為難。

    今君一面而盡二難之道,可謂明德惟馨。

    詩不雲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三〕 輅別傳曰:舅夏大夫問輅:「前見何、鄧之日,為已有兇氣未也?」輅言:「與禍人共會,然後知神明交錯;與吉人相近,又知聖賢求精之妙。

    夫鄧之行步,則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謂之鬼躁。

    何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故鬼躁者為風所收,鬼幽者為火所燒,自然之符,不可以蔽也。

    」輅後因得休,裴使君問:「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實何如?」輅曰:「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所不見者濁。

    神在廣博,志不務學,弗能成才。

    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則智由此惑。

    故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偽;華則道浮,偽則神虛;得上才則淺而流絕,得中才則遊精而獨出,輅以為少功之才也。

    」裴使君曰:「誠如來論。

    吾數與平叔共說老、莊及易,常覺其辭妙於理,不能折之。

    又時人吸習,皆歸服之焉,益令不了。

    相見得清言,然後灼灼耳。

    」
始輅過魏郡太守鍾毓,共論易義,輅因言「蔔可知君生死之日。

    」毓使筮其生日月,如言無蹉跌。

    毓大愕然,曰:「君可畏也。

    死以付天,不以付君。

    」遂不復筮。

    毓問輅:「天下當太平否?」輅曰:「方今四九天飛,利見大人,神武升建,王道文明,何憂不平?」毓未解輅言,無幾,曹爽等誅,乃覺寤雲。

    〔一〕 〔一〕 輅別傳雲:魏郡太守鍾毓,清逸有才,難輅易二十餘事,自以為難之至精也。

    輅尋聲投響,言無留滯,分張爻象,義皆殊妙。

    毓即謝輅。

    輅蔔知毓生日月,毓愕然曰:「聖人運神通化,連屬事物,何聰明乃爾!」輅言:「幽明同化,死生一道,悠悠太極,終而復始。

    文王損命,不以為憂,仲尼曳杖,不以為懼,緒煩蓍筮,宜盡其意。

    」毓曰:「生者好事,死者惡事,哀樂之分,吾所不能齊,且以付天,不以付君也。

    」石苞為鄴典農,與輅相見,問曰:「聞君鄉裡翟文耀能隱形,其事可信乎?」輅言:「此但陰陽蔽匿之數,苟得其數,則四嶽可藏,河海可逃。

    況以七尺之形,遊變化之內,散雲霧以幽身,布金水以滅跡,術足數成,不足為難。

    」苞曰:「欲聞其妙,君且善論其數也。

    」輅言:「夫物不精不為神,數不妙不為術,故精者神之所合,妙者智之所遇,合之幾微,可以性通,難以言論。

    是故魯班不能說其手,離朱不能說其目。

    非言之難,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之細也,『言不盡意』,意之微也,斯皆神妙之謂也。

    請舉其大體以驗之。

    夫白日登天,運景萬裡,無物不照,及其入地,一炭之光,不可得見。

    三五盈月,清耀燭夜,可以遠望,及其在晝,明不如鏡。

    今逃日月者必陰陽之數,陰陽之數通於萬類,鳥獸猶化,況於人乎!夫得數者妙,得神者靈,非徒生者有驗,死亦有徵。

    是以杜伯乘火氣以流精,彭生託水變以立形。

    是故生者能出亦能入,死者能顯亦能幽,此物之精氣,化之遊魂,人鬼相感,數使之然也。

    」苞曰:「目見陰陽之理,不過於君,君何以不隱?」輅曰:「夫陵虛之鳥,愛其清高,不願江、漢之魚;淵沼之魚,樂其濡溼,不易騰風之鳥:由性異而分不同也。

    僕自欲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親義,見數不以為異,知術不以為奇,夙夜研幾,孳孳溫故,而素隱行怪,未暇斯務也。

    」
平原太守劉邠取印囊及山雞毛著器中,使筮。

    輅曰:「內方外圓,五色成文,含寶守信,出則有章,此印囊也。

    高嶽巖巖,有鳥朱身,羽翼玄黃,鳴不失晨,此山雞毛也。

    」邠曰:「此郡官舍,連有變怪,使人恐怖,其理何由?」輅曰:「或因漢末之亂,兵馬擾攘,軍屍流血,汙染丘山,故因昏夕,多有怪形也。

    明府道德高妙,自天祐之,願安百祿,以光休寵。

    」〔一〕 〔一〕 輅別傳曰:故郡將劉邠字令元,清和有思理,好易而不能精。

    與輅相見,意甚喜歡,自說注易向訖也。

    輅言:「今明府欲勞不世之神,經緯大道,誠富美之秋。

    然輅以為注易之急,急於水火;水火之難,登時之驗,易之清濁,延于萬代,不可不先定其神而後垂明思也。

    自旦至今,聽采聖論,未有易之一分,易安可注也!輅不解古之聖人,何以處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

    夫乾坤者天地之象,然天地至大,為神明君父,覆載萬物,生長無首,何以安處二位與六卦同列?乾之象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夫統者,屬也,尊莫大焉,何由有別位也?」邠依易繫詞,諸為之理以為注,不得其要。

    輅尋聲下難,事皆窮析。

    曰:「夫乾坤者,易之祖宗,變化之根源,今明府論清濁者有疑,疑則無神,恐非注易之符也。

    」輅於此為論八卦之道及爻象之精,大論開廓,眾化相連。

    邠所解者,皆以為妙,所不解者,皆以為神。

    自說:「欲注易八年,用思勤苦,歷載靡寧,定相得至論,此才不及易,不愛久勞,喜承雅言,如此相為高枕偃息矣。

    」欲從輅學射覆,輅言:「今明府以虛神於注易,亦宜絕思於靈蓍。

    靈蓍者,二儀之明數,陰陽之幽契,施之於道則定天下吉兇,用之於術則收天下豪纖。

    纖微,未可以為易也。

    」邠曰:「以為術者易之近數,欲求其端耳。

    若如來論,何事於斯?」留輅五日,不遑恤官,但共清譚。

    邠自言:「數與何平叔論易及老、莊之道,至於精神遐流,與化周旋,清若金水,鬱若山林,非君侶也。

    」邠又曰:「此郡官舍,連有變怪,變怪多形,使人怖恐,君似當達此數者,其理何由也。

    」輅言:「此郡所以名平原者,本有原,山無木石,與地自然;含陰不能吐雲,含陽不能激風,陰陽雖弱,猶有微神;微神不真,多聚兇奸,以類相求,魍魎成群。

    或因漢末兵馬擾攘,軍屍流血,汙染丘嶽,彊魂相感,變化無常,故因昏夕之時,多有怪形也。

    昔夏禹文明,不怪於黃龍,周武信時,不惑於暴風,今明府道德高妙,神不懼妖,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願安百祿以光休寵也。

    」邠曰:「聽雅論為近其理,每有變怪,輒聞鼓角聲音,或見弓劍形象。

    夫以土山之精,伯有之魂,實能合會,幹犯明靈也。

    」邠問輅:「易言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斯為同不也?」輅曰:「不同之名,朝旦為輝,日中為光。

    」晉諸公贊曰:邠本名炎,犯晉太子諱,改為邠。

    位至太子僕。

    子粹,字純嘏,侍中。

    次宏,字終嘏,太常。

    次漢,字仲嘏,光祿大夫。

    漢清沖有貴識,名亞樂廣。

    宏子鹹,徐州刺吏。

    次耽,晉陵內史。

    耽子恢,字真長,尹丹楊,為中興名士也。

    
清河令徐季龍使人行獵,令輅筮其所得。

    輅曰:「當獲小獸,復非食禽,雖有爪牙,微而不彊,雖有文章,蔚而不明,非虎非雉,其名曰狸。

    」獵人暮歸,果如輅言。

    季龍取十三種物,著大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