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九 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今為無人之境,陝西民力疲乏,修之亦不能守,不若以見屯軍士量力補治,待其可守即修之未晚也。
」從之。
未幾,坐事解職。
初,吏部尚書趙伯成坐銓選吏員出身王京與進士王著填開封警巡判官見闕,為京所訟免官,規亦坐之。
是年十一月,改充補闕。
十二月,言將相非材,且薦數人可用者。
二年正月,規及臺諫同奏五事:一,乞尚書省提控樞密院,如大定、明昌故事。
二,簡留親衛軍。
三,沙汰冗軍,減行樞密院、帥府。
四,選大臣為宣撫使,招集流亡以實邊防。
五,選官置所,議一切省減。
略施行之。
四月,以大旱詔規審理冤滯,臨發上奏:「今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帥府、從宜凡二十處,陝西行尚書省二、帥府五,皆得以便宜殺人,冤獄在此不在州縣。
」又曰:「雨水不時則責審理,然則職燮理者當何如。
」上善其言而不能有為也。
十一月,上召完顏素蘭及規入見,面諭曰:「宋人輕犯邊界,我以輕騎襲之,冀其懲創告和,以息吾民耳。
宋果行成,尚欲用兵乎。
卿等當識此意。
」規進曰:「帝王之兵貴於萬全,昔光武中興,所征必克,猶言『每一出兵,頭須為白』。
兵不妄動如此。
」上善之。
四年三月,上召群臣喻以陝西事曰:「方春北方馬漸羸瘠,秋高大勢併來,何以支持。
朕已喻合達盡力決一戰矣,卿等以為如何。
」又言和事無益,撒合輦力破和議,賽不言:「今已遣和使,可中輟乎。
」餘皆無言,規獨進曰:「兵難遙度,百聞不如一見。
臣嘗任陝西官,近年又屢到陝西,兵將冗懦,恐不可用,未如聖料。
」言未終,烏古論四和曰:「陳規之言非是,臣近至陝西,軍士勇銳,皆思一戰。
」監察禦史完顏習顯從而和之,上首肯,又泛言和事。
規對曰「和事固非上策,又不可必成,然方今事勢不得不然。
使彼難從,猶可以激厲將士,以待其變。
」上不以為然。
明日,又令集議省中,欲罷和事,群臣多以和為便,乃詔行省斟酌發遣,而事竟不行。
十月,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章,劾同判大睦親事撒合輦諂佞,招權納賄及不公事。
由是撒合輦竟出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五年二月,又與大節言三事:一,將帥出兵每為近臣牽制,不得專輒。
二,近侍送宣傳旨,公受賂遺,失朝廷體,可一切禁絕。
三,罪同罰異,何以使人。
上嘉納焉。
初,宣宗嘗召文繡署令王壽孫作大紅半身繡衣,且戒以勿令陳規知。
及成,進,召壽孫問曰「曾令陳規輩知否?」壽孫頓首言:「臣侍禁庭,凡宮省大小事不敢為外人言,況親被聖訓乎。
」上因嘆曰:「陳規若知,必以華飾諫我,我實畏其言。
」蓋規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宮中舉事,上必曰:「恐陳規有言。
」一時近臣切議,惟畏陳正叔耳,挺然一時直士也。
後出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論惜之。
規博學能文,詩亦有律度。
為人剛毅質實,有古人風,篤於學問,至老不廢。
渾源劉從益見其所上八事,歎曰:「宰相材也。
」每與人論及時事輒憤惋,蓋傷其言之不行也。
南渡後,諫官稱許古、陳規,而規不以訐直自名,尤見重雲。
死之日,家無一金,知友為葬之。
子良臣。
許古字道真,汾陽軍節度使緻仕安仁子也。
登明昌五年詞賦進士第。
貞祐初,自左拾遺拜監察禦史。
時宣宗遷汴,信任丞相高琪,無恢復之謀,古上章曰: 自中都失守,廟社、陵寢、宮室、府庫,至于圖籍、重器,百年積累,一朝棄之。
惟聖主痛悼之心至為深切,夙夜思懼所以建中興之功者,未嘗少置也。
為臣子者食祿受責,其能無愧乎。
且閭閻細民猶顒望朝廷整訓師徒,為恢復計。
而今纔聞拒河自保,又盡徙諸路軍戶河南,彼旣棄其恒產無以自生,土居之民復被其擾,臣不知誰為此謀者。
然業已如是,但當議所以處之,使軍無妄費,民不至困窮則善矣。
臣聞安危所繫在於一相,孔子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事勢至此,不知執政者每對天顏,何以仰荅清問也。
今之所急,莫若得人,如前禦史大夫裴滿德仁、工部尚書孫德淵,忠諒明敏,可以大用,近皆許告老,願復起而任之,必能有所建立以利國家。
太子太師緻仕孫鐸,雖頗衰疾,如有大議猶可賜召,或就問之。
人才自古所難,凡知治體者皆當重惜,況此耆舊,豈宜輕棄哉。
若乃臨事不盡其心,雖盡心而不明於理,得無益、失無損者,縱其尚壯,亦安所用。
方時多難,固不容碌碌之徒備員屍素,以塞賢路也。
惟陛下宸衷剛斷,黜陟一新,以幸天下。
臣前為拾遺時,已嘗備論擇相之道,乞取臣前奏并今所言,加審思焉。
臣又聞將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所繫,故古之人君必重其選,為將者亦必以天下為己任。
夫將者貴謀而賤戰,必也賞罰使人信之而不疑,權謀使人由之而不知,三軍奔走號令以取勝,然後中心誠服而樂為之用。
邇來城守不堅,臨戰輒北,皆以將之不才故也。
私於所暱,賞罰不公,至於衆怨,而懼其生變則撫摩慰籍,一切為姑息之事。
由是兵輕其將,將畏其兵,尚能使之出死力以禦敵乎?願令腹心之臣及閑於兵事者,各舉所知,果得真才,優加寵任,則戰功可期矣。
如河東宣撫使胥鼎、山東宣撫使完顏弼、涿州刺史內族從坦、昭義節度使必蘭阿魯帶,或忠勤勇幹,或重厚有謀,皆可任之以扞方面。
又曰: 河北諸路以都城旣失,軍戶盡遷,將謂國家舉而棄之,州縣官往往逃奔河南。
乞令所在根括,立期遣還,違者勿復錄用。
未嘗離任者議加恩賚,如願自效河北者亦聽陳請,仍先賞之,減其日月。
州縣長貳官並令兼領軍職,許擇軍中有才略膽勇者為頭目,或加爵命以收其心,能取一府者即授以府長官,州縣亦如之,使人懷復土之心。
別遣忠實幹濟者,以文檄官賞招諸脅從人,彼旣苦於敵役,來者必多,敵勢當自削。
有司不知出此,而但為清野計,事無緩急惟期速辦,今晚禾十損七八,遠近危懼,所謀可謂大戾矣。
又曰: 京師諸夏根本,況今常宿重兵,緩急征討必由
」從之。
未幾,坐事解職。
初,吏部尚書趙伯成坐銓選吏員出身王京與進士王著填開封警巡判官見闕,為京所訟免官,規亦坐之。
是年十一月,改充補闕。
十二月,言將相非材,且薦數人可用者。
二年正月,規及臺諫同奏五事:一,乞尚書省提控樞密院,如大定、明昌故事。
二,簡留親衛軍。
三,沙汰冗軍,減行樞密院、帥府。
四,選大臣為宣撫使,招集流亡以實邊防。
五,選官置所,議一切省減。
略施行之。
四月,以大旱詔規審理冤滯,臨發上奏:「今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帥府、從宜凡二十處,陝西行尚書省二、帥府五,皆得以便宜殺人,冤獄在此不在州縣。
」又曰:「雨水不時則責審理,然則職燮理者當何如。
」上善其言而不能有為也。
十一月,上召完顏素蘭及規入見,面諭曰:「宋人輕犯邊界,我以輕騎襲之,冀其懲創告和,以息吾民耳。
宋果行成,尚欲用兵乎。
卿等當識此意。
」規進曰:「帝王之兵貴於萬全,昔光武中興,所征必克,猶言『每一出兵,頭須為白』。
兵不妄動如此。
」上善之。
四年三月,上召群臣喻以陝西事曰:「方春北方馬漸羸瘠,秋高大勢併來,何以支持。
朕已喻合達盡力決一戰矣,卿等以為如何。
」又言和事無益,撒合輦力破和議,賽不言:「今已遣和使,可中輟乎。
」餘皆無言,規獨進曰:「兵難遙度,百聞不如一見。
臣嘗任陝西官,近年又屢到陝西,兵將冗懦,恐不可用,未如聖料。
」言未終,烏古論四和曰:「陳規之言非是,臣近至陝西,軍士勇銳,皆思一戰。
」監察禦史完顏習顯從而和之,上首肯,又泛言和事。
規對曰「和事固非上策,又不可必成,然方今事勢不得不然。
使彼難從,猶可以激厲將士,以待其變。
」上不以為然。
明日,又令集議省中,欲罷和事,群臣多以和為便,乃詔行省斟酌發遣,而事竟不行。
十月,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章,劾同判大睦親事撒合輦諂佞,招權納賄及不公事。
由是撒合輦竟出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五年二月,又與大節言三事:一,將帥出兵每為近臣牽制,不得專輒。
二,近侍送宣傳旨,公受賂遺,失朝廷體,可一切禁絕。
三,罪同罰異,何以使人。
上嘉納焉。
初,宣宗嘗召文繡署令王壽孫作大紅半身繡衣,且戒以勿令陳規知。
及成,進,召壽孫問曰「曾令陳規輩知否?」壽孫頓首言:「臣侍禁庭,凡宮省大小事不敢為外人言,況親被聖訓乎。
」上因嘆曰:「陳規若知,必以華飾諫我,我實畏其言。
」蓋規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宮中舉事,上必曰:「恐陳規有言。
」一時近臣切議,惟畏陳正叔耳,挺然一時直士也。
後出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論惜之。
規博學能文,詩亦有律度。
為人剛毅質實,有古人風,篤於學問,至老不廢。
渾源劉從益見其所上八事,歎曰:「宰相材也。
」每與人論及時事輒憤惋,蓋傷其言之不行也。
南渡後,諫官稱許古、陳規,而規不以訐直自名,尤見重雲。
死之日,家無一金,知友為葬之。
子良臣。
許古字道真,汾陽軍節度使緻仕安仁子也。
登明昌五年詞賦進士第。
貞祐初,自左拾遺拜監察禦史。
時宣宗遷汴,信任丞相高琪,無恢復之謀,古上章曰: 自中都失守,廟社、陵寢、宮室、府庫,至于圖籍、重器,百年積累,一朝棄之。
惟聖主痛悼之心至為深切,夙夜思懼所以建中興之功者,未嘗少置也。
為臣子者食祿受責,其能無愧乎。
且閭閻細民猶顒望朝廷整訓師徒,為恢復計。
而今纔聞拒河自保,又盡徙諸路軍戶河南,彼旣棄其恒產無以自生,土居之民復被其擾,臣不知誰為此謀者。
然業已如是,但當議所以處之,使軍無妄費,民不至困窮則善矣。
臣聞安危所繫在於一相,孔子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事勢至此,不知執政者每對天顏,何以仰荅清問也。
今之所急,莫若得人,如前禦史大夫裴滿德仁、工部尚書孫德淵,忠諒明敏,可以大用,近皆許告老,願復起而任之,必能有所建立以利國家。
太子太師緻仕孫鐸,雖頗衰疾,如有大議猶可賜召,或就問之。
人才自古所難,凡知治體者皆當重惜,況此耆舊,豈宜輕棄哉。
若乃臨事不盡其心,雖盡心而不明於理,得無益、失無損者,縱其尚壯,亦安所用。
方時多難,固不容碌碌之徒備員屍素,以塞賢路也。
惟陛下宸衷剛斷,黜陟一新,以幸天下。
臣前為拾遺時,已嘗備論擇相之道,乞取臣前奏并今所言,加審思焉。
臣又聞將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所繫,故古之人君必重其選,為將者亦必以天下為己任。
夫將者貴謀而賤戰,必也賞罰使人信之而不疑,權謀使人由之而不知,三軍奔走號令以取勝,然後中心誠服而樂為之用。
邇來城守不堅,臨戰輒北,皆以將之不才故也。
私於所暱,賞罰不公,至於衆怨,而懼其生變則撫摩慰籍,一切為姑息之事。
由是兵輕其將,將畏其兵,尚能使之出死力以禦敵乎?願令腹心之臣及閑於兵事者,各舉所知,果得真才,優加寵任,則戰功可期矣。
如河東宣撫使胥鼎、山東宣撫使完顏弼、涿州刺史內族從坦、昭義節度使必蘭阿魯帶,或忠勤勇幹,或重厚有謀,皆可任之以扞方面。
又曰: 河北諸路以都城旣失,軍戶盡遷,將謂國家舉而棄之,州縣官往往逃奔河南。
乞令所在根括,立期遣還,違者勿復錄用。
未嘗離任者議加恩賚,如願自效河北者亦聽陳請,仍先賞之,減其日月。
州縣長貳官並令兼領軍職,許擇軍中有才略膽勇者為頭目,或加爵命以收其心,能取一府者即授以府長官,州縣亦如之,使人懷復土之心。
別遣忠實幹濟者,以文檄官賞招諸脅從人,彼旣苦於敵役,來者必多,敵勢當自削。
有司不知出此,而但為清野計,事無緩急惟期速辦,今晚禾十損七八,遠近危懼,所謀可謂大戾矣。
又曰: 京師諸夏根本,況今常宿重兵,緩急征討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