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
或以雜文為蒙其孫當失天下,以為漢帝非正嗣,少時為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
孝經中黃讖曰:『日載東,絕火光。
不橫一,聖聰明。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
天下歸功,緻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
』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
易運期讖曰:『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
其為主,反為輔。
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
』言午,許字。
兩日,昌字。
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
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
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
有德者過之,至于八百,無德者不及,至四百載。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
又高祖受命,數雖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獲麟。
獲麟以來七百餘年,天之曆數將以盡終。
帝王之興,不常一姓。
太微中,黃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見,以為黃家興而赤家衰,兇亡之漸。
自是以來四十餘年,又熒惑失色不明十有餘年。
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復掃太微。
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
殿下即位,初踐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于上下。
是以黃龍數見,鳳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後獻見于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並出。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
昔黃帝受命,風後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出書;湯之王,白鳥為符;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起,白蛇為徵。
巨跡瑞應,皆為聖人興。
觀漢前後之大災,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夫得歲星者,道始興。
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
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應,並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至,兆民欣戴,鹹樂嘉慶。
春秋大傳曰:『周公何以不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受命而王。
』周公反政,屍子以為孔子非之,以為周公不聖,不為兆民也。
京房作易傳曰:『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
易姓改代,天命應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伏惟殿下體堯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禪代,當湯武之期運,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圖讖所載,昭然明白,天下學士所共見也。
臣職在史官,考符察徵,圖讖效見,際會之期,謹以上聞。
」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歎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子明辟,書美其人。
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蹟,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
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煖,飢者未盡飽。
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髮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
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
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慄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
吾閒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子明辟緻仕。
』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
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
」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
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
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曰:『天垂象,見吉兇,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效之。
』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于河洛之書,著于洪範,則殷、周效而用之矣。
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
是以由德應錄者代興于前,失道數盡者疊廢于後,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說蔡墨『雷乘乾』之說,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
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捨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
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曆數之運,即位以來,天應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並見。
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
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顒顒,鹹注嘉願,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
」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
至于覽餘辭,豈餘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
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
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
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 癸醜,宣告群寮。
督軍禦史中丞司馬懿、侍禦史鄭渾、羊祕、鮑勛、武周等言:「令如左。
伏讀太史丞許芝上符命事,臣等聞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則天地之靈,曆數之運,去就之符,惟德所在。
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今漢室衰,自安、和、沖、質以來,國統屢絕,桓、靈荒淫,祿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
殿下踐阼,至德廣被,格于上下,天人感應,符瑞並臻,考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
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時已至而猶謙讓者,舜、禹所不為也,故生民蒙救濟之惠,群類受育長之施。
今八方顒顒,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謀,十分而九以委質,義過周文,所謂過恭也。
臣妾上下,伏所不安。
」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貴。
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質,況吾託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成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劄失辭,皆委重而弗視。
吾獨何人?昔周武,大聖也,使叔旦盟膠鬲于四內,使召公約微子於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以為周之伐殷以暴也。
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
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吾之斯志,豈可奪哉?」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蔔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
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沖、質短祚,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頹沮。
暨于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
變興輦轂,禍由閹宦。
董卓乘釁,惡甚澆、豷,劫遷省禦,(太僕)〔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彊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
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豈復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家。
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禦衡不迷,布德優遠,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天之曆數實在爾躬。
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
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于魏。
使使持節行禦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於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曆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令曰:「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
猶獵,還方有令。
」 尚書令等又奏曰:「昔堯、舜禪於文祖,至漢氏,以師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
今當受禪代之命,宜會百寮群司,六軍之士,皆在行位,使鹹睹天命。
營中促狹,可於平敞之處設壇場,奉答休命。
臣輒與侍中常侍會議禮儀,太史官擇吉日訖,復奏。
」令曰:「吾殊不敢當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劉廙、常侍衛臻等奏議曰:「漢氏遵唐堯公天下之議,陛下以聖德膺曆數之運,天人同歡,靡不得所,宜順靈符,速踐皇阼。
問太史丞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禪命,輒治壇場之處,所當施行別奏。
」令曰;「屬出見外,便設壇場,斯何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詔也。
但於帳前發璽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
」既發璽書,王令曰:「當奉還璽綬為讓章。
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顏燭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于今稱焉。
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
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鹹聞焉。
」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人上書曰:「伏讀令書,深執克讓,聖意懇惻,至誠外昭,臣等有所不安。
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義,事不經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聖明所當希慕。
且有虞不逆放勛之禪,夏禹亦無辭位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
』斯誠聖人知天命不可逆,曆數弗可辭也。
伏惟陛下應乾符運,至德發聞,升昭于天,是三靈降瑞,人神以和,休徵雜沓,萬國響應,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謙虛,違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聖之所蹈,違經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也。
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場,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別寫令宣下。
」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
故烈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
是以仲尼師王駘,而子產嘉申徒。
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遊于形骸之內,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
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紛紛也。
」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為不聖乎?以天下讓。
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
』是以舜嚮天下,不拜而受命。
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
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足以喻。
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聖道之高衢,乘無窮之懿勳也。
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
」令曰:「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
今百姓寒者未煖,飢者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幹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內,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託於高巢,餘糧未可以宿於田畝:人事未備,至於此也。
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
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
」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聖之純懿,當天命之曆數,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聖意懇惻,臣等敢不奉詔?輒具章遣使者。
」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讓,人無得而稱焉,仲尼歎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王上書曰:「皇帝陛下:
或以雜文為蒙其孫當失天下,以為漢帝非正嗣,少時為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
孝經中黃讖曰:『日載東,絕火光。
不橫一,聖聰明。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
天下歸功,緻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
』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
易運期讖曰:『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
其為主,反為輔。
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
』言午,許字。
兩日,昌字。
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
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
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
有德者過之,至于八百,無德者不及,至四百載。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
又高祖受命,數雖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獲麟。
獲麟以來七百餘年,天之曆數將以盡終。
帝王之興,不常一姓。
太微中,黃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見,以為黃家興而赤家衰,兇亡之漸。
自是以來四十餘年,又熒惑失色不明十有餘年。
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復掃太微。
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
殿下即位,初踐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于上下。
是以黃龍數見,鳳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後獻見于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並出。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
昔黃帝受命,風後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出書;湯之王,白鳥為符;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起,白蛇為徵。
巨跡瑞應,皆為聖人興。
觀漢前後之大災,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夫得歲星者,道始興。
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
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應,並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至,兆民欣戴,鹹樂嘉慶。
春秋大傳曰:『周公何以不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受命而王。
』周公反政,屍子以為孔子非之,以為周公不聖,不為兆民也。
京房作易傳曰:『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
易姓改代,天命應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伏惟殿下體堯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禪代,當湯武之期運,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圖讖所載,昭然明白,天下學士所共見也。
臣職在史官,考符察徵,圖讖效見,際會之期,謹以上聞。
」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歎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子明辟,書美其人。
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蹟,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
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煖,飢者未盡飽。
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髮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
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
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慄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
吾閒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子明辟緻仕。
』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
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
」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
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
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曰:『天垂象,見吉兇,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效之。
』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于河洛之書,著于洪範,則殷、周效而用之矣。
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
是以由德應錄者代興于前,失道數盡者疊廢于後,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說蔡墨『雷乘乾』之說,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
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捨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
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曆數之運,即位以來,天應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並見。
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
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顒顒,鹹注嘉願,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
」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
至于覽餘辭,豈餘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
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
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
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 癸醜,宣告群寮。
督軍禦史中丞司馬懿、侍禦史鄭渾、羊祕、鮑勛、武周等言:「令如左。
伏讀太史丞許芝上符命事,臣等聞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則天地之靈,曆數之運,去就之符,惟德所在。
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今漢室衰,自安、和、沖、質以來,國統屢絕,桓、靈荒淫,祿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
殿下踐阼,至德廣被,格于上下,天人感應,符瑞並臻,考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
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時已至而猶謙讓者,舜、禹所不為也,故生民蒙救濟之惠,群類受育長之施。
今八方顒顒,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謀,十分而九以委質,義過周文,所謂過恭也。
臣妾上下,伏所不安。
」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貴。
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質,況吾託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成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劄失辭,皆委重而弗視。
吾獨何人?昔周武,大聖也,使叔旦盟膠鬲于四內,使召公約微子於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以為周之伐殷以暴也。
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
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吾之斯志,豈可奪哉?」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蔔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
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沖、質短祚,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頹沮。
暨于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
變興輦轂,禍由閹宦。
董卓乘釁,惡甚澆、豷,劫遷省禦,(太僕)〔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彊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
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豈復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家。
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禦衡不迷,布德優遠,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天之曆數實在爾躬。
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
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于魏。
使使持節行禦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於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曆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令曰:「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
猶獵,還方有令。
」 尚書令等又奏曰:「昔堯、舜禪於文祖,至漢氏,以師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
今當受禪代之命,宜會百寮群司,六軍之士,皆在行位,使鹹睹天命。
營中促狹,可於平敞之處設壇場,奉答休命。
臣輒與侍中常侍會議禮儀,太史官擇吉日訖,復奏。
」令曰:「吾殊不敢當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劉廙、常侍衛臻等奏議曰:「漢氏遵唐堯公天下之議,陛下以聖德膺曆數之運,天人同歡,靡不得所,宜順靈符,速踐皇阼。
問太史丞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禪命,輒治壇場之處,所當施行別奏。
」令曰;「屬出見外,便設壇場,斯何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詔也。
但於帳前發璽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
」既發璽書,王令曰:「當奉還璽綬為讓章。
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顏燭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于今稱焉。
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
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鹹聞焉。
」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人上書曰:「伏讀令書,深執克讓,聖意懇惻,至誠外昭,臣等有所不安。
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義,事不經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聖明所當希慕。
且有虞不逆放勛之禪,夏禹亦無辭位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
』斯誠聖人知天命不可逆,曆數弗可辭也。
伏惟陛下應乾符運,至德發聞,升昭于天,是三靈降瑞,人神以和,休徵雜沓,萬國響應,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謙虛,違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聖之所蹈,違經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也。
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場,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別寫令宣下。
」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
故烈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
是以仲尼師王駘,而子產嘉申徒。
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遊于形骸之內,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
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紛紛也。
」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為不聖乎?以天下讓。
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
』是以舜嚮天下,不拜而受命。
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
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足以喻。
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聖道之高衢,乘無窮之懿勳也。
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
」令曰:「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
今百姓寒者未煖,飢者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幹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內,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託於高巢,餘糧未可以宿於田畝:人事未備,至於此也。
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
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
」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聖之純懿,當天命之曆數,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聖意懇惻,臣等敢不奉詔?輒具章遣使者。
」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讓,人無得而稱焉,仲尼歎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王上書曰:「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