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關燈
,奏正分職,料簡名實,出事使斷官府者百五十餘條。

    喪父去官,拜光祿大夫。

    正始五年薨,追贈太常,諡曰貞侯。

    〔一〕子秀嗣。

    遺令儉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數枚,其餘一無所設。

    秀,鹹熙中為尚書僕射。

    〔二〕 〔一〕 魏略曰:時遠近皆雲當為公,會病亡。

    始潛自感所生微賤,無舅氏,又為父所不禮,即折節仕進,雖多所更歷,清省恪然。

    每之官,不將妻子。

    妻子貧乏,織藜芘以自供。

    又潛為兗州時,嘗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掛柱。

    又以父在京師,出入薄軬車;群弟之田廬,常步行;家人小大或并日而食;其家教上下相奉,事有似於石奮。

    其履檢校度,自魏興少能及者。

    潛為人材博,有雅(要)容,然但如此而已,終無所推進,故世歸其絜而不宗其餘。

     〔二〕 文章敘錄曰:秀字季彥。

    弘通博濟,八歲能屬文,遂知名。

    大將軍曹爽辟。

    喪父服終,推財與兄弟。

    年二十五,遷黃門侍郎。

    爽誅,以故吏免。

    遷衛國相,累遷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令、光祿大夫。

    鹹熙中,晉文王始建五等,命秀典為制度,封廣川侯。

    晉室受禪,進左光祿大夫,改封鉅鹿公,遷司空。

    著易及樂論,又畫地域圖十八篇,傳行於世。

    盟會圖及典治官制皆未成。

    年四十八,泰始七年薨,諡元公,配食宗廟。

    少子頠,字逸民,襲封。

    荀綽冀州記曰:頠為人弘雅有遠識,博學稽古,履行高整,自少知名。

    歷位太子中庶子、侍中尚書。

    元康末,為尚書左僕射。

    趙王倫以其望重,畏而惡之,知其不與賈氏同心,猶被枉害。

    臣松之案陸機惠帝起居注稱「頠雅有遠量,當朝名士也」,又曰「民之望也」。

    頠理具淵博,贍於論難,著崇有、貴無二論,以矯虛誕之弊,文辭精富,為世名論。

    子嵩,字道文。

    荀綽稱嵩有父祖風。

    為中書郎,早卒。

    頠從父弟邈,字景聲,有雋才,為太傅司馬越從事中郎,假節監中外營諸軍事。

    潛少弟徽,字文季,冀州刺史。

    有高才遠度,善言玄妙。

    事見荀粲、傅嘏、王弼、管輅諸傳。

    徽長子黎,字伯宗,一名演,遊擊將軍。

    次康,字仲豫,太子左衛率。

    次楷,字叔則,侍中中書令、光祿大夫、開府。

    次綽,字季舒,黃門侍郎,早卒,追贈長水校尉。

    康、楷、綽皆為名士,而楷才望最重。

    晉諸公贊曰:康有弘量,綽以明達為稱,楷少與琅邪王戎俱為掾發名,鍾會緻之大將軍司馬文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文王即辟為掾,進歷顯位。

    謝鯤為樂廣傳,稱楷雋朗有識具,當時獨步。

    黎子苞,秦州刺史。

    康子純,黃門侍郎。

    次盾,徐州刺史。

    次郃,有器望。

    晉元帝為安東將軍,郃為長史,侍中王曠與司馬越書曰:「裴郃在此,雖不治事,然識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

    」次廓,中壘將軍。

    楷子瓚,中書郎。

    次憲,豫州刺史。

    綽子遐,太傅主簿。

    瓚、遐並有盛名,早卒。

    晉諸公贊稱憲有清識。

    魏略列傳以徐福、嚴幹、李義、張既、遊楚、梁習、趙儼、裴潛、韓宣、黃朗十人共卷,其既、習、儼、潛四人自有傳,徐福事在諸葛亮傳,遊楚事在張既傳。

    餘韓等四人載之於後。

    嚴幹字公仲,李義字孝懿,皆馮翊東縣人也。

    馮翊東縣舊無冠族,故二人並單家,其器性皆重厚。

    當中平末,同年二十餘,幹好擊劍,義好辦護喪事。

    馮翊甲族桓、田、吉、郭及故侍中鄭文信等,頗以其各有器實,共紀識之。

    會三輔亂,人多流宕,而幹、義不去,與諸知故相浮沈,採樵自活。

    逮建安初,關中始開。

    詔分馮翊西數縣為左內史郡,治高陵;以東數縣為本郡,治臨晉。

    義於縣分當西屬,義謂幹曰:「西縣兒曹,不可與爭坐席,今當共作方床耳。

    」遂相附結,皆仕東郡為右職。

    司隸辟幹,不至。

    歲終,郡舉幹孝廉,義上計掾。

    義留京師,為平陵令,遷宂從僕射,遂歷顯職。

    逮魏封十郡,請義以為軍祭酒,又為魏尚書左僕射。

    及文帝即位,拜諫議大夫、執金吾衛尉,卒官。

    義子豐,字宣國,見夏侯玄傳。

    幹以孝廉拜蒲阪令,病,去官。

    復舉至孝,為公車司馬令。

    為州所請,詔拜議郎,還參州事。

    會以建策捕高幹,又追錄前討郭援功,封武鄉侯,遷弘農太守。

    及馬超反,幹郡近超,民人分散。

    超破,為漢陽太守。

    遷益州刺史,以道不通,黃初中,轉為五官中郎將。

    明帝時,遷永安太僕,數歲卒。

    始李義以直道推誠於人,故于時陳群等與之齊好。

    雖無他材力,而終仕進不頓躓。

    幹從破亂之後,更折節學問,特善春秋公羊。

    司隸鍾繇不好公羊而好左氏,謂左氏為太官,而謂公羊為賣餅家,故數與幹共辯析長短。

    繇為人機捷,善持論,而幹訥口,臨時屈無以應。

    繇謂幹曰:「公羊高竟為左丘明服矣。

    」幹曰:「直故吏為明使君服耳,公羊未肯也。

    」韓宣字景然,勃海人也。

    為人短小。

    建安中,丞相召署軍謀掾,宂散在鄴。

    嘗於鄴出入宮,於東掖門內與臨菑侯植相遇。

    時天新雨,地有泥潦。

    宣欲避之,閡潦不得去。

    乃以扇自障,住於道邊。

    植嫌宣既不去,又不為禮,乃駐車,使其常從問宣何官?宣雲:「丞相軍謀掾也。

    」植又問曰:「應得唐突列侯否?」宣曰:「春秋之義,王人雖微,列于諸侯之上,未聞宰士而為下士諸侯禮也。

    」植又曰:「即如所言,為人父吏,見其子應有禮否?」宣又曰:「於禮,臣、子一例也,而宣年又長。

    」植知其枝柱難窮,乃釋去,具為太子言,以為辯。

    黃初中,為尚書郎,嘗以職事當受罰於殿前,已縛,束杖未行。

    文帝輦過,問:「此為誰?」左右對曰:「尚書郎勃海韓宣也。

    」帝追念前臨菑侯所說,乃寤曰:「是子建所道韓宣邪!」特原之,遂解其縛。

    時天大寒,宣前以當受杖,豫脫蔥,纏褌面縛;及其原,褌腰不下,乃趨而去。

    帝目而送之,笑曰:「此家有瞻諦之士也。

    」後出為清河、東郡太守。

    明帝時,為尚書大鴻臚,數歲卒。

    宣前後當官,在能否之間,然善以己恕人。

    始南陽韓暨以宿德在宣前為大鴻臚,暨為人賢,及宣在後亦稱職,故鴻臚中為之語曰:「大鴻臚,小鴻臚,前後治行曷相如。

    」案本志,宣名都不見,惟魏略有此傳,而世語列於名臣之流。

    黃朗字文達,沛郡人也。

    為人弘通有性實。

    父為本縣卒,朗感其如此,抗志遊學,由是為方國及其郡士大夫所禮異。

    特與東平右姓王惠陽為碩交,惠陽親拜朗母於床下。

    朗始仕黃初中,為長吏,遷長安令,會喪母不赴,復為魏令,遷襄城典農中郎將、涿郡太守。

    以明帝時疾病卒。

    始朗為君長,自以父故,常忌不呼鈴下伍伯,而呼其姓字,至於忿怒,亦終不言。

    朗既仕至二千石,而惠陽亦歷長安令、酒泉太守。

    故時人謂惠陽外似麤疏而內堅密,能不顧朗之本末,事朗母如己母,為通度也。

    魚豢曰:世稱君子之德其猶龍乎,蓋以其善變也。

    昔長安巿儈有劉仲始者,一為巿吏所辱,乃感激,蹋其尺折之,遂行學問,經門行脩,流名海內。

    後以有道徵,不肯就,眾人歸其高。

    餘以為前世偶有此耳,而今徐、嚴復參之,若皆非似龍之志也,其何能至於此哉?李推至道,張工度主,韓見識異,黃能拔萃,各著根於石上,而垂陰乎千裡,亦未為易也。

    遊翁慷慨,展布腹心,全軀保郡,見延帝王,又放陸生,優遊宴戲,亦一實也。

    梁、趙及裴,雖張、楊不足,至於檢己,老而益明,亦難能也。

    
評曰:和洽清和幹理,常林素業純固,楊俊人倫行義,杜襲溫粹識統,趙儼剛毅有度,裴潛平恆貞幹,皆一世之美士也。

    至林能不繫心於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