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問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 〔二〕 魏氏春秋曰:矯本劉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
徐宣每非之,庭議其闕。
太祖惜矯才量,欲擁全之,乃下令曰:「喪亂已來,風教彫薄,謗議之言,難用褒貶。
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論。
其以斷前誹議者,以其罪罪之。
」 子本嗣,歷位郡守、九卿。
所在操綱領,舉大體,能使群下自盡。
有統禦之才,不親小事,不讀法律而得廷尉之稱,優於司馬岐等,精練文理。
遷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
薨,子粲嗣。
本弟騫,鹹熙中為車騎將軍。
〔一〕 〔一〕 案晉書曰:騫字休淵,為晉佐命功臣,至太傅,封高平郡公。
初,矯為郡功曹,使過泰山。
泰山太守東郡薛悌異之,結為親友。
戲謂矯曰:「以郡吏而交二千石,鄰國君屈從陪臣遊,不亦可乎!」悌後為魏郡及尚書令,皆承代矯雲。
〔一〕 〔一〕 世語曰:悌字孝威。
年二十二,以兗州從事為泰山太守。
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東平王國為左右長史,後至中領軍,並悉忠貞練事,為世吏表。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也。
避亂江東,又辭孫策之命,還本郡。
與陳矯並為綱紀,二人齊名而私好不協,然俱見器於太守陳登,與登並心於太祖。
海西、淮浦二縣民作亂,都尉衛彌、令梁習夜奔宣家,密送免之。
太祖遣督軍扈質來討賊,以兵少不進。
宣潛見責之,示以形勢,質乃進破賊。
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東緡、發幹令,遷齊郡太守,入為門下督,從到壽春。
會馬超作亂,大軍西征,太祖見官屬曰:「今當遠征,而此方未定,以為後憂,宜得清公大德以鎮統之。
」乃以宣為左護軍,留統諸軍。
還,為丞相東曹掾,出為魏郡太守。
太祖崩洛陽,群臣入殿中發哀。
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譙、沛人。
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
」文帝聞曰:「所謂社稷之臣也。
」帝既踐阼,為禦史中丞,賜爵關內侯,徙城門校尉,旬月遷司隸校尉,轉散騎常侍。
從至廣陵,六軍乘舟,風浪暴起,帝船回倒,宣病在後,陵波而前,群寮莫先至者。
帝壯之,遷尚書。
明帝即位,封津陽亭侯,邑二百戶。
中領軍桓範薦宣曰:「臣聞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後,以忠義為首。
故晉文行舅犯之計而賞雍季之言,〔一〕高祖用陳平之智而託後於周勃也。
竊見尚書徐宣,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確然難動,有社稷之節;歷位州郡,所在稱職。
今僕射缺,宣行掌後事;腹心任重,莫宜宣者。
」帝遂以宣為左僕射,後加侍中光祿大夫。
車駕幸許昌,總統留事。
帝還,主者奏呈文書。
詔曰:「吾省與僕射何異?」竟不視。
尚方令坐猥見考竟,宣上疏陳威刑大過,又諫作宮殿窮盡民力,帝皆手詔嘉納。
宣曰:「七十有縣車之禮,今已六十八,可以去矣。
」乃固辭疾遜位,帝終不許。
青龍四年薨,遺令布衣疏巾,斂以時服。
詔曰:「宣體履至實,直內方外,歷在三朝,公亮正色,有託孤寄命之節,可謂柱石臣也。
常欲倚以台輔,未及登之,惜乎大命不永!其追贈車騎將軍,葬如公禮。
」諡曰貞侯。
子欽嗣。
〔一〕 呂氏春秋曰: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
焚藪而田,豈不得獸,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
反而為賞,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
君用其言而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代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
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代之利乎?」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
父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
從討董卓,戰于滎陽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一〕夏侯惇為陳留太守,舉臻計吏,命婦出宴,臻以為「末世之俗,非禮之正」。
惇怒,執臻,既而赦之。
後為漢黃門侍郎。
東郡朱越謀反,引臻。
太祖令曰:「孤與卿君同共舉事,加欽令問。
始聞越言,固自不信。
及得荀令君書,具亮忠誠。
」會奉詔命,聘貴人于魏,因表留臻參丞相軍事。
追錄臻父舊勳,賜爵關內侯,轉為戶曹掾。
文帝即王位,為散騎常侍。
及踐阼,封安國亭侯。
時群臣並頌魏德,多抑損前朝。
臻獨明禪授之義,稱揚漢美。
帝數目臻曰:「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
」遷尚書,轉侍中吏部尚書。
帝幸廣陵,行中領軍,從。
征軍大將軍曹休表得降賊辭,「孫權已在濡須口」。
臻曰:「權恃長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偽辭耳。
」考核降者,果守將詐所作也。
〔一〕 先賢行狀曰:茲字子許。
不為激詭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慮淵深,規略宏遠。
為車騎將軍何苗所辟,司徒楊彪再加旌命。
董卓作亂,漢室傾蕩,太祖到陳留,始與茲相見,遂同盟,計興武事。
茲答曰:「亂生久矣,非兵無以整之。
」且言「兵之興者,自今始矣」。
深見廢興,首讚弘謀。
合兵三千人,從太祖入滎陽,力戰終日,失利,身歿。
郭林宗傳曰:「茲弱冠與同郡圈文生俱稱盛德。
林宗與二人共至市,子許買物,隨價讎直,文生訾呵,減價乃取。
林宗曰:「子許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
」後文生以穢貨見損,茲以烈節垂名。
明帝即位,進封康鄉侯,後轉為右僕射,典選舉,如前加侍中。
中護軍蔣濟遺臻書曰:「漢祖遇亡虜為上將,周武拔漁父為太師;布衣廝養,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試而後用?」臻答曰:「古人遺智慧而任度量,須考績而加黜陟;今子同牧野於成、康,喻斷蛇於文、景,好不經之舉,開拔奇之津,將使天下馳騁而起矣。
」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關,絕其糧道。
」乃以臻為征蜀將軍,假節督諸軍事,到長安,亮退。
還,復職,加光祿大夫。
是時,帝方隆意於殿舍,臻數切諫。
及殿中監擅收蘭臺令史,臻奏案之。
詔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亮又出斜谷;征南上:「朱然等軍已過荊城。
」臻曰:「然,吳之驍將,必下從權,且為勢以綴征南耳。
」權果召然入居巢,進攻合肥。
帝欲自東征,臻曰:「權外示應亮,內實觀望。
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
」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
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
」臻曰:「儉所陳皆戰國細
」 〔二〕 魏氏春秋曰:矯本劉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
徐宣每非之,庭議其闕。
太祖惜矯才量,欲擁全之,乃下令曰:「喪亂已來,風教彫薄,謗議之言,難用褒貶。
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論。
其以斷前誹議者,以其罪罪之。
」 子本嗣,歷位郡守、九卿。
所在操綱領,舉大體,能使群下自盡。
有統禦之才,不親小事,不讀法律而得廷尉之稱,優於司馬岐等,精練文理。
遷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
薨,子粲嗣。
本弟騫,鹹熙中為車騎將軍。
〔一〕 〔一〕 案晉書曰:騫字休淵,為晉佐命功臣,至太傅,封高平郡公。
初,矯為郡功曹,使過泰山。
泰山太守東郡薛悌異之,結為親友。
戲謂矯曰:「以郡吏而交二千石,鄰國君屈從陪臣遊,不亦可乎!」悌後為魏郡及尚書令,皆承代矯雲。
〔一〕 〔一〕 世語曰:悌字孝威。
年二十二,以兗州從事為泰山太守。
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東平王國為左右長史,後至中領軍,並悉忠貞練事,為世吏表。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也。
避亂江東,又辭孫策之命,還本郡。
與陳矯並為綱紀,二人齊名而私好不協,然俱見器於太守陳登,與登並心於太祖。
海西、淮浦二縣民作亂,都尉衛彌、令梁習夜奔宣家,密送免之。
太祖遣督軍扈質來討賊,以兵少不進。
宣潛見責之,示以形勢,質乃進破賊。
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東緡、發幹令,遷齊郡太守,入為門下督,從到壽春。
會馬超作亂,大軍西征,太祖見官屬曰:「今當遠征,而此方未定,以為後憂,宜得清公大德以鎮統之。
」乃以宣為左護軍,留統諸軍。
還,為丞相東曹掾,出為魏郡太守。
太祖崩洛陽,群臣入殿中發哀。
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譙、沛人。
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
」文帝聞曰:「所謂社稷之臣也。
」帝既踐阼,為禦史中丞,賜爵關內侯,徙城門校尉,旬月遷司隸校尉,轉散騎常侍。
從至廣陵,六軍乘舟,風浪暴起,帝船回倒,宣病在後,陵波而前,群寮莫先至者。
帝壯之,遷尚書。
明帝即位,封津陽亭侯,邑二百戶。
中領軍桓範薦宣曰:「臣聞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後,以忠義為首。
故晉文行舅犯之計而賞雍季之言,〔一〕高祖用陳平之智而託後於周勃也。
竊見尚書徐宣,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確然難動,有社稷之節;歷位州郡,所在稱職。
今僕射缺,宣行掌後事;腹心任重,莫宜宣者。
」帝遂以宣為左僕射,後加侍中光祿大夫。
車駕幸許昌,總統留事。
帝還,主者奏呈文書。
詔曰:「吾省與僕射何異?」竟不視。
尚方令坐猥見考竟,宣上疏陳威刑大過,又諫作宮殿窮盡民力,帝皆手詔嘉納。
宣曰:「七十有縣車之禮,今已六十八,可以去矣。
」乃固辭疾遜位,帝終不許。
青龍四年薨,遺令布衣疏巾,斂以時服。
詔曰:「宣體履至實,直內方外,歷在三朝,公亮正色,有託孤寄命之節,可謂柱石臣也。
常欲倚以台輔,未及登之,惜乎大命不永!其追贈車騎將軍,葬如公禮。
」諡曰貞侯。
子欽嗣。
〔一〕 呂氏春秋曰: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
焚藪而田,豈不得獸,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
反而為賞,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
君用其言而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代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
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代之利乎?」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
父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
從討董卓,戰于滎陽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一〕夏侯惇為陳留太守,舉臻計吏,命婦出宴,臻以為「末世之俗,非禮之正」。
惇怒,執臻,既而赦之。
後為漢黃門侍郎。
東郡朱越謀反,引臻。
太祖令曰:「孤與卿君同共舉事,加欽令問。
始聞越言,固自不信。
及得荀令君書,具亮忠誠。
」會奉詔命,聘貴人于魏,因表留臻參丞相軍事。
追錄臻父舊勳,賜爵關內侯,轉為戶曹掾。
文帝即王位,為散騎常侍。
及踐阼,封安國亭侯。
時群臣並頌魏德,多抑損前朝。
臻獨明禪授之義,稱揚漢美。
帝數目臻曰:「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
」遷尚書,轉侍中吏部尚書。
帝幸廣陵,行中領軍,從。
征軍大將軍曹休表得降賊辭,「孫權已在濡須口」。
臻曰:「權恃長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偽辭耳。
」考核降者,果守將詐所作也。
〔一〕 先賢行狀曰:茲字子許。
不為激詭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慮淵深,規略宏遠。
為車騎將軍何苗所辟,司徒楊彪再加旌命。
董卓作亂,漢室傾蕩,太祖到陳留,始與茲相見,遂同盟,計興武事。
茲答曰:「亂生久矣,非兵無以整之。
」且言「兵之興者,自今始矣」。
深見廢興,首讚弘謀。
合兵三千人,從太祖入滎陽,力戰終日,失利,身歿。
郭林宗傳曰:「茲弱冠與同郡圈文生俱稱盛德。
林宗與二人共至市,子許買物,隨價讎直,文生訾呵,減價乃取。
林宗曰:「子許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
」後文生以穢貨見損,茲以烈節垂名。
明帝即位,進封康鄉侯,後轉為右僕射,典選舉,如前加侍中。
中護軍蔣濟遺臻書曰:「漢祖遇亡虜為上將,周武拔漁父為太師;布衣廝養,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試而後用?」臻答曰:「古人遺智慧而任度量,須考績而加黜陟;今子同牧野於成、康,喻斷蛇於文、景,好不經之舉,開拔奇之津,將使天下馳騁而起矣。
」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關,絕其糧道。
」乃以臻為征蜀將軍,假節督諸軍事,到長安,亮退。
還,復職,加光祿大夫。
是時,帝方隆意於殿舍,臻數切諫。
及殿中監擅收蘭臺令史,臻奏案之。
詔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亮又出斜谷;征南上:「朱然等軍已過荊城。
」臻曰:「然,吳之驍將,必下從權,且為勢以綴征南耳。
」權果召然入居巢,進攻合肥。
帝欲自東征,臻曰:「權外示應亮,內實觀望。
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
」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
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
」臻曰:「儉所陳皆戰國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