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秉純粹之茂質,履忠肅之弘量,體仁足以育物,篤實足以動眾,克長後進,惠訓不倦,外寬內直,仁而有斷。
自初彈冠,所歷垂化,再守南陽,恩德流著,殊鄰異黨,襁負而至。
今境守清靜,無所展其智能,宜還本朝,宣力輦轂,熙帝之載。
」 俊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
同郡審固、陳留衛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資拔獎緻,鹹作佳士;後固歷位郡守,恂禦史、縣令,其明鑒行義多此類也。
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
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
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
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殺。
眾冤痛之。
〔一〕 〔一〕 世語曰:俊二孫:覽字公質,汝陰太守;猗字公彥,尚書:晉東海王越舅也。
覽子沈,字宣弘,散騎常侍。
魏略曰:王象字羲伯。
既為俊所知拔,果有才志。
建安中,與同郡荀緯等俱為魏太子所禮待。
及王粲、陳琳、阮瑀、路粹等亡後,新出之中,惟象才最高。
魏有天下,拜象散騎侍郎,遷為常侍,封列侯。
受詔撰皇覽,使象領祕書監。
象從延康元年始撰集,數歲成,藏於祕府,合四十餘部,部有數十篇,通合八百餘萬字。
象既性器和厚,又文采溫雅,用是京師歸美,稱為儒宗。
車駕南巡,未到宛,有詔百官不得幹豫郡縣。
及車駕到,而宛令不解詔旨,閉巿門。
帝聞之,忿然曰:「吾是寇邪?」乃收宛令及太守楊俊。
詔問尚書:「漢明帝殺幾二千石?」時象見詔文,知俊必不免。
乃當帝前叩頭,流血竟面,請俊減死一等。
帝不答,欲釋入禁中。
象引帝衣,帝顧謂象曰:「我知楊俊與卿本末耳。
今聽卿,是無我也。
卿寧無俊邪?無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縮手。
帝遂入,決俊法,然後乃出。
象自恨不能濟俊,遂發病死。
杜襲字子緒,潁川定陵人也。
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一〕。
襲避亂荊州,劉表待以賓禮。
同郡繁欽數見奇於表,襲喻之曰:「吾所以與子俱來者,徒欲龍蟠幽藪,待時鳳翔。
豈謂劉牧當為撥亂之主,而規長者委身哉?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也。
吾其與子絕矣!」欽慨然曰:「請敬受命。
」襲遂南適長沙。
〔一〕 先賢行狀曰:安年十歲,名稱鄉黨。
至十三,入太學,號曰神童。
既名知人,清高絕俗。
洛陽令周紆數候安,安常逃避不見。
時貴戚慕安高行,多有與書者,輒不發,以慮後患,常鑿壁藏書。
後諸與書者果有大罪,推捕所與交通者,吏至門,安乃發壁出書,印封如故,當時皆嘉其慮遠。
三府並辟,公車特徵,拜宛令。
先是宛有報讎者,其令不忍緻理,將與俱亡。
縣中豪彊有告其處者,緻捕得。
安深疾惡之,到官治戮,肆之於巿。
懼有司繩彈,遂自免。
後徵拜巴郡太守,率身正下,以禮化俗。
以病卒官,時服薄斂,素器不漆,子自將車。
州郡賢之,表章墳墓。
根舉孝廉,除郎中。
時和熹鄧後臨朝,外戚橫恣,安帝長大,猶未歸政。
根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鄧後怒,收根等伏誅。
誅者皆絹囊盛,於殿上撲地。
執法者以根德重事公,默語行事人,使不加力。
誅訖,車載城外,根以撲輕得蘇息,遂閉目不動搖。
經三日,乃密起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客,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常厚敬待。
鄧後崩,安帝謂根久死。
以根等忠直,普下天下,錄見誅者子孫。
根乃自出,徵詣公車,拜符節令。
或問根:「往日遭難,天下同類知故不少,何至自苦歷年如此?」根答曰:「周旋人間,非絕跡之處。
邂逅發露,禍及親知,故不為也。
」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年七十八以壽終,棺不加漆,斂以時服。
長吏下車,常先詣安、根墓緻祠。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許。
襲逃還鄉裡,太祖以為西鄂長。
縣濱南境,寇賊縱橫。
時長吏皆斂民保城郭,不得農業。
野荒民困,倉庾空虛。
襲自知恩結於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業,留丁彊備守,吏民歡悅。
會荊州出步騎萬人來攻城,襲乃悉召縣吏民任拒守者五十餘人,與之要誓。
其親戚在外欲自營護者,恣聽遣出;皆叩頭願緻死。
於是身執矢石,率與戮力。
吏民感恩,鹹為用命。
臨陳斬數百級,而襲眾死者三十餘人,其餘十八人盡被創,賊得入城。
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
遂收散民,徙至摩陂營,吏民慕而從之如歸。
〔一〕 〔一〕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劉表攻西鄂,西鄂長杜子緒帥縣男女嬰城而守。
時南陽功曹柏孝長亦在城中,聞兵攻聲,恐懼,入室閉戶,牽被覆頭。
相攻半日,稍敢出面。
其明,側立而聽。
二日,往出戶問消息。
至四五日,乃更負楯親鬥,語子緒曰:「勇可習也。
」 司隸鍾繇表拜議郎參軍事。
荀彧又薦襲,太祖以為丞相軍祭酒。
魏國既建,為侍中,與王粲、和洽並用。
粲彊識博聞,故太祖遊觀出入,多得驂乘,至其見敬不及洽、襲。
襲嘗獨見,至于夜半。
粲性躁競,起坐曰:「不知公對杜襲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豈有盡邪?卿晝侍可矣,悒悒於此,欲兼之乎!」後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
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夏侯淵為劉備所沒,軍喪元帥,將士失色。
襲與張郃、郭淮糾攝諸軍事,權宜以郃為督,以一眾心,三軍遂定。
太祖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長安,主者所選多不當,太祖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襲為留府長史,駐關中。
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
太祖大怒,先欲伐之。
群臣多諫:「可招懷攸,共討彊敵。
」太祖橫刀於膝,作色不聽。
襲入欲諫,太祖逆謂之曰:「吾計以定,卿勿復言。
」襲曰:「若殿下計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計非邪,雖成宜改之。
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闡乎?」太祖曰:「許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襲曰:「殿下謂許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
」襲曰:「夫惟賢知賢,惟聖知聖,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當路而狐狸是先,人將謂殿下避彊攻弱,進不為勇,退不為仁。
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鍾不以莛撞起音,今區區之許攸,何足以勞神武哉?」太祖曰:「善。
」遂厚撫攸,攸即歸服。
時夏侯尚暱於太子,情好至密。
襲謂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聞太祖。
文帝初甚不悅,後乃追思。
語在尚傳。
其柔而不犯,皆此類也。
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
及踐阼,為督軍糧禦史,封武平亭侯,更為督軍糧執法,入為尚書。
明帝即位,進封平陽鄉侯。
諸葛亮出秦川,大將軍曹真督諸軍拒亮,徙襲為大將軍軍師,分邑百戶賜兄基爵關內侯。
真薨,司馬宣王代之,襲復為軍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五十戶。
以疾徵還,拜太中大夫。
薨,追贈少府,諡曰定侯。
子會嗣。
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也。
避亂荊州,與杜襲、繁欽通財同計,合為一家。
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
」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
縣多豪猾,無所畏忌。
儼取其尤甚者,收縛案驗,皆得死罪。
儼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並著。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自初彈冠,所歷垂化,再守南陽,恩德流著,殊鄰異黨,襁負而至。
今境守清靜,無所展其智能,宜還本朝,宣力輦轂,熙帝之載。
」 俊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
同郡審固、陳留衛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資拔獎緻,鹹作佳士;後固歷位郡守,恂禦史、縣令,其明鑒行義多此類也。
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
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
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
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殺。
眾冤痛之。
〔一〕 〔一〕 世語曰:俊二孫:覽字公質,汝陰太守;猗字公彥,尚書:晉東海王越舅也。
覽子沈,字宣弘,散騎常侍。
魏略曰:王象字羲伯。
既為俊所知拔,果有才志。
建安中,與同郡荀緯等俱為魏太子所禮待。
及王粲、陳琳、阮瑀、路粹等亡後,新出之中,惟象才最高。
魏有天下,拜象散騎侍郎,遷為常侍,封列侯。
受詔撰皇覽,使象領祕書監。
象從延康元年始撰集,數歲成,藏於祕府,合四十餘部,部有數十篇,通合八百餘萬字。
象既性器和厚,又文采溫雅,用是京師歸美,稱為儒宗。
車駕南巡,未到宛,有詔百官不得幹豫郡縣。
及車駕到,而宛令不解詔旨,閉巿門。
帝聞之,忿然曰:「吾是寇邪?」乃收宛令及太守楊俊。
詔問尚書:「漢明帝殺幾二千石?」時象見詔文,知俊必不免。
乃當帝前叩頭,流血竟面,請俊減死一等。
帝不答,欲釋入禁中。
象引帝衣,帝顧謂象曰:「我知楊俊與卿本末耳。
今聽卿,是無我也。
卿寧無俊邪?無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縮手。
帝遂入,決俊法,然後乃出。
象自恨不能濟俊,遂發病死。
杜襲字子緒,潁川定陵人也。
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一〕。
襲避亂荊州,劉表待以賓禮。
同郡繁欽數見奇於表,襲喻之曰:「吾所以與子俱來者,徒欲龍蟠幽藪,待時鳳翔。
豈謂劉牧當為撥亂之主,而規長者委身哉?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也。
吾其與子絕矣!」欽慨然曰:「請敬受命。
」襲遂南適長沙。
〔一〕 先賢行狀曰:安年十歲,名稱鄉黨。
至十三,入太學,號曰神童。
既名知人,清高絕俗。
洛陽令周紆數候安,安常逃避不見。
時貴戚慕安高行,多有與書者,輒不發,以慮後患,常鑿壁藏書。
後諸與書者果有大罪,推捕所與交通者,吏至門,安乃發壁出書,印封如故,當時皆嘉其慮遠。
三府並辟,公車特徵,拜宛令。
先是宛有報讎者,其令不忍緻理,將與俱亡。
縣中豪彊有告其處者,緻捕得。
安深疾惡之,到官治戮,肆之於巿。
懼有司繩彈,遂自免。
後徵拜巴郡太守,率身正下,以禮化俗。
以病卒官,時服薄斂,素器不漆,子自將車。
州郡賢之,表章墳墓。
根舉孝廉,除郎中。
時和熹鄧後臨朝,外戚橫恣,安帝長大,猶未歸政。
根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鄧後怒,收根等伏誅。
誅者皆絹囊盛,於殿上撲地。
執法者以根德重事公,默語行事人,使不加力。
誅訖,車載城外,根以撲輕得蘇息,遂閉目不動搖。
經三日,乃密起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客,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常厚敬待。
鄧後崩,安帝謂根久死。
以根等忠直,普下天下,錄見誅者子孫。
根乃自出,徵詣公車,拜符節令。
或問根:「往日遭難,天下同類知故不少,何至自苦歷年如此?」根答曰:「周旋人間,非絕跡之處。
邂逅發露,禍及親知,故不為也。
」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年七十八以壽終,棺不加漆,斂以時服。
長吏下車,常先詣安、根墓緻祠。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許。
襲逃還鄉裡,太祖以為西鄂長。
縣濱南境,寇賊縱橫。
時長吏皆斂民保城郭,不得農業。
野荒民困,倉庾空虛。
襲自知恩結於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業,留丁彊備守,吏民歡悅。
會荊州出步騎萬人來攻城,襲乃悉召縣吏民任拒守者五十餘人,與之要誓。
其親戚在外欲自營護者,恣聽遣出;皆叩頭願緻死。
於是身執矢石,率與戮力。
吏民感恩,鹹為用命。
臨陳斬數百級,而襲眾死者三十餘人,其餘十八人盡被創,賊得入城。
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
遂收散民,徙至摩陂營,吏民慕而從之如歸。
〔一〕 〔一〕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劉表攻西鄂,西鄂長杜子緒帥縣男女嬰城而守。
時南陽功曹柏孝長亦在城中,聞兵攻聲,恐懼,入室閉戶,牽被覆頭。
相攻半日,稍敢出面。
其明,側立而聽。
二日,往出戶問消息。
至四五日,乃更負楯親鬥,語子緒曰:「勇可習也。
」 司隸鍾繇表拜議郎參軍事。
荀彧又薦襲,太祖以為丞相軍祭酒。
魏國既建,為侍中,與王粲、和洽並用。
粲彊識博聞,故太祖遊觀出入,多得驂乘,至其見敬不及洽、襲。
襲嘗獨見,至于夜半。
粲性躁競,起坐曰:「不知公對杜襲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豈有盡邪?卿晝侍可矣,悒悒於此,欲兼之乎!」後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
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夏侯淵為劉備所沒,軍喪元帥,將士失色。
襲與張郃、郭淮糾攝諸軍事,權宜以郃為督,以一眾心,三軍遂定。
太祖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長安,主者所選多不當,太祖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襲為留府長史,駐關中。
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
太祖大怒,先欲伐之。
群臣多諫:「可招懷攸,共討彊敵。
」太祖橫刀於膝,作色不聽。
襲入欲諫,太祖逆謂之曰:「吾計以定,卿勿復言。
」襲曰:「若殿下計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計非邪,雖成宜改之。
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闡乎?」太祖曰:「許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襲曰:「殿下謂許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
」襲曰:「夫惟賢知賢,惟聖知聖,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當路而狐狸是先,人將謂殿下避彊攻弱,進不為勇,退不為仁。
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鍾不以莛撞起音,今區區之許攸,何足以勞神武哉?」太祖曰:「善。
」遂厚撫攸,攸即歸服。
時夏侯尚暱於太子,情好至密。
襲謂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聞太祖。
文帝初甚不悅,後乃追思。
語在尚傳。
其柔而不犯,皆此類也。
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
及踐阼,為督軍糧禦史,封武平亭侯,更為督軍糧執法,入為尚書。
明帝即位,進封平陽鄉侯。
諸葛亮出秦川,大將軍曹真督諸軍拒亮,徙襲為大將軍軍師,分邑百戶賜兄基爵關內侯。
真薨,司馬宣王代之,襲復為軍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五十戶。
以疾徵還,拜太中大夫。
薨,追贈少府,諡曰定侯。
子會嗣。
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也。
避亂荊州,與杜襲、繁欽通財同計,合為一家。
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
」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
縣多豪猾,無所畏忌。
儼取其尤甚者,收縛案驗,皆得死罪。
儼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並著。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