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皇帝即受漢禪,開國承家,猶堯舜相傳也。
臣與安豐護軍鄭翼、廬江護軍呂宣、太守張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護軍王休等議,各以累世受恩,千載風塵,思盡軀命,以完全社稷安主為效。
斯義苟立,雖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按師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姦慝。
春秋之義,一世為善,一世宥之。
懿有大功,海內所書,依古典議,廢師以侯就弟。
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
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師輔導聖躬。
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親寵,授以保傅。
護軍散騎常侍望,忠公親事,當官稱能,遠迎乘輿,有宿衛之功,可為中領軍。
春秋之義,大義滅親,故周公誅弟,石碏戮子,季友鴆兄,上為國計,下全宗族。
殛鯀用禹,聖人明典,古今所稱。
乞陛下下臣等所奏,朝堂博議。
臣言當道,使師遜位避賢者,罷兵去備,如三皇舊法,則天下協同。
若師負勢恃眾不自退者,臣等率將所領,晝夜兼行,惟命是授。
臣等今日所奏,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遠絕亡之禍,百姓安全,六合一體,使忠臣義士,不愧於三皇五帝耳。
臣恐兵起,天下擾亂,臣輒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國典農,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妄動,謹具以狀聞。
惟陛下愛養精神,明慮危害,以寧海內。
師專權用勢,賞罰自由,聞臣等舉眾,必下詔禁絕關津,使驛書不通,擅復徵調,有所收捕。
此乃師詔,非陛下詔書,在所皆不得復承用。
臣等道遠,懼文書不得皆通,輒臨時賞罰,以便宜從事,須定表上也。
」 大將軍統中外軍討之,別使諸葛誕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擬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于譙、宋之間,絕其歸路。
大將軍屯汝陽,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
今諸軍皆堅壁勿與戰。
儉、欽進不得鬥,退恐壽春見襲,不得歸,計窮不知所為。
淮南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散,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民為之用。
大將軍遣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萬餘人至樂嘉,示弱以誘之,大將軍尋自洙至。
欽不知,果夜來欲襲艾等,會明,見大軍兵馬盛,乃引還。
〔一〕大將軍縱驍騎追擊,大破之,欽遁走。
是日,儉聞欽戰敗,恐懼夜走,眾潰。
比至慎縣,左右人兵稍棄儉去,儉獨與小弟秀及孫重藏水邊草中。
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就射殺儉,傳首京都。
屬封侯。
秀、重走入吳。
將士諸為儉、欽所迫脅者,悉歸降。
〔二〕 〔一〕 魏氏春秋曰:欽中子俶,小名鴦。
年尚幼,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
」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
俶率壯士先至,大呼大將軍,軍中震擾。
欽後期不應。
會明,俶退,欽亦引還。
魏末傳曰:殿中人姓尹,字大目,小為曹氏家奴,常侍在帝側,大將軍將俱行。
大目知大將軍一目已突出,啟雲:「文欽本是明公腹心,但為人所誤耳,又天子鄉裡。
大目昔為文欽所信,乞得追解語之,令還與公復好。
」大將軍聽遣大目單身往,乘大馬,被鎧甲,追文欽,遙相與語。
大目心實欲曹氏安,謬言:「君侯何苦若不可復忍數日中也!」欲使欽解其旨。
欽殊不悟,乃更厲聲罵大目:「汝先帝家人,不念報恩,而反與司馬師作逆;不顧上天,天不祐汝!」乃張弓傅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敗矣,善自努力也。
」 〔二〕 欽與郭淮書曰:「大將軍昭伯與太傅(伯)俱受顧命,登床把臂,託付天下,此遠近所知。
後以勢利,乃絕其祀,及其親黨,皆一時之俊,可為痛心,奈何奈何!公侯恃與大司馬公恩親分著,義貫金石,當此之時,想益毒痛,有不可堪也。
王太尉嫌其專朝,潛欲舉兵,事竟不捷,復受誅夷,害及楚王,想甚追恨。
太傅既亡,然其子師繼承父業,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主弒後,殘戮忠良,包藏禍心,遂至篡弒。
此可忍也,孰不可忍?欽以名義大故,事君有節,忠憤內發,忘寢與食,無所吝顧也。
會毌丘子邦自與父書,騰說公侯,盡事主之義,欲奮白髮,同符太公,惟須東問,影響相應,聞問之日,能不慷慨!是以不顧妻孥之痛,即與毌丘鎮東舉義兵三萬餘人,西趨京師,欲扶持王室,掃除姦逆,企踵西望,不得聲問,魯望高子,不足喻急。
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
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禍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侯所明也。
共事曹氏,積信魏朝,行道之人,皆所知見。
然在朝之士,冒利偷生,烈士所恥,公侯所賤,賈豎所不忍為也,況當塗之士邪?軍屯住項,小人以閏月十六日別進兵,就于樂嘉城討師,師之徒眾,尋時崩潰,其所斬截,不復訾原,但當長驅徑至京師,而流言先至,毌丘不復詳之,更謂小人為誤,諸軍便爾瓦解。
毌丘還走,追尋釋解,無所及。
小人還項,復遇王基等十二軍,追尋毌丘,進兵討之,即時克破,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孤軍梁昌,進退失所,還據壽春,壽春復走,狼狽躓閡,無復他計,惟當歸命大吳,借兵乞食,繼踵伍員耳。
不若僕隸,如何快心,復君之讎,永使曹氏少享血食,此亦大國之所祐念也。
想公侯不使程嬰、杵臼擅名於前代,而使大魏獨無鷹揚之士與?今大吳敦崇大義,深見愍悼。
然僕於國大分連接,遠同一勢,日欲俱舉,瓜分中國,不願偏取以為己有。
公侯必欲共忍帥胸懷,宜廣大勢,恐秦川之卒不可孤舉。
今者之計,宜屈己伸人,託命歸漢,東西俱舉爾,乃可克定師黨耳。
深思鄙言,若愚計可從,宜使漢軍克制期要,使六合校考,與周、召同封,以託付兒孫。
此亦非小事也,大丈夫寧處其落落,是以遠呈忠心,時望嘉應。
」時郭淮已卒,欽未知,故有此書。
世語曰:毌丘儉之誅,黨與七百餘人,傳侍禦史杜友治獄,惟舉首事十人,餘皆奏散。
友字季子,東郡人,仕晉冀州刺史、河南尹。
子默,字世玄,歷吏部郎,衛尉。
儉子甸為治書侍禦史,先時知儉謀將發,私出將家屬逃走新安靈山上。
別攻下之,夷儉三族。
〔一〕 〔一〕 世語曰:甸字子邦,有名京邑。
齊王之廢也,甸謂儉曰:「大人居方獄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
」儉然之。
大將軍惡其為人也。
及儉起兵,問屈〈冉頁〉所在,雲不來無能為也。
儉初起兵,遣子宗四人入吳。
太康中,吳平,宗兄弟皆還中國。
宗字子仁,有儉風,至零陵太守。
宗子奧,巴東監軍、益州刺史。
習鑿齒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
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
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
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
欽亡入吳,吳以欽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譙侯。
〔一〕 〔一〕 欽降吳表曰:「稟命不幸,常隸魏國,兩絕於天。
雖側伏隅都,自知無路。
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
欽累世受魏恩,烏鳥之情,竊懷憤踴,在三之義,期於弊仆。
前與毌丘儉、郭淮等俱舉義兵,當共討師,掃除兇孽,誠臣慺慺愚管所執。
智慮淺薄,微節不騁,進無所依,悲痛切心。
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冒緣古義,固有所歸,庶假天威,得展萬一,僵仆之日,亦所不恨。
輒相率將,歸命聖化,慚偷苟生,非辭所陳。
謹上還所受魏使持節、前將軍、山桑侯印綬。
臨表惶惑,伏須罪誅。
」魏書曰:欽字仲若,譙郡人。
父稷,建安中為騎將,有勇力。
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
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太和中,為五營校督,出為牙門將。
欽性剛暴無禮,所在倨傲陵上,不奉官法,輒見奏遣,明帝抑之。
後復以為淮南牙門將,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
王淩奏欽貪殘,不宜撫邊,求免官治罪,由是徵欽還。
曹爽以欽鄉裡,厚養待之,不治欽事。
復遣還廬江,加冠軍將軍,貴寵踰前。
欽以故益驕,好自矜伐,以壯勇高人,頗得虛名於三軍。
曹爽誅後,進欽為前將軍以安其心,後代諸葛誕為揚州刺史。
自曹爽之誅,欽常內懼,與諸葛誕相惡,無所與謀。
會誕去兵,毌丘儉往,乃陰共結謀。
戰敗走,晝夜間行,追者不及,遂得入吳,孫峻厚待之。
欽雖在他國,不能屈節下人,自呂據、朱異等諸大將皆憎疾之,惟峻常左右之。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
初以尚書郎為滎陽令,〔一〕入為吏部郎。
人有所屬託,輒顯其言而承用之,後有當否,則公議其得失以為褒貶,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
累遷禦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
言事者以誕、颺等脩浮華,合虛譽,漸不可長。
明帝惡之,免誕官。
〔二〕會帝崩,正始初,玄等並在職。
復以誕為禦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
〔一〕 魏氏春秋曰:誕為郎,與僕射杜畿試船陶河,遭風覆沒,誕亦俱溺。
虎賁浮河救誕,誕曰:「先救杜侯。
」誕飄于岸,絕而復蘇。
〔二〕 世語曰: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誕、備八人為八達,中書監劉放子熙、孫資子密、吏部尚書衛臻子烈三人,鹹不及比,以父居勢位,容之為三豫,凡十五人。
帝以構長浮華,皆免官廢錮。
王淩之陰謀也,太傅司馬宣王潛軍東伐,以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山陽亭侯。
諸葛恪興東關,遣誕督諸軍討之,與戰,不利。
還,徙為鎮南將軍。
後毌丘儉、文欽反,遣使詣誕,招呼豫州士民。
誕斬其使,露布天下,令知儉、欽兇逆。
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使誕督豫州諸軍,渡安風津向壽春。
儉、欽之破也,誕先至壽春。
壽春中十餘萬口,聞儉、欽敗,恐誅,悉破城門出,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
以誕久在淮南,乃復以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
吳大將孫峻、呂據、留贊等聞淮南亂,會文欽往,乃帥眾將欽徑至壽春;時誕諸軍已至,城不可攻,乃走。
誕遣將軍蔣班追擊之,斬贊,傳首,收其印節。
進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轉為征東大將軍。
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
〔一〕甘露元年冬,吳賊欲向徐堨,計誕所督兵馬足以待之,而復請十萬眾守壽春,又求臨淮築城以備寇,內欲保有淮南。
朝廷微知誕有自疑心,以誕舊臣,欲入度之。
二年五月,徵為司空。
誕被詔書,愈恐,遂反。
召會諸將,自出攻揚州刺史樂綝,殺之。
〔二〕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穀足一年食,閉城自守。
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請救。
〔三〕吳人大喜,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
以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是時鎮南將軍王基始至,督諸軍圍壽春,未合。
咨、欽等從城東北,因山乘險,得將其眾突入城。
〔一〕 魏書曰:誕賞賜過度。
有犯死者,虧制以活之。
〔二〕 世語曰:司馬文王既秉朝政,長史賈充以為宜遣參佐慰勞四征,于是遣充至壽春。
充還啟文王:「誕再在揚州,有威名,民望所歸。
今徵,必不來,禍小事淺;不徵,事遲禍大。
」乃以為司空。
書至,誕曰:「我作公當在王文舒後,今便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齎書,使以兵付樂綝,此必綝所為。
」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揚州人欲閉門,誕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徑入,綝逃上樓,就斬之。
魏末傳曰:賈充與誕相見,談說時事,因謂誕曰:「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所知也。
君以為雲何?」誕厲色曰:「卿非賈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負國,欲以魏室輸人乎?非吾所忍聞。
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
」充默然。
誕既被徵,請諸牙門置酒飲宴,呼牙門從兵,皆賜酒令醉,謂眾人曰:「前作千人鎧仗始成,欲以擊賊,今當還洛,不復得用,欲蹔出,將見人遊戲,須臾還耳;諸君且止。
」乃嚴鼓將士七百人出。
樂綝聞之,閉州門。
誕歷南門宣言曰:「當還洛邑,蹔出遊戲,揚州何為閉門見備?」前至東門,東門復閉,乃使兵緣城攻門,州人悉走,因風放火,焚其府庫,遂殺綝。
誕表曰:「臣受國重任,統兵在東。
揚州刺史樂綝專詐,說臣與吳交通,又言被詔當代臣位,無狀日久。
臣奉國命,以死自立,終無異端。
忿綝不忠,輒將步騎七百人,以今月六日討綝,即日斬首,函頭驛馬傳送。
若聖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吳臣。
不勝發憤有日,謹拜表陳愚,悲感泣血,哽咽斷絕,不知所如,乞朝廷察臣至誠。
」臣松之以為魏末傳所言,率皆鄙陋。
疑誕表言曲,不至於此也。
〔三〕 世語曰:黃初末,吳人發長沙王吳芮冢,以其塼於臨湘為孫堅立廟。
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
後豫發者見吳綱曰:「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
」綱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
」自芮之卒年至冢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六月,車駕東征,至項。
大將軍司馬文王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
大將軍屯丘頭。
使基及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表裏再重,塹壘甚峻。
又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簡銳卒為遊軍,備外寇。
欽等數出犯圍,逆擊走之。
吳將朱異再以大眾來迎誕等,渡黎漿水,泰等逆與戰,每摧其鋒。
孫綝以異戰不進,怒而殺之。
城中食轉少,外救不至,眾無所恃。
將軍蔣班、焦彜,皆誕爪牙計事者也,棄誕,踰城自歸大將軍。
〔一〕大將軍乃使反間,以奇變說全懌等,懌等率眾數千人開門來出。
城中震懼,不知所為。
〔
臣與安豐護軍鄭翼、廬江護軍呂宣、太守張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護軍王休等議,各以累世受恩,千載風塵,思盡軀命,以完全社稷安主為效。
斯義苟立,雖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按師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姦慝。
春秋之義,一世為善,一世宥之。
懿有大功,海內所書,依古典議,廢師以侯就弟。
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
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師輔導聖躬。
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親寵,授以保傅。
護軍散騎常侍望,忠公親事,當官稱能,遠迎乘輿,有宿衛之功,可為中領軍。
春秋之義,大義滅親,故周公誅弟,石碏戮子,季友鴆兄,上為國計,下全宗族。
殛鯀用禹,聖人明典,古今所稱。
乞陛下下臣等所奏,朝堂博議。
臣言當道,使師遜位避賢者,罷兵去備,如三皇舊法,則天下協同。
若師負勢恃眾不自退者,臣等率將所領,晝夜兼行,惟命是授。
臣等今日所奏,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遠絕亡之禍,百姓安全,六合一體,使忠臣義士,不愧於三皇五帝耳。
臣恐兵起,天下擾亂,臣輒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國典農,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妄動,謹具以狀聞。
惟陛下愛養精神,明慮危害,以寧海內。
師專權用勢,賞罰自由,聞臣等舉眾,必下詔禁絕關津,使驛書不通,擅復徵調,有所收捕。
此乃師詔,非陛下詔書,在所皆不得復承用。
臣等道遠,懼文書不得皆通,輒臨時賞罰,以便宜從事,須定表上也。
」 大將軍統中外軍討之,別使諸葛誕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擬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于譙、宋之間,絕其歸路。
大將軍屯汝陽,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
今諸軍皆堅壁勿與戰。
儉、欽進不得鬥,退恐壽春見襲,不得歸,計窮不知所為。
淮南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散,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民為之用。
大將軍遣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萬餘人至樂嘉,示弱以誘之,大將軍尋自洙至。
欽不知,果夜來欲襲艾等,會明,見大軍兵馬盛,乃引還。
〔一〕大將軍縱驍騎追擊,大破之,欽遁走。
是日,儉聞欽戰敗,恐懼夜走,眾潰。
比至慎縣,左右人兵稍棄儉去,儉獨與小弟秀及孫重藏水邊草中。
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就射殺儉,傳首京都。
屬封侯。
秀、重走入吳。
將士諸為儉、欽所迫脅者,悉歸降。
〔二〕 〔一〕 魏氏春秋曰:欽中子俶,小名鴦。
年尚幼,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
」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
俶率壯士先至,大呼大將軍,軍中震擾。
欽後期不應。
會明,俶退,欽亦引還。
魏末傳曰:殿中人姓尹,字大目,小為曹氏家奴,常侍在帝側,大將軍將俱行。
大目知大將軍一目已突出,啟雲:「文欽本是明公腹心,但為人所誤耳,又天子鄉裡。
大目昔為文欽所信,乞得追解語之,令還與公復好。
」大將軍聽遣大目單身往,乘大馬,被鎧甲,追文欽,遙相與語。
大目心實欲曹氏安,謬言:「君侯何苦若不可復忍數日中也!」欲使欽解其旨。
欽殊不悟,乃更厲聲罵大目:「汝先帝家人,不念報恩,而反與司馬師作逆;不顧上天,天不祐汝!」乃張弓傅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敗矣,善自努力也。
」 〔二〕 欽與郭淮書曰:「大將軍昭伯與太傅(伯)俱受顧命,登床把臂,託付天下,此遠近所知。
後以勢利,乃絕其祀,及其親黨,皆一時之俊,可為痛心,奈何奈何!公侯恃與大司馬公恩親分著,義貫金石,當此之時,想益毒痛,有不可堪也。
王太尉嫌其專朝,潛欲舉兵,事竟不捷,復受誅夷,害及楚王,想甚追恨。
太傅既亡,然其子師繼承父業,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主弒後,殘戮忠良,包藏禍心,遂至篡弒。
此可忍也,孰不可忍?欽以名義大故,事君有節,忠憤內發,忘寢與食,無所吝顧也。
會毌丘子邦自與父書,騰說公侯,盡事主之義,欲奮白髮,同符太公,惟須東問,影響相應,聞問之日,能不慷慨!是以不顧妻孥之痛,即與毌丘鎮東舉義兵三萬餘人,西趨京師,欲扶持王室,掃除姦逆,企踵西望,不得聲問,魯望高子,不足喻急。
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
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禍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侯所明也。
共事曹氏,積信魏朝,行道之人,皆所知見。
然在朝之士,冒利偷生,烈士所恥,公侯所賤,賈豎所不忍為也,況當塗之士邪?軍屯住項,小人以閏月十六日別進兵,就于樂嘉城討師,師之徒眾,尋時崩潰,其所斬截,不復訾原,但當長驅徑至京師,而流言先至,毌丘不復詳之,更謂小人為誤,諸軍便爾瓦解。
毌丘還走,追尋釋解,無所及。
小人還項,復遇王基等十二軍,追尋毌丘,進兵討之,即時克破,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孤軍梁昌,進退失所,還據壽春,壽春復走,狼狽躓閡,無復他計,惟當歸命大吳,借兵乞食,繼踵伍員耳。
不若僕隸,如何快心,復君之讎,永使曹氏少享血食,此亦大國之所祐念也。
想公侯不使程嬰、杵臼擅名於前代,而使大魏獨無鷹揚之士與?今大吳敦崇大義,深見愍悼。
然僕於國大分連接,遠同一勢,日欲俱舉,瓜分中國,不願偏取以為己有。
公侯必欲共忍帥胸懷,宜廣大勢,恐秦川之卒不可孤舉。
今者之計,宜屈己伸人,託命歸漢,東西俱舉爾,乃可克定師黨耳。
深思鄙言,若愚計可從,宜使漢軍克制期要,使六合校考,與周、召同封,以託付兒孫。
此亦非小事也,大丈夫寧處其落落,是以遠呈忠心,時望嘉應。
」時郭淮已卒,欽未知,故有此書。
世語曰:毌丘儉之誅,黨與七百餘人,傳侍禦史杜友治獄,惟舉首事十人,餘皆奏散。
友字季子,東郡人,仕晉冀州刺史、河南尹。
子默,字世玄,歷吏部郎,衛尉。
儉子甸為治書侍禦史,先時知儉謀將發,私出將家屬逃走新安靈山上。
別攻下之,夷儉三族。
〔一〕 〔一〕 世語曰:甸字子邦,有名京邑。
齊王之廢也,甸謂儉曰:「大人居方獄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
」儉然之。
大將軍惡其為人也。
及儉起兵,問屈〈冉頁〉所在,雲不來無能為也。
儉初起兵,遣子宗四人入吳。
太康中,吳平,宗兄弟皆還中國。
宗字子仁,有儉風,至零陵太守。
宗子奧,巴東監軍、益州刺史。
習鑿齒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
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
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
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
欽亡入吳,吳以欽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譙侯。
〔一〕 〔一〕 欽降吳表曰:「稟命不幸,常隸魏國,兩絕於天。
雖側伏隅都,自知無路。
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
欽累世受魏恩,烏鳥之情,竊懷憤踴,在三之義,期於弊仆。
前與毌丘儉、郭淮等俱舉義兵,當共討師,掃除兇孽,誠臣慺慺愚管所執。
智慮淺薄,微節不騁,進無所依,悲痛切心。
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冒緣古義,固有所歸,庶假天威,得展萬一,僵仆之日,亦所不恨。
輒相率將,歸命聖化,慚偷苟生,非辭所陳。
謹上還所受魏使持節、前將軍、山桑侯印綬。
臨表惶惑,伏須罪誅。
」魏書曰:欽字仲若,譙郡人。
父稷,建安中為騎將,有勇力。
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
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太和中,為五營校督,出為牙門將。
欽性剛暴無禮,所在倨傲陵上,不奉官法,輒見奏遣,明帝抑之。
後復以為淮南牙門將,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
王淩奏欽貪殘,不宜撫邊,求免官治罪,由是徵欽還。
曹爽以欽鄉裡,厚養待之,不治欽事。
復遣還廬江,加冠軍將軍,貴寵踰前。
欽以故益驕,好自矜伐,以壯勇高人,頗得虛名於三軍。
曹爽誅後,進欽為前將軍以安其心,後代諸葛誕為揚州刺史。
自曹爽之誅,欽常內懼,與諸葛誕相惡,無所與謀。
會誕去兵,毌丘儉往,乃陰共結謀。
戰敗走,晝夜間行,追者不及,遂得入吳,孫峻厚待之。
欽雖在他國,不能屈節下人,自呂據、朱異等諸大將皆憎疾之,惟峻常左右之。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
初以尚書郎為滎陽令,〔一〕入為吏部郎。
人有所屬託,輒顯其言而承用之,後有當否,則公議其得失以為褒貶,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
累遷禦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
言事者以誕、颺等脩浮華,合虛譽,漸不可長。
明帝惡之,免誕官。
〔二〕會帝崩,正始初,玄等並在職。
復以誕為禦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
〔一〕 魏氏春秋曰:誕為郎,與僕射杜畿試船陶河,遭風覆沒,誕亦俱溺。
虎賁浮河救誕,誕曰:「先救杜侯。
」誕飄于岸,絕而復蘇。
〔二〕 世語曰: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誕、備八人為八達,中書監劉放子熙、孫資子密、吏部尚書衛臻子烈三人,鹹不及比,以父居勢位,容之為三豫,凡十五人。
帝以構長浮華,皆免官廢錮。
王淩之陰謀也,太傅司馬宣王潛軍東伐,以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山陽亭侯。
諸葛恪興東關,遣誕督諸軍討之,與戰,不利。
還,徙為鎮南將軍。
後毌丘儉、文欽反,遣使詣誕,招呼豫州士民。
誕斬其使,露布天下,令知儉、欽兇逆。
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使誕督豫州諸軍,渡安風津向壽春。
儉、欽之破也,誕先至壽春。
壽春中十餘萬口,聞儉、欽敗,恐誅,悉破城門出,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
以誕久在淮南,乃復以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
吳大將孫峻、呂據、留贊等聞淮南亂,會文欽往,乃帥眾將欽徑至壽春;時誕諸軍已至,城不可攻,乃走。
誕遣將軍蔣班追擊之,斬贊,傳首,收其印節。
進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轉為征東大將軍。
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
〔一〕甘露元年冬,吳賊欲向徐堨,計誕所督兵馬足以待之,而復請十萬眾守壽春,又求臨淮築城以備寇,內欲保有淮南。
朝廷微知誕有自疑心,以誕舊臣,欲入度之。
二年五月,徵為司空。
誕被詔書,愈恐,遂反。
召會諸將,自出攻揚州刺史樂綝,殺之。
〔二〕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穀足一年食,閉城自守。
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請救。
〔三〕吳人大喜,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
以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是時鎮南將軍王基始至,督諸軍圍壽春,未合。
咨、欽等從城東北,因山乘險,得將其眾突入城。
〔一〕 魏書曰:誕賞賜過度。
有犯死者,虧制以活之。
〔二〕 世語曰:司馬文王既秉朝政,長史賈充以為宜遣參佐慰勞四征,于是遣充至壽春。
充還啟文王:「誕再在揚州,有威名,民望所歸。
今徵,必不來,禍小事淺;不徵,事遲禍大。
」乃以為司空。
書至,誕曰:「我作公當在王文舒後,今便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齎書,使以兵付樂綝,此必綝所為。
」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揚州人欲閉門,誕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徑入,綝逃上樓,就斬之。
魏末傳曰:賈充與誕相見,談說時事,因謂誕曰:「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所知也。
君以為雲何?」誕厲色曰:「卿非賈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負國,欲以魏室輸人乎?非吾所忍聞。
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
」充默然。
誕既被徵,請諸牙門置酒飲宴,呼牙門從兵,皆賜酒令醉,謂眾人曰:「前作千人鎧仗始成,欲以擊賊,今當還洛,不復得用,欲蹔出,將見人遊戲,須臾還耳;諸君且止。
」乃嚴鼓將士七百人出。
樂綝聞之,閉州門。
誕歷南門宣言曰:「當還洛邑,蹔出遊戲,揚州何為閉門見備?」前至東門,東門復閉,乃使兵緣城攻門,州人悉走,因風放火,焚其府庫,遂殺綝。
誕表曰:「臣受國重任,統兵在東。
揚州刺史樂綝專詐,說臣與吳交通,又言被詔當代臣位,無狀日久。
臣奉國命,以死自立,終無異端。
忿綝不忠,輒將步騎七百人,以今月六日討綝,即日斬首,函頭驛馬傳送。
若聖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吳臣。
不勝發憤有日,謹拜表陳愚,悲感泣血,哽咽斷絕,不知所如,乞朝廷察臣至誠。
」臣松之以為魏末傳所言,率皆鄙陋。
疑誕表言曲,不至於此也。
〔三〕 世語曰:黃初末,吳人發長沙王吳芮冢,以其塼於臨湘為孫堅立廟。
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
後豫發者見吳綱曰:「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
」綱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
」自芮之卒年至冢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六月,車駕東征,至項。
大將軍司馬文王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
大將軍屯丘頭。
使基及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表裏再重,塹壘甚峻。
又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簡銳卒為遊軍,備外寇。
欽等數出犯圍,逆擊走之。
吳將朱異再以大眾來迎誕等,渡黎漿水,泰等逆與戰,每摧其鋒。
孫綝以異戰不進,怒而殺之。
城中食轉少,外救不至,眾無所恃。
將軍蔣班、焦彜,皆誕爪牙計事者也,棄誕,踰城自歸大將軍。
〔一〕大將軍乃使反間,以奇變說全懌等,懌等率眾數千人開門來出。
城中震懼,不知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