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霖雨積日,群又以為宜詔真還,帝從之。
後皇女淑薨,追封諡平原懿公主。
群上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
故聖人制禮,或抑或緻,以求厥中。
防墓有不脩之儉,嬴、博有不歸之魂。
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踰閑,動為師表故也。
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已來,未有此比。
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
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
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
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
臣以為吉兇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
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
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
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
加所煩費,不可計量。
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
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帝不聽。
青龍中,營治宮室,百姓失農時。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
〔一〕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
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
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
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
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
」帝答曰:「王者宮室,亦宜並立。
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
」群又曰:「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
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
〔二〕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
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
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
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
』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
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
」帝於是有所減省。
〔一〕 臣松之案:漢書地理志雲:元始二年,天下戶口最盛,汝南郡為大郡,有三十餘萬戶。
則文、景之時不能如是多也。
案晉太康三年地記,晉戶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戶不能居半。
以此言之,魏雖始承喪亂,方晉亦當無乃大殊。
長文之言,於是為過。
〔二〕 孫盛曰:周禮,天子之宮,有斲礱之制。
然質文之飾,與時推移。
漢承周、秦之弊,宜敦簡約之化,而何崇飾宮室,示侈後嗣。
此乃武帝千門萬戶所以大興,豈無所復增之謂邪?況乃魏氏方有吳、蜀之難,四海罹塗炭之艱,而述蕭何之過議,以為令軌,豈不惑於大道而昧得失之辨哉?使百代之君,眩於奢儉之中,何之由矣。
詩雲:「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其斯之謂乎! 初,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
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
」乃復位。
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其弘博不伐,皆此類也。
青龍四年薨,諡曰靖侯。
子泰嗣。
帝追思群功德,分群戶邑,封一子列侯。
〔一〕 〔一〕 魏書曰:群前後數密陳得失,每上封事,輒削其草,時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
論者或譏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朝士乃見群諫事,皆歎息焉。
袁子曰:或雲「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見人主之非,則勃然怒而觸之,與人言未嘗不道也,豈非所謂『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者歟!」答曰:「然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也。
夫仁者愛人。
施於君謂之忠,施於親謂之孝。
忠孝者,其本一也。
故仁愛之至者,君親有過,諫而不入,求之反覆,不得已而言,不忍宣也。
今為人臣,見人主失道,直詆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也。
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
君子謂群於是乎長者矣。
」 泰字玄伯。
青龍中,除散騎侍郎。
正始中,徙遊擊將軍,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
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
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
征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禦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
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
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
」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
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
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
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
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
」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并取維,不惟安等而已。
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
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淮薨,泰代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
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
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
」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
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
泰進軍陳倉。
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
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
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
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
維乘勝圍狄道。
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
鄧艾、胡奮、王祕亦到,即與艾、祕等分為三軍,進到隴西。
艾等以為「王經精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
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
』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
今隴右之害,過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
姜維之兵,是所辟之鋒。
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
」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
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
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
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
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緻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
兵書雲『脩櫓(橨榅)〔
後皇女淑薨,追封諡平原懿公主。
群上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
故聖人制禮,或抑或緻,以求厥中。
防墓有不脩之儉,嬴、博有不歸之魂。
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踰閑,動為師表故也。
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已來,未有此比。
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
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
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
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
臣以為吉兇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
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
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
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
加所煩費,不可計量。
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
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帝不聽。
青龍中,營治宮室,百姓失農時。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
〔一〕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
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
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
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
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
」帝答曰:「王者宮室,亦宜並立。
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
」群又曰:「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
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
〔二〕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
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
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
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
』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
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
」帝於是有所減省。
〔一〕 臣松之案:漢書地理志雲:元始二年,天下戶口最盛,汝南郡為大郡,有三十餘萬戶。
則文、景之時不能如是多也。
案晉太康三年地記,晉戶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戶不能居半。
以此言之,魏雖始承喪亂,方晉亦當無乃大殊。
長文之言,於是為過。
〔二〕 孫盛曰:周禮,天子之宮,有斲礱之制。
然質文之飾,與時推移。
漢承周、秦之弊,宜敦簡約之化,而何崇飾宮室,示侈後嗣。
此乃武帝千門萬戶所以大興,豈無所復增之謂邪?況乃魏氏方有吳、蜀之難,四海罹塗炭之艱,而述蕭何之過議,以為令軌,豈不惑於大道而昧得失之辨哉?使百代之君,眩於奢儉之中,何之由矣。
詩雲:「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其斯之謂乎! 初,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
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
」乃復位。
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其弘博不伐,皆此類也。
青龍四年薨,諡曰靖侯。
子泰嗣。
帝追思群功德,分群戶邑,封一子列侯。
〔一〕 〔一〕 魏書曰:群前後數密陳得失,每上封事,輒削其草,時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
論者或譏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朝士乃見群諫事,皆歎息焉。
袁子曰:或雲「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見人主之非,則勃然怒而觸之,與人言未嘗不道也,豈非所謂『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者歟!」答曰:「然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也。
夫仁者愛人。
施於君謂之忠,施於親謂之孝。
忠孝者,其本一也。
故仁愛之至者,君親有過,諫而不入,求之反覆,不得已而言,不忍宣也。
今為人臣,見人主失道,直詆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也。
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
君子謂群於是乎長者矣。
」 泰字玄伯。
青龍中,除散騎侍郎。
正始中,徙遊擊將軍,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
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
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
征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禦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
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
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
」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
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
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
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
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
」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并取維,不惟安等而已。
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
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淮薨,泰代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
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
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
」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
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
泰進軍陳倉。
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
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
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
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
維乘勝圍狄道。
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
鄧艾、胡奮、王祕亦到,即與艾、祕等分為三軍,進到隴西。
艾等以為「王經精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
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
』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
今隴右之害,過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
姜維之兵,是所辟之鋒。
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
」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
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
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
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
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緻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
兵書雲『脩櫓(橨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