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苦之。
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
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
〔一〕引軍入陳留。
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
術以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
〔二〕以張勳、橋蕤等為大將軍。
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磾因循行拜授。
術奪日磾節,拘留不遣。
〔三〕 〔一〕 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
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
術觀漢室衰陵,陰懷異志,故外託公義以拒紹。
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復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于西。
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違天不祥,願詳思之。
」術答曰:「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
亂尚未厭,復欲興之。
乃雲今主『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
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
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
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 〔二〕 臣松之案英雄記:「陳溫字元悌,汝南人。
先為揚州刺史,自病死。
袁紹遣袁遺領州,敗散,奔沛國,為兵所殺。
袁術更用陳瑀為揚州。
瑀字公瑋,下邳人。
瑀既領州,而術敗于封丘,南向壽春,瑀拒術不納。
術退保陰陵,更合軍攻瑀,瑀懼走歸下邳。
」如此,則溫不為術所殺,與本傳不同。
〔三〕 三輔決錄注曰: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
少傳融業,以才學進。
與楊彪、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歷位九卿,遂登台輔。
獻帝春秋曰:術從日磾借節觀之,因奪不還,備軍中千餘人,使促辟之。
日磾謂術曰:「卿家先世諸公,辟士雲何,而言促之,謂公府掾可劫得乎!」從術求去,而術留之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而死。
時沛相下邳陳珪,故太尉球弟子也。
術與珪俱公族子孫,少共交遊,書與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爭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歸。
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誠英乂有為之時也。
與足下舊交,豈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實為吾心膂。
」珪中子應時在下邳,術並脅質應,圖必緻珪。
珪答書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
今雖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亂也。
曹將軍神武應期,興復典刑,將撥平兇慝,清定海內,信有徵矣。
以為足下當戮力同心,匡翼漢室,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吾備舊知,故陳至情,雖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欲吾營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 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
術會群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
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眾莫敢對。
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後稷至于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
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術嘿然不悅。
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一〕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
置公卿,祠南北郊。
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二〕而士卒凍餒,江淮閒空盡,人民相食。
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于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
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
〔三〕妻子依術故吏廬江太守劉勳,孫策破勳,復見收視。
術女入孫權宮,子燿拜郎中,燿女又配於權子奮。
〔一〕 典略曰: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
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
」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
〔二〕 九州春秋曰:司隸馮方女,國色也,避亂揚州,術登城見而悅之,遂納焉,甚愛幸。
諸婦害其寵,語之曰:「將軍貴人有志節,當時時涕泣憂愁,必長見敬重。
」馮氏以為然,後見術輒垂涕,術以有心志,益哀之。
諸婦人因共絞殺,懸之廁梁,術誠以為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殯斂。
〔三〕 魏書曰:術歸帝號于紹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彊者兼之耳。
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
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彊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
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紹陰然之。
吳書曰: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裡。
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
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
坐櫺床上,歎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于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鬥餘而死。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
少知名,號八俊。
〔一〕長八尺餘,姿貌甚偉。
以大將軍掾為北軍中候。
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
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
〔二〕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
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
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
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
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三〕羲辭疾而退,終表之世。
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
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于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弔,不受賀也。
」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服從。
長沙太守張羨叛表,〔四〕表圍之連年不下。
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并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五〕 〔一〕 張璠漢紀曰: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郁、王訪、宣靖、(公褚恭)〔公緒恭〕、劉祗、田林為八交,或謂之八顧。
漢末名士錄雲: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元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
謝承後漢書曰:表受學於同郡王暢。
暢為南陽太守,行過乎儉。
表時年十七,進諫曰:「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暢答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且以矯俗也。
」 〔二〕 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
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
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
表曰:「宗賊甚盛,而眾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
兵不在多,在得人也。
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
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
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
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
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
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
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
」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
襲取其眾,或即授部曲。
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眾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三〕 漢晉春秋曰:表答羲曰:「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
治中獨何怪乎?」 〔四〕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
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彊不順。
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
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五〕 英雄記曰: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
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
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
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
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
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
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
〔一〕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一〕 傅子曰: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
嵩,守節者也。
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
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
唯將軍重思,無負嵩。
」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
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眾皆恐,欲令嵩謝。
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
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
」表乃弗誅而囚之。
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一〕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一〕 漢晉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
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幹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 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後,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眾遂奉琮為嗣。
琦與琮遂為讎隙。
〔一〕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彊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
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
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
」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願將軍勿疑。
」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
備走奔夏口。
〔二〕 〔一〕 典略曰:表疾病,琦還省疾。
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見表,父子相感,更有託後之意,謂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今釋眾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
〔二〕 傅子曰:巽子公悌,瑰偉博達,有知人鑒。
辟公府,拜尚書郎,後客荊州,以說劉琮之功,賜爵關內侯。
文帝時為侍中,太和中卒,巽在荊州,目龐統為半英雄,證裴潛終以清行顯;統遂附劉備,見待次于諸葛亮,潛位至尚書令,並有名德。
及在魏朝,魏諷以才智聞,巽謂之必反,卒如其言。
巽弟子嘏,別有傳。
漢晉春秋曰:王威說劉琮曰:「曹操得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解弛無備,輕行單進;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於險,操可獲也。
獲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雖廣,可傳檄而定,非徒收一勝之功,保守今日而已。
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
」琮不納。
搜神記曰:建安初,荊州童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言自(中興)〔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至建安八年九年當始衰。
始衰者,謂劉表妻死,諸將並零落也。
十三年無孑遺者,表當又死,因以喪破也。
是時,華容有女子忽啼呼雲:「荊州將有大喪。
」言語過差,縣以為妖言,繫獄月餘,忽于獄中哭曰:「劉荊州今日死。
」華谷去州數百裡,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縣乃出之。
續又歌吟曰:「不意李立為貴人。
」後無幾,太祖平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
〔一〕蒯越等侯者十五人。
越為光祿勳;〔二〕嵩,大鴻臚;〔三〕羲,侍中;〔四〕先,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
〔五〕 〔一〕 魏武故事載令曰:「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
劉鎮南久用其民矣。
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
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蔑萬裡之業,忽三軍之眾,篤中正之體,教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餘祚;鮑永之棄并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以喻也。
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牋求還州。
監史雖尊,秩祿未優。
今聽所執,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
」 〔二〕 傅子曰:越,蒯通之後也,深中足智,魁傑有雄姿。
大將軍何進聞其名,辟為東曹掾。
越勸進誅諸閹官,進猶豫不決。
越知進必敗,求出為汝陽令,佐劉表平定境內,表得以彊大。
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
」建安十九年卒。
臨終,與太祖書,託以門戶。
太祖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
孤少所舉,行之多矣。
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
」 〔三〕 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
少好學,貧不改操。
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于酈西山中。
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
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
奉使到許,事在前注。
荊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
〔四〕 羲,章陵人。
〔五〕 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彊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
為劉表別駕,奉章詣許,見太祖。
時賓客並會,太祖問先:「劉牧如何郊天也?」先對曰:「劉牧託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頫,修章表而不獲達禦,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
」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
」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于今也。
」太祖嘿然。
拜先武陵太守。
荊州平,先始為漢尚書,後為魏國尚書令。
先甥同郡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
先賢傳稱不疑幼有異才,聰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
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
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
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禦也。
」乃遣刺客殺之。
摯虞文章志曰:不疑死時年十七,著文論四首。
世語曰:表死後八十餘年,至晉太康中,表冢見發。
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聞數裡。
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一〕。
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
〔二〕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
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于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昔項羽背範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一〕 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世有卓而大亂作,大亂作而卓身滅,抑有以也。
〔二〕 臣松之以為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後眾惡乃著。
董卓自竊權柄,至于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禍崇山嶽,毒流四海。
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
「書契未有」,斯言為當。
但評既曰「賊忍」,又雲「不仁」,賊忍,不仁,於辭為重。
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于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
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而評但雲「奢淫不終」,未足見其大惡。
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
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
〔一〕引軍入陳留。
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
術以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
〔二〕以張勳、橋蕤等為大將軍。
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磾因循行拜授。
術奪日磾節,拘留不遣。
〔三〕 〔一〕 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
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
術觀漢室衰陵,陰懷異志,故外託公義以拒紹。
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復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于西。
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違天不祥,願詳思之。
」術答曰:「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
亂尚未厭,復欲興之。
乃雲今主『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
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
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
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 〔二〕 臣松之案英雄記:「陳溫字元悌,汝南人。
先為揚州刺史,自病死。
袁紹遣袁遺領州,敗散,奔沛國,為兵所殺。
袁術更用陳瑀為揚州。
瑀字公瑋,下邳人。
瑀既領州,而術敗于封丘,南向壽春,瑀拒術不納。
術退保陰陵,更合軍攻瑀,瑀懼走歸下邳。
」如此,則溫不為術所殺,與本傳不同。
〔三〕 三輔決錄注曰: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
少傳融業,以才學進。
與楊彪、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歷位九卿,遂登台輔。
獻帝春秋曰:術從日磾借節觀之,因奪不還,備軍中千餘人,使促辟之。
日磾謂術曰:「卿家先世諸公,辟士雲何,而言促之,謂公府掾可劫得乎!」從術求去,而術留之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而死。
時沛相下邳陳珪,故太尉球弟子也。
術與珪俱公族子孫,少共交遊,書與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爭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歸。
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誠英乂有為之時也。
與足下舊交,豈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實為吾心膂。
」珪中子應時在下邳,術並脅質應,圖必緻珪。
珪答書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
今雖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亂也。
曹將軍神武應期,興復典刑,將撥平兇慝,清定海內,信有徵矣。
以為足下當戮力同心,匡翼漢室,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吾備舊知,故陳至情,雖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欲吾營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 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
術會群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
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眾莫敢對。
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後稷至于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
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術嘿然不悅。
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一〕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
置公卿,祠南北郊。
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二〕而士卒凍餒,江淮閒空盡,人民相食。
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于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
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
〔三〕妻子依術故吏廬江太守劉勳,孫策破勳,復見收視。
術女入孫權宮,子燿拜郎中,燿女又配於權子奮。
〔一〕 典略曰: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
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
」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
〔二〕 九州春秋曰:司隸馮方女,國色也,避亂揚州,術登城見而悅之,遂納焉,甚愛幸。
諸婦害其寵,語之曰:「將軍貴人有志節,當時時涕泣憂愁,必長見敬重。
」馮氏以為然,後見術輒垂涕,術以有心志,益哀之。
諸婦人因共絞殺,懸之廁梁,術誠以為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殯斂。
〔三〕 魏書曰:術歸帝號于紹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彊者兼之耳。
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
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彊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
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紹陰然之。
吳書曰: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裡。
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
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
坐櫺床上,歎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于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鬥餘而死。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
少知名,號八俊。
〔一〕長八尺餘,姿貌甚偉。
以大將軍掾為北軍中候。
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
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
〔二〕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
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
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
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
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三〕羲辭疾而退,終表之世。
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
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于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弔,不受賀也。
」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服從。
長沙太守張羨叛表,〔四〕表圍之連年不下。
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并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五〕 〔一〕 張璠漢紀曰: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郁、王訪、宣靖、(公褚恭)〔公緒恭〕、劉祗、田林為八交,或謂之八顧。
漢末名士錄雲: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元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
謝承後漢書曰:表受學於同郡王暢。
暢為南陽太守,行過乎儉。
表時年十七,進諫曰:「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暢答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且以矯俗也。
」 〔二〕 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
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
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
表曰:「宗賊甚盛,而眾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
兵不在多,在得人也。
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
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
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
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
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
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
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
」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
襲取其眾,或即授部曲。
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眾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三〕 漢晉春秋曰:表答羲曰:「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
治中獨何怪乎?」 〔四〕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
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彊不順。
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
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五〕 英雄記曰: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
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
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
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
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
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
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
〔一〕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一〕 傅子曰: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
嵩,守節者也。
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
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
唯將軍重思,無負嵩。
」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
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眾皆恐,欲令嵩謝。
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
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
」表乃弗誅而囚之。
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一〕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一〕 漢晉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
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幹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 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後,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眾遂奉琮為嗣。
琦與琮遂為讎隙。
〔一〕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彊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
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
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
」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願將軍勿疑。
」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
備走奔夏口。
〔二〕 〔一〕 典略曰:表疾病,琦還省疾。
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見表,父子相感,更有託後之意,謂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今釋眾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
〔二〕 傅子曰:巽子公悌,瑰偉博達,有知人鑒。
辟公府,拜尚書郎,後客荊州,以說劉琮之功,賜爵關內侯。
文帝時為侍中,太和中卒,巽在荊州,目龐統為半英雄,證裴潛終以清行顯;統遂附劉備,見待次于諸葛亮,潛位至尚書令,並有名德。
及在魏朝,魏諷以才智聞,巽謂之必反,卒如其言。
巽弟子嘏,別有傳。
漢晉春秋曰:王威說劉琮曰:「曹操得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解弛無備,輕行單進;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於險,操可獲也。
獲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雖廣,可傳檄而定,非徒收一勝之功,保守今日而已。
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
」琮不納。
搜神記曰:建安初,荊州童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言自(中興)〔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至建安八年九年當始衰。
始衰者,謂劉表妻死,諸將並零落也。
十三年無孑遺者,表當又死,因以喪破也。
是時,華容有女子忽啼呼雲:「荊州將有大喪。
」言語過差,縣以為妖言,繫獄月餘,忽于獄中哭曰:「劉荊州今日死。
」華谷去州數百裡,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縣乃出之。
續又歌吟曰:「不意李立為貴人。
」後無幾,太祖平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
〔一〕蒯越等侯者十五人。
越為光祿勳;〔二〕嵩,大鴻臚;〔三〕羲,侍中;〔四〕先,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
〔五〕 〔一〕 魏武故事載令曰:「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
劉鎮南久用其民矣。
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
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蔑萬裡之業,忽三軍之眾,篤中正之體,教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餘祚;鮑永之棄并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以喻也。
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牋求還州。
監史雖尊,秩祿未優。
今聽所執,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
」 〔二〕 傅子曰:越,蒯通之後也,深中足智,魁傑有雄姿。
大將軍何進聞其名,辟為東曹掾。
越勸進誅諸閹官,進猶豫不決。
越知進必敗,求出為汝陽令,佐劉表平定境內,表得以彊大。
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
」建安十九年卒。
臨終,與太祖書,託以門戶。
太祖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
孤少所舉,行之多矣。
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
」 〔三〕 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
少好學,貧不改操。
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于酈西山中。
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
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
奉使到許,事在前注。
荊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
〔四〕 羲,章陵人。
〔五〕 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彊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
為劉表別駕,奉章詣許,見太祖。
時賓客並會,太祖問先:「劉牧如何郊天也?」先對曰:「劉牧託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頫,修章表而不獲達禦,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
」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
」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于今也。
」太祖嘿然。
拜先武陵太守。
荊州平,先始為漢尚書,後為魏國尚書令。
先甥同郡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
先賢傳稱不疑幼有異才,聰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
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
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
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禦也。
」乃遣刺客殺之。
摯虞文章志曰:不疑死時年十七,著文論四首。
世語曰:表死後八十餘年,至晉太康中,表冢見發。
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聞數裡。
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一〕。
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
〔二〕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
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于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昔項羽背範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一〕 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世有卓而大亂作,大亂作而卓身滅,抑有以也。
〔二〕 臣松之以為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後眾惡乃著。
董卓自竊權柄,至于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禍崇山嶽,毒流四海。
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
「書契未有」,斯言為當。
但評既曰「賊忍」,又雲「不仁」,賊忍,不仁,於辭為重。
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于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
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而評但雲「奢淫不終」,未足見其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