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關燈
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

    吳大將朱然圍樊城,質輕軍赴之。

    議者皆以為賊盛不可迫,質曰:「樊城卑下,兵少,故當進軍為之外援;不然,危矣。

    」遂勒兵臨圍,城中乃安。

    遷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

    廣農積穀,有兼年之儲,置東征臺,且佃且守。

    又通渠諸郡,利舟楫,嚴設備以待敵。

    海邊無事。

     性沉實內察,不以其節檢物,所在見思。

    嘉平二年薨,家無餘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

    軍師以聞,追進封陽陵亭侯,邑百戶,諡曰貞侯。

    子威嗣。

    六年,詔書褒述質清行,賜其家錢穀。

    語在徐邈傳。

    威,鹹熙中官至徐州刺史,〔一〕有殊績,歷三郡守,所在有名。

    卒於安定。

     〔一〕 晉陽秋曰:威字伯虎。

    少有志尚,厲操清白。

    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

    停廄中十餘日,告歸。

    臨辭,質賜絹一疋,為道路糧。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

    」威受之,辭歸。

    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

    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裡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裡。

    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帝歎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

    」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

    」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威弟羆,字季象,征南將軍;威子奕,字次孫,平東將軍;並以潔行垂名。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也。

    〔一〕少與同郡王淩俱知名。

    淩年長,昶兄事之。

    文帝在東宮,昶為太子文學,遷中庶子。

    文帝踐阼,徙散騎侍郎,為洛陽典農。

    時都畿樹木成林,昶斫開荒萊,勤勸百姓,墾田特多。

    遷兗州刺史。

    明帝即位,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

    昶雖在外任,心存朝廷,以為魏承秦、漢之弊,法制苛碎,不大釐改國典以準先王之風,而望治化復興,不可得也。

    乃著治論,略依古制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又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二〕青龍中奏之。

     〔一〕 案王氏譜:昶伯父柔,字叔優;父澤,字季道。

    郭林宗傳曰:叔優、季道幼少之時,聞林宗有知人之鑒,共往候之,請問才行所宜,以自處業。

    林宗笑曰:「卿二人皆二千石才也,雖然,叔優當以仕宦顯,季道宜以經術進,若違才易務,亦不至也。

    」叔優等從其言。

    叔優至北中郎將,季道代郡太守。

     〔二〕 孫子兵法曰:兵以正合,以奇勝;奇正還相生,若循環之無端。

    
其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謙實,以見其意,故兄子默字處靜,沈字處道,其子渾字玄沖,深字道沖。

    遂書戒之曰: 夫人為子之道,莫大於寶身全行,以顯父母。

    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滅亡之禍者,何也?由所祖習非其道也。

    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

    孝敬則宗族安之,仁義則鄉黨重之,此行成於內,名著于外者矣。

    人若不篤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華焉,以成朋黨焉;浮華則有虛偽之累,朋黨則有彼此之患。

    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車滋眾,逐末彌甚,皆由惑當時之譽,昧目前之利故也。

    夫富貴聲名,人情所樂,而君子或得而不處,何也?惡不由其道耳。

    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咨。

    語曰:「如不知足,則失所欲。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兇,未有幹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

    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古者盤杅有銘,幾杖有誡,俯仰察焉,用無過行;況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

    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戒闕黨也。

    若範匄對秦客而武子擊之折其委笄,惡其掩人也。

    〔一〕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

    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故三郤為戮于晉,王叔負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稱,非以讓人,惡其蓋人也。

    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彊,鮮不遂矣。

    夫毀譽,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是以聖人慎之。

    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

    」又曰:「子貢方人。

    賜也賢乎哉,我則不暇。

    」以聖人之德,猶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 昔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言:「聞人之惡,當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也。

    」斯戒至矣。

    〔二〕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

    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

    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醜聲之加人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

    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斯言信矣。

    若與是非之士,兇險之人,近猶不可,況與對校乎?其害深矣。

    夫虛偽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顧言,其為浮淺較可識別;而世人惑焉,猶不檢之以言行也。

    近濟陰魏諷、山陽曹偉皆以傾邪敗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