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綀布〕履,坐太祖營門外,以杖捶地,數罵太祖。
太祖敕外廄急具精馬三匹,并騎二人,謂融曰:「禰衡豎子,乃敢爾!孤殺之無異於雀鼠,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人將謂孤不能容。
今送與劉表,視卒當何如?」乃令騎以衡置馬上,兩騎扶送至南陽。
傅子曰:衡辯于言而剋于論,見荊州牧劉表日,所以自結于表者甚至,表悅之以為上賓。
衡稱表之美盈口,而論表左右不廢繩墨。
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
」是言實指表智短,而非衡所言也。
表不詳察,遂疏衡而逐之。
衡以交絕于劉表,智窮于黃祖,身死名滅,為天下笑者,譖之者有形也。
〔三〕 三輔決錄〔注〕曰:象字文則,京兆人。
少聰博,有膽智。
以督軍禦史中丞詣揚州討袁術,會術病卒,因以為揚州刺史。
建安五年,為孫策廬江太守李術所殺,時年三十八。
象同郡趙岐作三輔決錄,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唯以示象。
康字元將,亦京兆人。
孔融與康父端書曰:「前日元將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
昨日仲將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
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
」端從涼州牧徵為太僕,康代為涼州刺史,時人榮之。
後為馬超所圍,堅守歷時,救軍不至,遂為超所殺。
仲將名誕,見劉邵傳。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
紹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彊。
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
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
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
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彊,苟非其人,雖彊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紹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緻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
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彊其何能為!」太祖悅。
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
」太祖曰:「然。
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
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彊。
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
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
鍾繇可屬以西事。
則公無憂矣。
」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禽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
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彊;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顏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五年,與紹連戰。
太祖保官渡,紹圍之。
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
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臯閒也。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太祖乃住。
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
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醜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穀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閒擊討劉表。
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太祖復次于河上。
紹病死。
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
語在繇傳。
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一〕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
或說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
」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眾。
前日公破袁尚,禽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
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
一旦生變,雖有(善守)〔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
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
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太祖遂寢九州議。
〔一〕 彧別傳載太祖表曰:「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踰國勳。
是故典阜之錫,不後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
珍策重計,古今所尚。
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
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
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
太祖與彧書曰:「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
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
」彧乃受。
是時荀攸常為謀主。
彧兄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
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一〕。
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陽公主。
彧及攸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
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
〔二〕 〔一〕 荀氏家傳曰:衍字休若,彧第三兄。
彧第四兄諶,字友若,事見袁紹傳。
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衍子紹,位至太僕。
紹子融,字伯雅,與王弼、鍾會俱知名,為洛陽令,參大將軍軍事,與弼、會論易、老義,傳於世。
諶子閎,字仲茂,為太子文學掾。
時有甲乙疑論,閎與鍾繇、王朗、袁渙議各不同。
文帝與繇書曰「袁、王國士,更為唇齒,荀閎勁悍,往來銳師,真君侯之勍敵,左右之深憂也。
」終黃門侍郎。
閎從孫(惲)〔煇〕字景文,太子中庶子,亦知名。
與賈充共定音律,又作易集解。
仲豫名悅,郎陵長儉之少子,彧從父兄也。
張璠漢紀稱悅清虛沈靜,善於著述。
建安初為祕書監侍中,被詔刪漢書作漢紀三十篇,因事以明臧否,緻有典要;其書大行于世。
〔二〕 彧別傳曰:太祖又表曰:「昔袁紹侵入郊甸,戰於官渡。
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
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
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
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
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兇族,克平四州。
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
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
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緻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
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
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勳,乞重平議,疇其戶邑。
」彧深辭讓,太祖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
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
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君密謀安眾,光顯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顯出宛、葉而閒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太祖遂行。
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諡曰敬侯。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一〕 〔一〕 魏氏春秋曰:太祖饋彧食,發之乃
太祖敕外廄急具精馬三匹,并騎二人,謂融曰:「禰衡豎子,乃敢爾!孤殺之無異於雀鼠,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人將謂孤不能容。
今送與劉表,視卒當何如?」乃令騎以衡置馬上,兩騎扶送至南陽。
傅子曰:衡辯于言而剋于論,見荊州牧劉表日,所以自結于表者甚至,表悅之以為上賓。
衡稱表之美盈口,而論表左右不廢繩墨。
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
」是言實指表智短,而非衡所言也。
表不詳察,遂疏衡而逐之。
衡以交絕于劉表,智窮于黃祖,身死名滅,為天下笑者,譖之者有形也。
〔三〕 三輔決錄〔注〕曰:象字文則,京兆人。
少聰博,有膽智。
以督軍禦史中丞詣揚州討袁術,會術病卒,因以為揚州刺史。
建安五年,為孫策廬江太守李術所殺,時年三十八。
象同郡趙岐作三輔決錄,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唯以示象。
康字元將,亦京兆人。
孔融與康父端書曰:「前日元將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
昨日仲將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
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
」端從涼州牧徵為太僕,康代為涼州刺史,時人榮之。
後為馬超所圍,堅守歷時,救軍不至,遂為超所殺。
仲將名誕,見劉邵傳。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
紹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彊。
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
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
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
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彊,苟非其人,雖彊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紹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緻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
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彊其何能為!」太祖悅。
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
」太祖曰:「然。
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
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彊。
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
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
鍾繇可屬以西事。
則公無憂矣。
」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禽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
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彊;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顏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五年,與紹連戰。
太祖保官渡,紹圍之。
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
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臯閒也。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太祖乃住。
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
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醜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穀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閒擊討劉表。
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太祖復次于河上。
紹病死。
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
語在繇傳。
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一〕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
或說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
」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眾。
前日公破袁尚,禽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
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
一旦生變,雖有(善守)〔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
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
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太祖遂寢九州議。
〔一〕 彧別傳載太祖表曰:「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踰國勳。
是故典阜之錫,不後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
珍策重計,古今所尚。
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
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
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
太祖與彧書曰:「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
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
」彧乃受。
是時荀攸常為謀主。
彧兄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
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一〕。
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陽公主。
彧及攸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
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
〔二〕 〔一〕 荀氏家傳曰:衍字休若,彧第三兄。
彧第四兄諶,字友若,事見袁紹傳。
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衍子紹,位至太僕。
紹子融,字伯雅,與王弼、鍾會俱知名,為洛陽令,參大將軍軍事,與弼、會論易、老義,傳於世。
諶子閎,字仲茂,為太子文學掾。
時有甲乙疑論,閎與鍾繇、王朗、袁渙議各不同。
文帝與繇書曰「袁、王國士,更為唇齒,荀閎勁悍,往來銳師,真君侯之勍敵,左右之深憂也。
」終黃門侍郎。
閎從孫(惲)〔煇〕字景文,太子中庶子,亦知名。
與賈充共定音律,又作易集解。
仲豫名悅,郎陵長儉之少子,彧從父兄也。
張璠漢紀稱悅清虛沈靜,善於著述。
建安初為祕書監侍中,被詔刪漢書作漢紀三十篇,因事以明臧否,緻有典要;其書大行于世。
〔二〕 彧別傳曰:太祖又表曰:「昔袁紹侵入郊甸,戰於官渡。
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
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
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
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
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兇族,克平四州。
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
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
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緻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
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
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勳,乞重平議,疇其戶邑。
」彧深辭讓,太祖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
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
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君密謀安眾,光顯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顯出宛、葉而閒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太祖遂行。
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諡曰敬侯。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一〕 〔一〕 魏氏春秋曰:太祖饋彧食,發之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