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
今國家一舉而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
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國家前有壽春之役,後有滅蜀之勞,百姓貧而倉稟虛,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
〔二〕 魏氏春秋曰:艾仰天歎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 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
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
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
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一〕 〔一〕 漢晉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續不進,欲斬,既而捨之。
及瓘遣續,謂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杜預言於眾曰:「伯玉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望已高,既無德音,又不禦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將何以堪其責乎?」瓘聞之,不俟駕而謝。
世語曰:師纂亦與艾俱死。
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初,艾當伐蜀,夢坐山上而有流水,以問殄虜護軍爰邵。
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
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東北。
』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往必克蜀,殆不還乎!」艾憮然不樂。
〔一〕 〔一〕 荀綽冀州記曰:邵起自幹吏,位至衛尉。
長子翰,河東太守。
中子敞,大司農。
少子倩,字君幼,寬厚有器局,勤於當世,歷位冀州刺史、太子右衛率。
翰子俞,字世都,清貞貴素,辯於論議,採公孫龍之辭以談微理。
少有能名,辟太尉府,稍歷顯位,至侍中中書令,遷為監。
臣松之按:蹇彖辭雲「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雲「有功」;下雲「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泰始元年,晉室踐阼,詔曰:「昔太尉王淩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
然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為惡者,誠復不同。
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後,令祭祀不絕。
」三年,議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
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
臣敢言艾不反之狀。
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穀彊兵。
值歲兇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
上下相感,莫不盡力。
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僕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擊多,摧破彊賊。
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廟勝,授以長策。
艾受命忘身,束馬縣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士眾乘勢,使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
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
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誠恃養育之恩,心不自疑,矯命承制,權安社稷;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本在可論。
鍾會忌艾威名,搆成其事。
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并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歎息。
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
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
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
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屍喪,還其田宅。
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
赦冤魂于黃泉,收信義于後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
」九年,詔曰:「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
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 艾在西時,修治障塞,築起城塢。
泰始中,羌虜大叛,頻殺刺史,涼州道斷。
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築塢焉。
〔一〕 〔一〕 世語曰:鹹寧中,積射將軍樊震為西戎牙門,得見辭,武帝問震所由進,震自陳曾為鄧艾伐蜀時帳下將,帝遂尋問艾,震具申艾之忠,言之流涕。
先是以艾孫朗為丹水令,由此遷為定陵令。
次孫千秋有時望,光祿大夫王戎辟為掾。
永嘉中,朗為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陽失火,朗及母妻子舉室燒死,惟子韜子行得免。
千秋先卒,二子亦燒死。
艾州裡時輩南陽州泰,亦好立功業,善用兵,官至征虜將軍、假節都督江南諸軍事。
景元二年薨,追贈衛將軍,諡曰壯侯。
〔一〕 〔一〕 世語曰:初,荊州刺史裴潛以泰為從事,司馬宣王鎮宛,潛數遣詣宣王,由此為宣王所知。
及征孟達,泰又導軍,遂辟泰。
泰頻喪考、妣、祖,九年居喪,宣王留缺待之,至三十六日,擢為新城太守。
宣王為泰會,使尚書鍾繇調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泰曰:「誠有此。
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眾賓鹹悅。
後歷兗、豫州刺史,所在有籌算績效。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太傅繇小子也。
少敏惠夙成。
〔一〕中護軍蔣濟著論,謂「觀其眸子,足以知人。
」會年五歲,繇遣見濟,濟甚異之,曰:「非常人也。
」及壯,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
正始中,以為祕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
〔二〕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
〔一〕 會為其母傳曰:「夫人張氏,字昌蒲,太原茲氏人,太傅定陵成侯之命婦也。
世長吏二千石。
夫人少喪父母,充成侯家,修身正行,非禮不動,為上下所稱述。
貴妾孫氏,攝嫡專家,心害其賢,數讒毀無所不至。
孫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飾非成過,然竟不能傷也。
及妊娠,愈更嫉妒,乃置藥食中,夫人中食,覺而吐之,瞑眩者數日。
或曰:『何不向公言之?』答曰:『嫡庶相害,破家危國,古今以為鑒誡。
假如公信我,眾誰能明其事?彼以心度我,謂我必言,固將先我;事由彼發,顧不快耶!』遂稱疾不見。
孫氏果謂成侯曰:『妾欲其得男,故飲以得男之藥,反謂毒之!』成侯曰:『得男藥佳事,闇於食中與人,非人情也。
』遂訊侍者具服,孫氏由是得罪出。
成侯問夫人何能不言,夫人言其故,成侯大驚,益以此賢之。
黃初六年,生會,恩寵愈隆。
成侯既出孫氏,更納正嫡賈氏。
」臣松之按:鍾繇于時老矣,而方納正室。
蓋禮所雲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之義也。
魏氏春秋曰:會母見寵於繇,繇為之出其夫人。
卞太後以為言,文帝詔繇復之。
繇恚憤,將引鴆,弗獲,餐椒緻噤,帝乃止。
〔二〕 世語曰: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松作表,再呈輒不可意,命松更定。
以經時,松思竭不能改,心苦之,形於顏色。
會察其有憂,問松,松以實答。
會取視,為定五字。
松悅服,以呈景王,王曰:「不當爾邪,誰所定也?」松曰:「鍾會。
向亦欲啟之,會公見問,不敢饕其能。
」王曰:「如此,可大用,可令來。
」會問松王所能,松曰:「博學明識,無所不貫。
」會乃絕賓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
出後,王獨拊手歎息曰:「此真王佐材也!」松字叔茂,陳留人,九江太守邊讓外孫。
松弱冠有才,從司馬宣王征遼東,宣王命作檄,及破賊,作露布。
松從還,宣王辟為掾,時年二十四,遷中書郎,遂至太守。
松子濬,字顯弘,晉廷尉。
臣松之以為鍾會名公之子,聲譽夙著,弱冠登朝,已歷顯位,景王為相,何容不悉,而方於定虞松表然後乃蒙接引乎?設使先不相識,但見五字而便知可大用,雖聖人其猶病諸,而況景王哉? 毌丘儉作亂,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會從,典知密事,衛將軍司馬文王為大軍後繼。
景王薨於許昌,文王總統六軍,會謀謨帷幄。
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
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
於是朝廷拜文王為大將軍、輔政,會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徵諸葛誕為司空,時會喪寧在家,策誕必不從命,馳白文王。
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復追改。
〔一〕及誕反,車駕住項,文王至壽春,會復從行。
〔一〕 會時遭所生母喪。
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稚,勤見規誨。
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
謂會曰:『學猥則倦,倦則意怠;吾懼汝之意怠,故以漸訓汝,今可以獨學矣。
』雅好書籍,涉歷眾書,特好易、老子,每讀易孔子說鳴鶴在陰、勞謙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戶庭之義,每使會反覆讀之,曰:『易三百餘爻,仲尼特說此者,以謙恭慎密,樞機之發,行己至要,榮身所由故也,順斯術已往,足為君子矣。
』正始八年,會為尚書郎,夫人執會手而誨之曰:『汝弱冠見敘,人情不能不自足,則損在其中矣,勉思其戒!』是時大將軍曹爽專朝政,日縱酒沉醉,會兄侍中毓宴還,言其事。
夫人曰:『樂則樂矣,然難久也。
居上不驕,制節謹度,然後乃無危溢之患。
今奢僭若此,非長守富貴之道。
』嘉平元年,車駕朝高平陵,會為中書郎,從行。
相國宣文侯始舉兵,眾人恐懼,而夫人自若。
中書令劉放、侍郎衛瓘、夏侯和等家皆怪問:『夫人一子在危難之中,何能無憂?』答曰:『大將軍奢僭無度,吾常疑其不安。
太傅義不危國,必為大將軍舉耳。
吾兒在帝側何憂?聞且出兵無他重器,其勢必不久戰。
』果如其言,一時稱明。
會歷機密十餘年,頗豫政謀。
夫人謂曰:『昔範氏少子為趙簡子設伐邾之計,事從民悅,可謂功矣。
然其母以為乘偽作詐,末業鄙事,必不能久。
其識本深遠,非近人所言,吾常樂其為人。
汝居心正,吾知免矣。
但當脩所志以輔益時化,不忝先人耳。
常言人誰能皆體自然,但力行不倦,抑亦其次。
雖接鄙賤,必以言信。
取與之間,分畫分明。
』或問:『此無乃小乎?』答曰:『君子之行,皆積小以緻高大,若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此乃小人之事耳。
希通慕大者,吾所不好。
』會自幼少,衣不過青紺,親營家事,自知恭儉。
然見得思義,臨財必讓。
會前後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年五十有九,甘露二年二月暴疾薨。
比葬,天子有手詔,命大將軍高都侯厚加賵贈,喪事無巨細,一皆供給。
議者以為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所謂外命婦也。
依春秋成風、定姒之義,宜崇典禮,不得總稱妾名,於是稱成侯命婦。
殯葬之事,有取于古制,禮也。
」 初,吳大將全琮,孫權之婚親重臣也,琮子懌、孫靜、從子端、翩、緝等,皆將兵來救誕。
懌兄子輝、儀留建業,與其家內爭訟,攜其母,將部曲數十家渡江,自歸文王。
會建策,密為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
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皆蒙封寵,城中由是乖離。
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
軍還,遷為太僕,固辭不就。
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為腹心之任。
以討諸葛誕功,進爵陳侯,屢讓不受。
詔曰:「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後累重,志不可奪。
夫成功不處,古人所重,其聽會所執,以成其美。
」遷司隸校尉。
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
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
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
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文王敕青、徐、兗、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為將伐吳者。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
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
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
諸軍聞之,莫不震竦。
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
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
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
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
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穀。
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
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
會移檄蜀將吏士民曰: 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
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
高祖文皇帝應天順民,受命踐阼。
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
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緻貢。
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
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征西、雍州、鎮西諸軍,五道並進。
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王者之師,有征無戰;故虞舜舞幹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財、發廩、表閭之義。
今鎮西奉辭銜命,攝統戎重,庶弘文告之訓,以濟元元之命,非欲窮武極戰,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中更背違,棄同即異,諸葛孔明仍規秦川,姜伯約屢出隴右,勞動我邊境,侵擾我氐、羌,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
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畜力待時,并
今國家一舉而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
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國家前有壽春之役,後有滅蜀之勞,百姓貧而倉稟虛,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
〔二〕 魏氏春秋曰:艾仰天歎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 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
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
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
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一〕 〔一〕 漢晉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續不進,欲斬,既而捨之。
及瓘遣續,謂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杜預言於眾曰:「伯玉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望已高,既無德音,又不禦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將何以堪其責乎?」瓘聞之,不俟駕而謝。
世語曰:師纂亦與艾俱死。
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初,艾當伐蜀,夢坐山上而有流水,以問殄虜護軍爰邵。
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
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東北。
』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往必克蜀,殆不還乎!」艾憮然不樂。
〔一〕 〔一〕 荀綽冀州記曰:邵起自幹吏,位至衛尉。
長子翰,河東太守。
中子敞,大司農。
少子倩,字君幼,寬厚有器局,勤於當世,歷位冀州刺史、太子右衛率。
翰子俞,字世都,清貞貴素,辯於論議,採公孫龍之辭以談微理。
少有能名,辟太尉府,稍歷顯位,至侍中中書令,遷為監。
臣松之按:蹇彖辭雲「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雲「有功」;下雲「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泰始元年,晉室踐阼,詔曰:「昔太尉王淩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
然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為惡者,誠復不同。
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後,令祭祀不絕。
」三年,議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
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
臣敢言艾不反之狀。
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穀彊兵。
值歲兇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
上下相感,莫不盡力。
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僕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擊多,摧破彊賊。
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廟勝,授以長策。
艾受命忘身,束馬縣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士眾乘勢,使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
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
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誠恃養育之恩,心不自疑,矯命承制,權安社稷;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本在可論。
鍾會忌艾威名,搆成其事。
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并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歎息。
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
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
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
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屍喪,還其田宅。
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
赦冤魂于黃泉,收信義于後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
」九年,詔曰:「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
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 艾在西時,修治障塞,築起城塢。
泰始中,羌虜大叛,頻殺刺史,涼州道斷。
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築塢焉。
〔一〕 〔一〕 世語曰:鹹寧中,積射將軍樊震為西戎牙門,得見辭,武帝問震所由進,震自陳曾為鄧艾伐蜀時帳下將,帝遂尋問艾,震具申艾之忠,言之流涕。
先是以艾孫朗為丹水令,由此遷為定陵令。
次孫千秋有時望,光祿大夫王戎辟為掾。
永嘉中,朗為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陽失火,朗及母妻子舉室燒死,惟子韜子行得免。
千秋先卒,二子亦燒死。
艾州裡時輩南陽州泰,亦好立功業,善用兵,官至征虜將軍、假節都督江南諸軍事。
景元二年薨,追贈衛將軍,諡曰壯侯。
〔一〕 〔一〕 世語曰:初,荊州刺史裴潛以泰為從事,司馬宣王鎮宛,潛數遣詣宣王,由此為宣王所知。
及征孟達,泰又導軍,遂辟泰。
泰頻喪考、妣、祖,九年居喪,宣王留缺待之,至三十六日,擢為新城太守。
宣王為泰會,使尚書鍾繇調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泰曰:「誠有此。
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眾賓鹹悅。
後歷兗、豫州刺史,所在有籌算績效。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太傅繇小子也。
少敏惠夙成。
〔一〕中護軍蔣濟著論,謂「觀其眸子,足以知人。
」會年五歲,繇遣見濟,濟甚異之,曰:「非常人也。
」及壯,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
正始中,以為祕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
〔二〕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
〔一〕 會為其母傳曰:「夫人張氏,字昌蒲,太原茲氏人,太傅定陵成侯之命婦也。
世長吏二千石。
夫人少喪父母,充成侯家,修身正行,非禮不動,為上下所稱述。
貴妾孫氏,攝嫡專家,心害其賢,數讒毀無所不至。
孫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飾非成過,然竟不能傷也。
及妊娠,愈更嫉妒,乃置藥食中,夫人中食,覺而吐之,瞑眩者數日。
或曰:『何不向公言之?』答曰:『嫡庶相害,破家危國,古今以為鑒誡。
假如公信我,眾誰能明其事?彼以心度我,謂我必言,固將先我;事由彼發,顧不快耶!』遂稱疾不見。
孫氏果謂成侯曰:『妾欲其得男,故飲以得男之藥,反謂毒之!』成侯曰:『得男藥佳事,闇於食中與人,非人情也。
』遂訊侍者具服,孫氏由是得罪出。
成侯問夫人何能不言,夫人言其故,成侯大驚,益以此賢之。
黃初六年,生會,恩寵愈隆。
成侯既出孫氏,更納正嫡賈氏。
」臣松之按:鍾繇于時老矣,而方納正室。
蓋禮所雲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之義也。
魏氏春秋曰:會母見寵於繇,繇為之出其夫人。
卞太後以為言,文帝詔繇復之。
繇恚憤,將引鴆,弗獲,餐椒緻噤,帝乃止。
〔二〕 世語曰: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松作表,再呈輒不可意,命松更定。
以經時,松思竭不能改,心苦之,形於顏色。
會察其有憂,問松,松以實答。
會取視,為定五字。
松悅服,以呈景王,王曰:「不當爾邪,誰所定也?」松曰:「鍾會。
向亦欲啟之,會公見問,不敢饕其能。
」王曰:「如此,可大用,可令來。
」會問松王所能,松曰:「博學明識,無所不貫。
」會乃絕賓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
出後,王獨拊手歎息曰:「此真王佐材也!」松字叔茂,陳留人,九江太守邊讓外孫。
松弱冠有才,從司馬宣王征遼東,宣王命作檄,及破賊,作露布。
松從還,宣王辟為掾,時年二十四,遷中書郎,遂至太守。
松子濬,字顯弘,晉廷尉。
臣松之以為鍾會名公之子,聲譽夙著,弱冠登朝,已歷顯位,景王為相,何容不悉,而方於定虞松表然後乃蒙接引乎?設使先不相識,但見五字而便知可大用,雖聖人其猶病諸,而況景王哉? 毌丘儉作亂,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會從,典知密事,衛將軍司馬文王為大軍後繼。
景王薨於許昌,文王總統六軍,會謀謨帷幄。
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
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
於是朝廷拜文王為大將軍、輔政,會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徵諸葛誕為司空,時會喪寧在家,策誕必不從命,馳白文王。
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復追改。
〔一〕及誕反,車駕住項,文王至壽春,會復從行。
〔一〕 會時遭所生母喪。
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稚,勤見規誨。
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
謂會曰:『學猥則倦,倦則意怠;吾懼汝之意怠,故以漸訓汝,今可以獨學矣。
』雅好書籍,涉歷眾書,特好易、老子,每讀易孔子說鳴鶴在陰、勞謙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戶庭之義,每使會反覆讀之,曰:『易三百餘爻,仲尼特說此者,以謙恭慎密,樞機之發,行己至要,榮身所由故也,順斯術已往,足為君子矣。
』正始八年,會為尚書郎,夫人執會手而誨之曰:『汝弱冠見敘,人情不能不自足,則損在其中矣,勉思其戒!』是時大將軍曹爽專朝政,日縱酒沉醉,會兄侍中毓宴還,言其事。
夫人曰:『樂則樂矣,然難久也。
居上不驕,制節謹度,然後乃無危溢之患。
今奢僭若此,非長守富貴之道。
』嘉平元年,車駕朝高平陵,會為中書郎,從行。
相國宣文侯始舉兵,眾人恐懼,而夫人自若。
中書令劉放、侍郎衛瓘、夏侯和等家皆怪問:『夫人一子在危難之中,何能無憂?』答曰:『大將軍奢僭無度,吾常疑其不安。
太傅義不危國,必為大將軍舉耳。
吾兒在帝側何憂?聞且出兵無他重器,其勢必不久戰。
』果如其言,一時稱明。
會歷機密十餘年,頗豫政謀。
夫人謂曰:『昔範氏少子為趙簡子設伐邾之計,事從民悅,可謂功矣。
然其母以為乘偽作詐,末業鄙事,必不能久。
其識本深遠,非近人所言,吾常樂其為人。
汝居心正,吾知免矣。
但當脩所志以輔益時化,不忝先人耳。
常言人誰能皆體自然,但力行不倦,抑亦其次。
雖接鄙賤,必以言信。
取與之間,分畫分明。
』或問:『此無乃小乎?』答曰:『君子之行,皆積小以緻高大,若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此乃小人之事耳。
希通慕大者,吾所不好。
』會自幼少,衣不過青紺,親營家事,自知恭儉。
然見得思義,臨財必讓。
會前後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年五十有九,甘露二年二月暴疾薨。
比葬,天子有手詔,命大將軍高都侯厚加賵贈,喪事無巨細,一皆供給。
議者以為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所謂外命婦也。
依春秋成風、定姒之義,宜崇典禮,不得總稱妾名,於是稱成侯命婦。
殯葬之事,有取于古制,禮也。
」 初,吳大將全琮,孫權之婚親重臣也,琮子懌、孫靜、從子端、翩、緝等,皆將兵來救誕。
懌兄子輝、儀留建業,與其家內爭訟,攜其母,將部曲數十家渡江,自歸文王。
會建策,密為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
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皆蒙封寵,城中由是乖離。
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
軍還,遷為太僕,固辭不就。
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為腹心之任。
以討諸葛誕功,進爵陳侯,屢讓不受。
詔曰:「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後累重,志不可奪。
夫成功不處,古人所重,其聽會所執,以成其美。
」遷司隸校尉。
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
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
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
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文王敕青、徐、兗、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為將伐吳者。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
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
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
諸軍聞之,莫不震竦。
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
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
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
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
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穀。
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
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
會移檄蜀將吏士民曰: 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
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
高祖文皇帝應天順民,受命踐阼。
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
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緻貢。
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
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征西、雍州、鎮西諸軍,五道並進。
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王者之師,有征無戰;故虞舜舞幹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財、發廩、表閭之義。
今鎮西奉辭銜命,攝統戎重,庶弘文告之訓,以濟元元之命,非欲窮武極戰,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中更背違,棄同即異,諸葛孔明仍規秦川,姜伯約屢出隴右,勞動我邊境,侵擾我氐、羌,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
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畜力待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