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文藝上

關燈
河主簿珪為翰林修撰,璋賜進士第。

    遣翰林待制蕭籲護送其喪,歸葬真定,四品以下官離都城十裡送之,道路之費皆從官給。

     松年事繼母以孝聞,喜周恤親黨,性復豪侈,不計家之有無。

    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號「吳、蔡體」。

    有集行于世。

    子珪。

     珪字正甫。

    中進士第,不求調,久乃除澄州軍事判官,遷三河主簿。

    丁父憂,起復翰林修撰,同知制誥。

    在職八年,改戶部員外郎,兼太常丞。

    珪號為辨博,凡朝廷制度損益,珪為編類詳定檢討刪定官。

     初,兩燕王墓舊在中都東城外,海陵廣京城圍,墓在東城內。

    前嘗有盜發其墓,大定九年詔改葬於城外。

    俗傳六國時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啟壙,其東墓之柩題其和曰「燕靈王舊」。

    「舊」,古「柩」字,通用。

    乃西漢高祖子劉建葬也。

    其西墓,蓋燕康王劉嘉之葬也。

    珪作兩燕王墓辯,據葬制名物款刻甚詳。

     安國軍節度判官高元鼎坐監臨姦事,求援於太常博士田居實、大理司直吳長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評事王元忠。

    震亨以屬鞫問官禦史臺典事李仲柔,仲柔發之。

    珪與刑部員外郎王翛、宛平主簿任詢、前衛州防禦判官閻恕、承事郎高復亨、文林郎翟詢、敦武校尉王景晞、進義校尉任師望,坐與居實等轉相傳教,或令元鼎逃避,居實、長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翛、珪、詢、恕、復亨、翟詢各笞四十,景晞、師望各徒二年,官贖外並的決。

     久之,除河東北路轉運副使,復入為修撰,遷禮部郎中,封真定縣男。

    珪已得風疾,失音不能言,乃除濰州刺史,同輩已奏謝,珪獨不能入見。

    世宗以讓右丞唐括安禮、參政王蔚曰:「卿等閱書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從政者乎。

    」又謂中丞劉仲誨曰:「蔡珪風疾不能奏謝,卿等何不糾之。

    人言卿等相為黨蔽,今果然邪。

    」珪乃緻仕,尋卒。

     珪之文有補正水經五篇,合沈約、蕭子顯、魏收宋、齊、北魏志作南北史志三十卷,續金石遺文跋尾十卷,晉陽志十二卷,文集五十五卷。

    補正水經、晉陽志、文集今存,餘皆亡。

     吳激字彥高,建州人。

    父拭,宋進士,官終朝奉郎、知蘇州。

    激,米芾之婿也,工詩能文,字畫俊逸得芾筆意。

    尤精樂府,造語清婉,哀而不傷。

    將宋命至金,以知名留不遣,命為翰林待制。

    皇統二年,出知深州,到官三日卒。

    詔賜其子錢百萬、粟三百斛、田三頃以周其家。

    有東山集十卷行于世。

    「東山」,其自號也。

     馬定國字子卿,茌平人。

    自少志趣不群。

    宣、政末,題詩酒家壁,坐譏訕得罪,亦因以知名。

    阜昌初,遊歷下,以詩撼齊王豫,豫大悅,授監察禦史,仕至翰林學士。

    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雲是宇文周時所造,作辯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辯。

    初,學詩未有入處,夢其父與方寸白筆,從是文章大進。

    有集傳于世。

     任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

    父貴有才幹,善畫,喜談兵,宣、政間遊江、浙。

    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

    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

    評者謂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

    登正隆二年進士第。

    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

    年六十四緻仕,優遊鄉裡,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

    年七十卒。

     趙可字獻之,高平人。

    貞元二年進士。

    仕至翰林直學士。

    博學高才,卓犖不羈。

    天德、貞元間,有聲場屋。

    後入翰林,一時詔誥多出其手,流輩服其典雅。

    其歌詩樂府尤工,號玉峰散人集。

     郭長倩字曼卿,文登人。

    登皇統丙寅經義乙科。

    仕至祕書少監,兼禮部郎中,修起居注。

    與施朋望、王無競、劉嵓老、劉無黨相友善。

    所撰石決明傳為時輩所稱。

    有崑崳集行于世。

     蕭永祺字景純,本名蒲烈。

    少好學,通契丹大小字。

    廣寧尹耶律固奉詔譯書,辟置門下,因盡傳其業。

    固卒,永祺率門弟子服齊衰喪。

    固作遼史未成,永祺繼之,作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上之。

    加宣武將軍,除太常丞。

     海陵為中京留守,永祺特見親禮。

    天德初,擢左諫議大夫,遷翰林侍講學士,同修國史,再遷翰林學士。

    明年,遷承旨。

    尚書左丞耶律安禮出守南京,海陵欲以永祺代之,召見于內閤,諭以旨意,永祺辭曰:「臣材識卑下,不足以辱執政。

    」海陵曰:「今天下無事,朕方以文治,卿為是優矣。

    」永祺固辭,旣出,或問曰:「公遇知人主,進取爵位,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