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宋主,即面數其焚南京宮室、沿邊買馬、招緻叛亡之罪,當令大臣某人某人來此,朕將親詰問之,且索漢、淮之地,如不從,即厲聲詆責之,彼必不敢害汝。
」海陵蓋使王全激怒宋主,將以為南伐之名也。
謂景山曰:「回日,以全所言奏聞。
」全至宋,一如海陵之言詆責宋主,宋主謂全曰:「聞公北方名家,何乃如是?」全復曰:「趙桓今已死矣。
」宋主遽起發哀而罷。
海陵至南京,宋遣使賀遷都,海陵使韓汝嘉就境上止之曰:「朕始至此,比聞北方小警,欲復歸中都,無庸來賀。
」宋使乃還。
於是,大括天下騾馬,官至七品聽留一馬,等而上之。
并舊籍民馬,其在東者給西軍,在西者給東軍,東西交相往來,晝夜絡繹不絕,死者狼籍于道。
其亡失多者,官吏懼罪或自殺。
所過蹂踐民田,調發牽馬夫役。
詔河南州縣所貯糧米以備大軍,不得他用,而騾馬所至當給芻粟,無可給,有司以為請,海陵曰:「此方比歲民間儲畜尚多,今禾稼滿野,騾馬可就牧田中,借令再歲不獲,亦何傷乎。
」及徵發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天下始騷然矣。
調諸路馬以戶口為率,富室有至六十匹者。
凡調馬五十六萬餘匹,仍令本家養飼,以俟師期。
海陵因出獵,遂至通州觀造戰船,籍諸路水手得三萬餘人。
及東海縣人張旺、徐元反,遣都水監徐文等率師浮海討之,海陵曰:「朕意不在一邑,將試舟師耳。
」 於是,民不堪命,盜賊蜂起,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遣護衛普連二十四人,各授甲士五十人,分往山東、河北、河東、中都等路節鎮州郡屯駐,捕捉盜賊。
以護衛頑犀為定武軍節度副使,尚賢為安武軍節度副使,蒲甲為昭義軍節度副使,皆給銀牌,使督責之。
是時,山東賊犯沂州,臨沂令胡撒力戰而死。
大名府賊王九等據城叛,衆至數萬。
契丹邊六斤、王三輩皆以十數騎張旗幟,白晝公行,官軍不敢誰何,所過州縣開劫府庫物置于市,令人攘取之,小人皆喜賊至,而良民不勝其害。
太府監高彥福、大理正耶律道、翰林待制大穎出使還朝,皆言盜賊事,海陵惡聞,怒而杖之,穎仍除名,自是人人不復敢言。
海陵自將,分諸道兵為神策、神威、神捷、神銳、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鋒、武勝、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銳、武揚、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勝、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三十二軍,置都緫管、副緫管各一員,分隸左右領軍大都督及三道都統制府。
置諸軍巡察使、副各一員。
以太保奔睹為左領軍大都督,通為副大都督。
海陵以奔睹舊將,使帥諸軍以從人望,實使通專其事。
海陵召諸將授方略,賜宴于尚書省。
海陵曰:「太師梁王連年南伐,淹延歲月。
今舉兵必不如彼,遠則百日,近止旬月。
惟爾將士無以征行為勞,戮力一心,以成大功,當厚加旌賞,其或弛慢,刑茲無赦。
」海陵恐糧運不繼,命諸軍渡江無以僮僕從行,聞者莫不怨咨。
徒單後與太子光英居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敬嗣暉留治省事。
九月甲午,海陵戎服乘馬,具裝啟行。
明日,妃嬪皆行,宮中慟哭久之。
十月乙巳,陰晦失路,是夜二更始至蒙城。
丁未,大軍渡淮,至中流,海陵拜而酹之。
至宿次,見築繚垣者,殺四方館使張永鈐。
將至廬州,見白兔,馳射不中。
旣而,後軍獲之以進,海陵大喜,以金帛賜之,顧謂李通曰:「昔武王伐紂,白魚躍於舟中。
今朕獲此,亦吉兆也。
」癸亥,海陵至和州,百官表奉起居,海陵謂其使「汝等欲伺我動靜邪。
自今勿復來,俟平江南始進賀表」。
是時,梁山濼水涸,先造戰船不得進,乃命通更造戰船,督責苛急,將士七八日夜不得休息,壞城中民居以為材木,煮死人膏為油用之。
遂築臺於江上,海陵被金甲登臺,殺黑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於江中。
召都督昂、副都督蒲盧渾謂之曰:「舟楫已具,可以濟江矣。
」蒲盧渾曰:「臣觀宋舟甚大,我舟小而行遲,恐不可濟。
」海陵怒曰:「爾昔從梁王追趙構入海島,豈皆大舟邪。
明日汝與昂先濟。
」昂聞令己渡江,悲懼欲亡去。
至暮,海陵使謂昂曰:「前言一時之怒耳,不須先渡江也。
」明日,遣武平軍都緫管阿鄰、武捷軍副緫管阿撒率舟師先濟。
宿直將軍溫都奧剌、國子司業馬欽、武庫直長習失皆從戰。
海陵置黃旗紅旗於岸上,以號令進止,紅旗立則進,黃旗仆則退。
旣渡江,兩舟先逼南岸,水淺不得進,與宋兵相對射者良久,兩舟中矢盡,遂為所獲,亡一猛安、軍士百餘人。
海陵遂還和州。
於是尚書省使右司郎中吾補可、員外郎王全奏報:世宗即位於東京,改元大定。
海陵前此已遣護衛謀良虎、特離補往東京,欲害世宗,行至遼水,遇世宗詔使撒八,執而殺之,遂還軍中。
海陵拊髀嘆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豈非天
」海陵蓋使王全激怒宋主,將以為南伐之名也。
謂景山曰:「回日,以全所言奏聞。
」全至宋,一如海陵之言詆責宋主,宋主謂全曰:「聞公北方名家,何乃如是?」全復曰:「趙桓今已死矣。
」宋主遽起發哀而罷。
海陵至南京,宋遣使賀遷都,海陵使韓汝嘉就境上止之曰:「朕始至此,比聞北方小警,欲復歸中都,無庸來賀。
」宋使乃還。
於是,大括天下騾馬,官至七品聽留一馬,等而上之。
并舊籍民馬,其在東者給西軍,在西者給東軍,東西交相往來,晝夜絡繹不絕,死者狼籍于道。
其亡失多者,官吏懼罪或自殺。
所過蹂踐民田,調發牽馬夫役。
詔河南州縣所貯糧米以備大軍,不得他用,而騾馬所至當給芻粟,無可給,有司以為請,海陵曰:「此方比歲民間儲畜尚多,今禾稼滿野,騾馬可就牧田中,借令再歲不獲,亦何傷乎。
」及徵發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天下始騷然矣。
調諸路馬以戶口為率,富室有至六十匹者。
凡調馬五十六萬餘匹,仍令本家養飼,以俟師期。
海陵因出獵,遂至通州觀造戰船,籍諸路水手得三萬餘人。
及東海縣人張旺、徐元反,遣都水監徐文等率師浮海討之,海陵曰:「朕意不在一邑,將試舟師耳。
」 於是,民不堪命,盜賊蜂起,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遣護衛普連二十四人,各授甲士五十人,分往山東、河北、河東、中都等路節鎮州郡屯駐,捕捉盜賊。
以護衛頑犀為定武軍節度副使,尚賢為安武軍節度副使,蒲甲為昭義軍節度副使,皆給銀牌,使督責之。
是時,山東賊犯沂州,臨沂令胡撒力戰而死。
大名府賊王九等據城叛,衆至數萬。
契丹邊六斤、王三輩皆以十數騎張旗幟,白晝公行,官軍不敢誰何,所過州縣開劫府庫物置于市,令人攘取之,小人皆喜賊至,而良民不勝其害。
太府監高彥福、大理正耶律道、翰林待制大穎出使還朝,皆言盜賊事,海陵惡聞,怒而杖之,穎仍除名,自是人人不復敢言。
海陵自將,分諸道兵為神策、神威、神捷、神銳、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鋒、武勝、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銳、武揚、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勝、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三十二軍,置都緫管、副緫管各一員,分隸左右領軍大都督及三道都統制府。
置諸軍巡察使、副各一員。
以太保奔睹為左領軍大都督,通為副大都督。
海陵以奔睹舊將,使帥諸軍以從人望,實使通專其事。
海陵召諸將授方略,賜宴于尚書省。
海陵曰:「太師梁王連年南伐,淹延歲月。
今舉兵必不如彼,遠則百日,近止旬月。
惟爾將士無以征行為勞,戮力一心,以成大功,當厚加旌賞,其或弛慢,刑茲無赦。
」海陵恐糧運不繼,命諸軍渡江無以僮僕從行,聞者莫不怨咨。
徒單後與太子光英居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敬嗣暉留治省事。
九月甲午,海陵戎服乘馬,具裝啟行。
明日,妃嬪皆行,宮中慟哭久之。
十月乙巳,陰晦失路,是夜二更始至蒙城。
丁未,大軍渡淮,至中流,海陵拜而酹之。
至宿次,見築繚垣者,殺四方館使張永鈐。
將至廬州,見白兔,馳射不中。
旣而,後軍獲之以進,海陵大喜,以金帛賜之,顧謂李通曰:「昔武王伐紂,白魚躍於舟中。
今朕獲此,亦吉兆也。
」癸亥,海陵至和州,百官表奉起居,海陵謂其使「汝等欲伺我動靜邪。
自今勿復來,俟平江南始進賀表」。
是時,梁山濼水涸,先造戰船不得進,乃命通更造戰船,督責苛急,將士七八日夜不得休息,壞城中民居以為材木,煮死人膏為油用之。
遂築臺於江上,海陵被金甲登臺,殺黑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於江中。
召都督昂、副都督蒲盧渾謂之曰:「舟楫已具,可以濟江矣。
」蒲盧渾曰:「臣觀宋舟甚大,我舟小而行遲,恐不可濟。
」海陵怒曰:「爾昔從梁王追趙構入海島,豈皆大舟邪。
明日汝與昂先濟。
」昂聞令己渡江,悲懼欲亡去。
至暮,海陵使謂昂曰:「前言一時之怒耳,不須先渡江也。
」明日,遣武平軍都緫管阿鄰、武捷軍副緫管阿撒率舟師先濟。
宿直將軍溫都奧剌、國子司業馬欽、武庫直長習失皆從戰。
海陵置黃旗紅旗於岸上,以號令進止,紅旗立則進,黃旗仆則退。
旣渡江,兩舟先逼南岸,水淺不得進,與宋兵相對射者良久,兩舟中矢盡,遂為所獲,亡一猛安、軍士百餘人。
海陵遂還和州。
於是尚書省使右司郎中吾補可、員外郎王全奏報:世宗即位於東京,改元大定。
海陵前此已遣護衛謀良虎、特離補往東京,欲害世宗,行至遼水,遇世宗詔使撒八,執而殺之,遂還軍中。
海陵拊髀嘆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豈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