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志士。
及還,內寵惡之。
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
卓為太尉,辟為掾,以高第為侍禦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
後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
卓重其才,厚遇之。
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
及允將殺邕,時名士多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
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詔命誅輔。
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
〔一〕其後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友)〔攴〕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一〕 魏書曰:輔恇怯失守,不能自安。
常把辟兵符,以鈇鑕緻其旁,欲以自彊。
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兇,然後乃見之。
中郎將董越來就輔,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
」即時殺越。
獻帝紀雲:筮人常為越所鞭,故因此以報之。
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
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
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一〕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
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
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
誅殺卓者,屍王允于市。
〔二〕葬卓于郿,大風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
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
汜為後將軍、美陽侯。
稠為右將軍、萬年侯。
傕、汜、稠擅朝政。
〔三〕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弘農。
〔一〕 九州春秋曰:傕等在陝,皆恐怖,急擁兵自守。
胡文才、楊整脩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
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
」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二〕 張璠漢紀曰:布兵敗,駐馬青瑣門外,謂允曰:「公可以去。
」允曰:「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不獲,則奉身以死。
朝廷幼主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為也。
努力謝關東諸公,以國家為念。
」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
吏民死者不可勝數。
司徒王允挾天子上宣平城門避兵,傕等於城門下拜,伏地叩頭。
帝謂傕等曰:「卿無作威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等曰:「董卓忠于陛下,而無故為呂布所殺。
臣等為卓報讎,弗敢為逆也。
請事竟,詣廷尉受罪。
」允窮逼出見傕,傕誅允及妻子宗族十餘人。
長安城中男女大小莫不流涕。
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
少有大節,郭泰見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裡,王佐之才也。
」泰雖先達,遂與定交。
三公並辟,歷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為從事,遷河南尹、尚書令。
及為司徒,其所以扶持王室,甚得大臣之節,自天子以下,皆倚賴焉。
卓亦推信之,委以朝廷。
華嶠曰:夫士以正立,以謀濟,以義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權,伺其間而弊其罪。
當此之時,天下之難解矣,本之皆主於忠義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不義,伺閒不為狙詐,是以謀濟義成,而歸於正也。
〔三〕 英雄記曰:傕,北地人。
汜,張掖人,一名多。
是歲,韓遂、馬騰等降,率眾詣長安。
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征西將軍,屯郿。
侍中馬宇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等謀,欲使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
騰引兵至長平觀,宇等謀洩,出奔槐裡。
稠擊騰,騰敗走,還涼州; 又攻槐裡,宇等皆死。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閒相啖食略盡。
〔一〕 〔一〕 獻帝紀曰:是時新遷都,宮人多亡衣服,帝欲發禦府繒以與之,李傕弗欲,曰:「宮中有衣,胡為復作邪?」詔賣廄馬百餘匹,禦府大司農出雜繒二萬匹,與所賣廄馬直,賜公卿以下及貧民不能自存者。
李傕曰「我邸閣儲偫少」,乃悉載置其營。
賈詡曰「此上意,不可拒」,傕不從之。
諸將爭權,遂殺稠,并其眾。
〔一〕汜與傕轉相疑,戰鬥長安中。
〔二〕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禦物置其家。
〔三〕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
〔四〕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
〔五〕 〔一〕 九州春秋曰:馬騰、韓遂之敗,樊稠追至陳倉。
遂語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
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
與足下州裡人,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以別。
邂逅萬一不如意,後可復相見乎!」俱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共語良久而別。
傕兄子利隨稠,利還告傕,韓、樊交馬語,不知所道,意愛甚密。
傕以是疑稠與韓遂私和而有異意。
稠欲將兵東出關,從傕索益兵。
因請稠會議,便於坐殺稠。
〔二〕 典略曰:傕數設酒請汜,或留汜止宿。
汜妻懼傕與汜婢妾而奪己愛,思有以離閒之。
會傕送饋,妻乃以豉為藥,汜將食,妻曰:「食從外來,倘或有故!」遂摘藥示之,曰:「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將軍之信李公也。
」他日傕復請汜,大醉。
汜疑傕藥之,絞糞汁飲之乃解。
於是遂生嫌隙,而治兵相攻。
〔三〕 獻帝起居注曰:初,汜謀迎天子幸其營,夜有亡告傕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
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臣家者。
舉事當合天下心,諸君作此,非是也。
」暹曰:「將軍計定矣。
」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賈詡、左靈一乘,其餘皆步從。
是日,傕復移乘輿幸北塢,使校尉監塢門,內外隔絕。
諸侍臣皆有飢色,時盛暑熱,人盡寒心。
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右,傕曰:「朝餔上飯,何用米為?」乃與腐牛骨,皆臭不可食。
帝大怒,欲詰責之。
侍中楊琦上封事曰:「傕,邊鄙之人,習于夷風,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輔車駕幸黃白城以紓其憤。
臣願陛下忍之,未可顯其罪也。
」帝納之。
初,傕屯黃白城,故謀欲徙之。
傕以司徒趙溫不與己同,乃內溫塢中。
溫聞傕欲移乘輿,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讎,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戶釋也。
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
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詔命不行,恩澤日損,而復欲輔乘輿于黃白城,此誠老夫所不解也。
於易,一過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
不如早共和解,引兵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害溫。
其從弟應,溫故掾也,諫之數日乃止。
帝聞溫與傕書,問侍中常洽曰:「傕弗知臧否,溫言太切,可為寒心。
」對曰:「李應已解之矣。
」帝乃悅。
〔四〕 華嶠漢書曰:汜饗公卿,議欲攻傕。
楊彪曰:「群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此可行乎?」汜怒,欲手刃之,中郎將楊密及左右多諫,汜乃歸之。
〔五〕 獻帝起居注曰: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厭勝之具,無所不為。
又於朝廷省門外,為董卓作神坐,數以牛羊祠之,訖,過省閤問起居,求入見。
傕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
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
傕對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為帝說郭汜無狀,帝亦隨其意答應之。
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賢聖主」,意遂自信,自謂良得天子歡心也。
雖然,猶不欲令近臣帶劍在帝邊,謂人言「此曹子將欲圖我邪?而皆持刀也」。
侍中李禎,傕州裡,素與傕通,語傕「所以持刀者,軍中不可不爾,此國家故事」。
傕意乃解。
天子以謁者僕射皇甫酈涼州舊姓,有專對之才,遣令和傕、汜。
酈先詣汜,汜受詔命。
詣傕,傕不肯,曰:「我有〔討〕呂布之功,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天下所知也。
郭多,盜馬虜耳,何敢乃欲與吾等邪?必欲誅之。
君為涼州人,觀吾方略士眾,足辦多不?多又劫質公卿,所為如是,而君苟欲利郭多,李傕有膽自知之。
」酈答曰:「昔有窮後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至于斃。
近董公之強,明將軍目所見,內有王公以為內主,外有董旻、承、璜以為鯁毒,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縣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
今將軍身為上將,把鉞仗節,子孫握權,宗族荷寵,國家好爵而皆據之。
今郭多劫質公卿,將軍脅至尊,誰為輕重邪?張濟與郭多、楊定有謀,又為冠帶所附。
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
」傕不納酈言,而呵之令出。
酈出,詣省門,白傕不肯從詔,辭語不順。
侍中胡邈為傕所幸,呼傳詔者令飾其辭。
又謂酈曰:「李將軍於卿不薄,又皇甫公為太尉,李將軍力也。
」酈答曰:「胡敬才,卿為國家常伯,輔弼之臣也,語言如此,寧可用邪?」邈曰:「念卿失李將軍意,恐不易耳!我與卿何事者?」酈言:「我累世受恩,身又常在幃幄,君辱臣死,當坐國家,為李傕所殺,則天命也。
」天子聞酈答語切,恐傕聞之,便敕遣酈。
酈裁出營門,傕遣虎賁王昌呼之。
昌知酈忠直,縱令去,還答傕,言追之不及。
天子使左中郎將李固持節拜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傕自以為得鬼神之力,乃厚賜諸巫。
傕將楊奉與傕軍吏宋果等謀殺傕,事洩,遂將兵叛傕。
傕眾叛,稍衰弱。
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閒。
〔一〕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
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
汜走南山,奉及將軍董承以天子還洛陽。
傕、汜悔遣天子,復相與和,追及天子於弘農之曹陽。
奉急招河東故白波帥韓暹、胡才、李樂等合,與傕、汜大戰。
奉兵敗,傕等縱兵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
〔二〕天子走陝,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後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
〔三〕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禦乘牛車。
太尉楊彪、太僕韓融近臣從者十餘人。
以暹為征東、才為征西、樂征北將軍,並與奉、承持政。
遣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還所略宮人公卿百官,及乘輿車馬數乘。
是時蝗蟲起,歲旱無穀,從官食棗菜。
〔四〕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
奉、暹、承乃以天子還洛陽。
出箕關,下軹道,張楊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馬。
語在楊傳。
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閒。
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
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飢死牆壁閒。
〔一〕 獻帝起居注曰:初,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百人遮橋問「是天子邪」?車不得前。
傕兵數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輿車左右,侍中劉艾大呼雲:「是天子也。
」使侍中楊琦高舉車帷。
帝言諸兵:「汝不卻,何敢迫近至尊邪?」汜等兵乃卻。
既度橋,士眾鹹呼萬歲。
〔二〕 獻帝紀曰:時尚書令士孫瑞為亂兵所害。
三輔決錄注曰:瑞字君榮,扶風人,世為學門。
瑞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仕歷顯位。
卓既誅,遷大司農,為國三老。
每三公缺,瑞常在選中。
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趙溫,司空楊彪、張喜等為公,皆辭拜讓瑞。
天子都許,追論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萌字文始,亦有才學,與王粲善。
臨當就國,粲作詩以贈萌,萌有答,在粲集中。
〔三〕 獻帝紀曰:初,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已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
」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
」乃止。
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
天子步行趨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繫帝腰。
時中宮僕伏德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德絹連續為輦。
行軍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
其餘不得渡者甚眾,復遣船收諸不得渡者,皆爭攀船,船上人以刃櫟斷其指,舟中之指可掬。
〔四〕 魏書曰:乘輿時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
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
諸將專權,或擅笞殺尚書。
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
諸將或遣婢詣省閤,或自齎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
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
醫師、走卒,皆為校尉,禦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
太祖乃迎天子都許。
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揚間,為劉備所殺。
〔一〕董承從太祖歲餘,誅。
建安二年,遣謁者僕射裴茂率關西諸將誅傕,夷三族。
〔二〕汜為其將五習所襲,死于郿。
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從子繡攝其眾。
才、樂留河東,才為怨家所殺,樂病死。
遂、騰自還涼州,更相寇,後騰入為衛尉,子超領其部曲。
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
語在武紀。
遂奔金城,為其將所殺。
超據漢陽,騰坐夷三族。
趙衢等舉義兵討超,超走漢中從張魯,後奔劉備,死于蜀。
〔一〕 英雄記曰:備誘奉與相見,因於坐上執之。
暹失奉勢孤,時欲走還并州,為杼秋屯帥張宣所邀殺。
〔二〕 典略曰:傕頭至,有詔高縣。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
高祖父安,為漢司徒。
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一〕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以大將軍掾為侍禦史,〔二〕稍遷中軍校尉,至司隸。
〔一〕 華嶠漢書曰:安字邵公,好學有威重。
明帝時為楚郡太守,治楚王獄,所申理者四百餘家,皆蒙全濟,安遂為名臣。
章帝時至司徒,生蜀郡太守京。
京弟敞為司空。
京子湯,太尉。
湯四子:長子平,平弟成,左中郎將,並早卒;成弟逢,逢弟隗,皆為公。
魏書曰: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
英雄記曰:成字文開,壯健有部分,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結好,言無不從。
故京師為作諺曰:「事不諧,問文開。
」 〔二〕 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
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
不應辟命。
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紹叔父隗聞之,責數紹曰:「汝且破我家!」紹於是乃起應大將軍之命。
臣松之案: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
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
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靈帝崩,太後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一〕太後不從。
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後。
常侍、黃門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
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于再三,而進不許。
令紹使洛陽方略武吏檢司諸宦者。
又令紹弟虎賁中郎將術選溫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戶。
中常侍段珪等矯太後命,召進入議,遂殺之,宮中亂。
〔二〕術將虎賁燒南宮嘉德殿青瑣門,欲以迫出珪等。
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陳留王走小平津。
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
或有無鬚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
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
其濫如此。
死者二千餘人。
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
帝得還宮。
〔一〕 續漢書曰:紹使客張津說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又永樂太後與諸常侍專通財利,將軍宜整頓天下,為海內除患。
」進以為然,遂與紹結謀。
〔二〕 九州春秋曰: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洩,以五營士為兵故耳。
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
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
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勳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衛守,可勿入宮。
」進納其言,後更狐疑。
紹懼進之改變,脅進曰:「今交搆已成,形勢已露,將軍何為不早決之?事留變生,後機禍至。
」進不從,遂敗。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
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
」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
」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
〔一〕紹既出,遂亡奔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說
及還,內寵惡之。
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
卓為太尉,辟為掾,以高第為侍禦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
後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
卓重其才,厚遇之。
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
及允將殺邕,時名士多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
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詔命誅輔。
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
〔一〕其後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友)〔攴〕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一〕 魏書曰:輔恇怯失守,不能自安。
常把辟兵符,以鈇鑕緻其旁,欲以自彊。
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兇,然後乃見之。
中郎將董越來就輔,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
」即時殺越。
獻帝紀雲:筮人常為越所鞭,故因此以報之。
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
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
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一〕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
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
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
誅殺卓者,屍王允于市。
〔二〕葬卓于郿,大風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
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
汜為後將軍、美陽侯。
稠為右將軍、萬年侯。
傕、汜、稠擅朝政。
〔三〕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弘農。
〔一〕 九州春秋曰:傕等在陝,皆恐怖,急擁兵自守。
胡文才、楊整脩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
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
」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二〕 張璠漢紀曰:布兵敗,駐馬青瑣門外,謂允曰:「公可以去。
」允曰:「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不獲,則奉身以死。
朝廷幼主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為也。
努力謝關東諸公,以國家為念。
」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
吏民死者不可勝數。
司徒王允挾天子上宣平城門避兵,傕等於城門下拜,伏地叩頭。
帝謂傕等曰:「卿無作威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等曰:「董卓忠于陛下,而無故為呂布所殺。
臣等為卓報讎,弗敢為逆也。
請事竟,詣廷尉受罪。
」允窮逼出見傕,傕誅允及妻子宗族十餘人。
長安城中男女大小莫不流涕。
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
少有大節,郭泰見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裡,王佐之才也。
」泰雖先達,遂與定交。
三公並辟,歷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為從事,遷河南尹、尚書令。
及為司徒,其所以扶持王室,甚得大臣之節,自天子以下,皆倚賴焉。
卓亦推信之,委以朝廷。
華嶠曰:夫士以正立,以謀濟,以義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權,伺其間而弊其罪。
當此之時,天下之難解矣,本之皆主於忠義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不義,伺閒不為狙詐,是以謀濟義成,而歸於正也。
〔三〕 英雄記曰:傕,北地人。
汜,張掖人,一名多。
是歲,韓遂、馬騰等降,率眾詣長安。
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征西將軍,屯郿。
侍中馬宇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等謀,欲使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
騰引兵至長平觀,宇等謀洩,出奔槐裡。
稠擊騰,騰敗走,還涼州; 又攻槐裡,宇等皆死。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閒相啖食略盡。
〔一〕 〔一〕 獻帝紀曰:是時新遷都,宮人多亡衣服,帝欲發禦府繒以與之,李傕弗欲,曰:「宮中有衣,胡為復作邪?」詔賣廄馬百餘匹,禦府大司農出雜繒二萬匹,與所賣廄馬直,賜公卿以下及貧民不能自存者。
李傕曰「我邸閣儲偫少」,乃悉載置其營。
賈詡曰「此上意,不可拒」,傕不從之。
諸將爭權,遂殺稠,并其眾。
〔一〕汜與傕轉相疑,戰鬥長安中。
〔二〕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禦物置其家。
〔三〕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
〔四〕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
〔五〕 〔一〕 九州春秋曰:馬騰、韓遂之敗,樊稠追至陳倉。
遂語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
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
與足下州裡人,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以別。
邂逅萬一不如意,後可復相見乎!」俱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共語良久而別。
傕兄子利隨稠,利還告傕,韓、樊交馬語,不知所道,意愛甚密。
傕以是疑稠與韓遂私和而有異意。
稠欲將兵東出關,從傕索益兵。
因請稠會議,便於坐殺稠。
〔二〕 典略曰:傕數設酒請汜,或留汜止宿。
汜妻懼傕與汜婢妾而奪己愛,思有以離閒之。
會傕送饋,妻乃以豉為藥,汜將食,妻曰:「食從外來,倘或有故!」遂摘藥示之,曰:「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將軍之信李公也。
」他日傕復請汜,大醉。
汜疑傕藥之,絞糞汁飲之乃解。
於是遂生嫌隙,而治兵相攻。
〔三〕 獻帝起居注曰:初,汜謀迎天子幸其營,夜有亡告傕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
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臣家者。
舉事當合天下心,諸君作此,非是也。
」暹曰:「將軍計定矣。
」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賈詡、左靈一乘,其餘皆步從。
是日,傕復移乘輿幸北塢,使校尉監塢門,內外隔絕。
諸侍臣皆有飢色,時盛暑熱,人盡寒心。
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右,傕曰:「朝餔上飯,何用米為?」乃與腐牛骨,皆臭不可食。
帝大怒,欲詰責之。
侍中楊琦上封事曰:「傕,邊鄙之人,習于夷風,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輔車駕幸黃白城以紓其憤。
臣願陛下忍之,未可顯其罪也。
」帝納之。
初,傕屯黃白城,故謀欲徙之。
傕以司徒趙溫不與己同,乃內溫塢中。
溫聞傕欲移乘輿,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讎,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戶釋也。
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
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詔命不行,恩澤日損,而復欲輔乘輿于黃白城,此誠老夫所不解也。
於易,一過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
不如早共和解,引兵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害溫。
其從弟應,溫故掾也,諫之數日乃止。
帝聞溫與傕書,問侍中常洽曰:「傕弗知臧否,溫言太切,可為寒心。
」對曰:「李應已解之矣。
」帝乃悅。
〔四〕 華嶠漢書曰:汜饗公卿,議欲攻傕。
楊彪曰:「群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此可行乎?」汜怒,欲手刃之,中郎將楊密及左右多諫,汜乃歸之。
〔五〕 獻帝起居注曰: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厭勝之具,無所不為。
又於朝廷省門外,為董卓作神坐,數以牛羊祠之,訖,過省閤問起居,求入見。
傕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
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
傕對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為帝說郭汜無狀,帝亦隨其意答應之。
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賢聖主」,意遂自信,自謂良得天子歡心也。
雖然,猶不欲令近臣帶劍在帝邊,謂人言「此曹子將欲圖我邪?而皆持刀也」。
侍中李禎,傕州裡,素與傕通,語傕「所以持刀者,軍中不可不爾,此國家故事」。
傕意乃解。
天子以謁者僕射皇甫酈涼州舊姓,有專對之才,遣令和傕、汜。
酈先詣汜,汜受詔命。
詣傕,傕不肯,曰:「我有〔討〕呂布之功,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天下所知也。
郭多,盜馬虜耳,何敢乃欲與吾等邪?必欲誅之。
君為涼州人,觀吾方略士眾,足辦多不?多又劫質公卿,所為如是,而君苟欲利郭多,李傕有膽自知之。
」酈答曰:「昔有窮後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至于斃。
近董公之強,明將軍目所見,內有王公以為內主,外有董旻、承、璜以為鯁毒,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縣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
今將軍身為上將,把鉞仗節,子孫握權,宗族荷寵,國家好爵而皆據之。
今郭多劫質公卿,將軍脅至尊,誰為輕重邪?張濟與郭多、楊定有謀,又為冠帶所附。
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
」傕不納酈言,而呵之令出。
酈出,詣省門,白傕不肯從詔,辭語不順。
侍中胡邈為傕所幸,呼傳詔者令飾其辭。
又謂酈曰:「李將軍於卿不薄,又皇甫公為太尉,李將軍力也。
」酈答曰:「胡敬才,卿為國家常伯,輔弼之臣也,語言如此,寧可用邪?」邈曰:「念卿失李將軍意,恐不易耳!我與卿何事者?」酈言:「我累世受恩,身又常在幃幄,君辱臣死,當坐國家,為李傕所殺,則天命也。
」天子聞酈答語切,恐傕聞之,便敕遣酈。
酈裁出營門,傕遣虎賁王昌呼之。
昌知酈忠直,縱令去,還答傕,言追之不及。
天子使左中郎將李固持節拜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傕自以為得鬼神之力,乃厚賜諸巫。
傕將楊奉與傕軍吏宋果等謀殺傕,事洩,遂將兵叛傕。
傕眾叛,稍衰弱。
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閒。
〔一〕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
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
汜走南山,奉及將軍董承以天子還洛陽。
傕、汜悔遣天子,復相與和,追及天子於弘農之曹陽。
奉急招河東故白波帥韓暹、胡才、李樂等合,與傕、汜大戰。
奉兵敗,傕等縱兵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
〔二〕天子走陝,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後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
〔三〕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禦乘牛車。
太尉楊彪、太僕韓融近臣從者十餘人。
以暹為征東、才為征西、樂征北將軍,並與奉、承持政。
遣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還所略宮人公卿百官,及乘輿車馬數乘。
是時蝗蟲起,歲旱無穀,從官食棗菜。
〔四〕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
奉、暹、承乃以天子還洛陽。
出箕關,下軹道,張楊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馬。
語在楊傳。
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閒。
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
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飢死牆壁閒。
〔一〕 獻帝起居注曰:初,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百人遮橋問「是天子邪」?車不得前。
傕兵數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輿車左右,侍中劉艾大呼雲:「是天子也。
」使侍中楊琦高舉車帷。
帝言諸兵:「汝不卻,何敢迫近至尊邪?」汜等兵乃卻。
既度橋,士眾鹹呼萬歲。
〔二〕 獻帝紀曰:時尚書令士孫瑞為亂兵所害。
三輔決錄注曰:瑞字君榮,扶風人,世為學門。
瑞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仕歷顯位。
卓既誅,遷大司農,為國三老。
每三公缺,瑞常在選中。
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趙溫,司空楊彪、張喜等為公,皆辭拜讓瑞。
天子都許,追論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萌字文始,亦有才學,與王粲善。
臨當就國,粲作詩以贈萌,萌有答,在粲集中。
〔三〕 獻帝紀曰:初,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已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
」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
」乃止。
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
天子步行趨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繫帝腰。
時中宮僕伏德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德絹連續為輦。
行軍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
其餘不得渡者甚眾,復遣船收諸不得渡者,皆爭攀船,船上人以刃櫟斷其指,舟中之指可掬。
〔四〕 魏書曰:乘輿時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
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
諸將專權,或擅笞殺尚書。
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
諸將或遣婢詣省閤,或自齎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
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
醫師、走卒,皆為校尉,禦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
太祖乃迎天子都許。
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揚間,為劉備所殺。
〔一〕董承從太祖歲餘,誅。
建安二年,遣謁者僕射裴茂率關西諸將誅傕,夷三族。
〔二〕汜為其將五習所襲,死于郿。
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從子繡攝其眾。
才、樂留河東,才為怨家所殺,樂病死。
遂、騰自還涼州,更相寇,後騰入為衛尉,子超領其部曲。
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
語在武紀。
遂奔金城,為其將所殺。
超據漢陽,騰坐夷三族。
趙衢等舉義兵討超,超走漢中從張魯,後奔劉備,死于蜀。
〔一〕 英雄記曰:備誘奉與相見,因於坐上執之。
暹失奉勢孤,時欲走還并州,為杼秋屯帥張宣所邀殺。
〔二〕 典略曰:傕頭至,有詔高縣。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
高祖父安,為漢司徒。
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一〕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以大將軍掾為侍禦史,〔二〕稍遷中軍校尉,至司隸。
〔一〕 華嶠漢書曰:安字邵公,好學有威重。
明帝時為楚郡太守,治楚王獄,所申理者四百餘家,皆蒙全濟,安遂為名臣。
章帝時至司徒,生蜀郡太守京。
京弟敞為司空。
京子湯,太尉。
湯四子:長子平,平弟成,左中郎將,並早卒;成弟逢,逢弟隗,皆為公。
魏書曰: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
英雄記曰:成字文開,壯健有部分,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結好,言無不從。
故京師為作諺曰:「事不諧,問文開。
」 〔二〕 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
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
不應辟命。
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紹叔父隗聞之,責數紹曰:「汝且破我家!」紹於是乃起應大將軍之命。
臣松之案: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
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
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靈帝崩,太後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一〕太後不從。
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後。
常侍、黃門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
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于再三,而進不許。
令紹使洛陽方略武吏檢司諸宦者。
又令紹弟虎賁中郎將術選溫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戶。
中常侍段珪等矯太後命,召進入議,遂殺之,宮中亂。
〔二〕術將虎賁燒南宮嘉德殿青瑣門,欲以迫出珪等。
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陳留王走小平津。
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
或有無鬚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
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
其濫如此。
死者二千餘人。
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
帝得還宮。
〔一〕 續漢書曰:紹使客張津說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又永樂太後與諸常侍專通財利,將軍宜整頓天下,為海內除患。
」進以為然,遂與紹結謀。
〔二〕 九州春秋曰: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洩,以五營士為兵故耳。
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
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
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勳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衛守,可勿入宮。
」進納其言,後更狐疑。
紹懼進之改變,脅進曰:「今交搆已成,形勢已露,將軍何為不早決之?事留變生,後機禍至。
」進不從,遂敗。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
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
」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
」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
〔一〕紹既出,遂亡奔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