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一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帑藏不足,惟恃爵命,今又輕之,何以使人?伏見蘭州西關堡守將王狗兒向以微勞,旣蒙甄錄,頃者堅守關城,誘殺賊使,論其忠節,誠有可嘉。
若官之五品,命以一州,亦無負矣。
急於勸獎,遂擢節鉞,加階二品,賜以國姓,若取蘭州,又將何以待之?陝西名將項背相望,曹記僧、包長壽、東永昌、徒單醜兒、郭祿大皆其著者。
狗兒藐然賤卒,一朝處衆人之右,為統領之官,恐衆望不厭,難得其死力。
」宣宗以英奏示宰臣。
宰臣奏:「狗兒奮發如此,賞以異恩,殆不為過。
」上然其言。
中都久圍,丞相承暉遣人以礬寫奏告急。
詔元帥左監軍永錫、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將兵,英收河間清、滄義軍自清州督糧運救中都。
英至大名,得兵數萬,馭衆素無紀律。
貞祐三年三月十六日,英被酒,與大元兵遇于霸州北,大敗,盡失所運糧。
英死,士卒殲焉。
慶壽、永錫軍聞之,皆潰歸。
五月,中都不守,宣宗猶加恩,贈通奉大夫,謚剛貞,官護葬事,錄用其子雲。
孛朮魯德裕本名蒲剌都,隆安路猛安人。
補樞密院尚書省令史,右三部檢法、監察禦史,遷少府監丞。
明昌末,修北邊壕塹,立堡塞,以勞進官三階,授大理正。
丁母憂,起復廣寧治中,歷順州、濵州刺史。
坐前在順州市物虧直,遇赦,改刺瀋州,累官北京路按察使、太子詹事、元帥左都監,遷左監軍兼臨潢府路兵馬都緫管。
坐士馬物故多,及都統按帶私率官兵救護家屬,德裕蔽之,禦史劾奏逮獄。
遇赦,謫寧海州刺史,稍遷泗州防禦使、武勝軍節度使。
貞祐二年,改知臨洮府事,兼陝西路副統軍。
召為禦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兼簽樞密院事,行省大名。
詔發河北兵救中都。
凡真定、中山、保、涿等兵,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之,大名、河間、清、滄、觀、霸、河南等兵,德裕將之,并護清、滄糧運。
德裕不時發。
及李英至霸州兵敗,糧盡亡失,坐弛慢兵期,責授沂州防禦使,尋知益都府事。
興定元年二月,卒。
烏古論慶壽,河北西路猛安人,由知把書畫充奉禦,除近侍局直長,再轉本局使。
禦邊有勞,進一階,賜金帶。
泰和四年,遷本局提點。
是時,議開通州漕河,詔慶壽按視。
漕河成,賜銀一百五十兩、重幣十端。
泰和六年,伐宋,從右副元帥完顏匡出唐鄧,為先鋒都統,賜禦弓二。
以騎兵八千攻下棗陽。
頃之,完顏匡軍次白虎粒,遣都統完顏按帶取隨州,遣慶壽以兵五千扼赤岸,斷襄漢路。
行與宋兵遇,斬首五百級,宋隨州將雷太尉遁去,遂克隨州。
於是宋鄧城、樊城戍兵皆潰,遂與大軍渡漢江,圍襄陽。
元帥匡表薦慶壽謀略出衆。
上嘉之,進一官,遷拱衛直都指揮使,提點如故。
初,慶壽上書雲:「汝州襄城縣去汝州遠於許州兩舍,請割隸許州便。
」尚書省議:「汝州南有鴉路舊屯四千,其三千在襄城,今割襄隸許州,道裡近便,仍食用解鹽,其屯軍三千,依舊汝州緫押。
」從之。
八年,罷兵,遷兩階,賜銀二百五十兩、重幣十端。
有疾,賜禦藥。
衛紹王即位,改左副點檢、近侍局如故。
未幾,坐與黃門李新喜題品諸王,免死除名。
久之,起為保安州刺史,歷同知延安府,西北、西南招討副使,棣州防禦使,興平軍節度使。
貞祐二年,遷元帥右都監,以保全平州功進官五階,賜金吐鶻、重幣十端。
頃之,宣宗遷汴,改右副點檢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
閱月,知大興府事。
未行,改左副點檢兼親軍副都指揮。
數月,知彰德府事。
三年,中都危急,改元帥左都監,將大名兵萬八千、西南路步騎萬一千、河北兵一萬救中都。
次霸州北,兵潰。
頃之,中都不守,改大名府權宣撫使。
未幾,知河中府,權河東南路宣撫副使。
四年,遷元帥左監軍兼陝西統軍使。
駐兵延安,敗夏人于安塞堡。
戰于鄜州之倉曲谷,有功。
興定元年,與簽樞密院事完顏賽不經略伐宋,敗宋兵于泥河灣石壕村,斬首三千級,獲馬四百匹、牛三百頭,器械稱是。
復破宋兵七千於樊城縣。
旣而,以軍士多被傷,奏不以實,詔有司鞫問,已而釋之。
歷鎮南集慶軍節度使,卒。
贊曰:承暉守中都期年,相為存亡,臨終就義,古人所難也。
大抵宣宗旣遷,則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則土崩之勢決矣。
僕散端、耿端義似忠而實愚,抹撚盡忠委中都,庸何議焉。
高琪忌承暉成功,孛朮魯德裕緩師期,姦人之黨,於是何誅。
李英被酒敗軍,雖死不能贖也。
烏古論慶壽無罰,貞祐之刑政,從可知矣。
若官之五品,命以一州,亦無負矣。
急於勸獎,遂擢節鉞,加階二品,賜以國姓,若取蘭州,又將何以待之?陝西名將項背相望,曹記僧、包長壽、東永昌、徒單醜兒、郭祿大皆其著者。
狗兒藐然賤卒,一朝處衆人之右,為統領之官,恐衆望不厭,難得其死力。
」宣宗以英奏示宰臣。
宰臣奏:「狗兒奮發如此,賞以異恩,殆不為過。
」上然其言。
中都久圍,丞相承暉遣人以礬寫奏告急。
詔元帥左監軍永錫、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將兵,英收河間清、滄義軍自清州督糧運救中都。
英至大名,得兵數萬,馭衆素無紀律。
貞祐三年三月十六日,英被酒,與大元兵遇于霸州北,大敗,盡失所運糧。
英死,士卒殲焉。
慶壽、永錫軍聞之,皆潰歸。
五月,中都不守,宣宗猶加恩,贈通奉大夫,謚剛貞,官護葬事,錄用其子雲。
孛朮魯德裕本名蒲剌都,隆安路猛安人。
補樞密院尚書省令史,右三部檢法、監察禦史,遷少府監丞。
明昌末,修北邊壕塹,立堡塞,以勞進官三階,授大理正。
丁母憂,起復廣寧治中,歷順州、濵州刺史。
坐前在順州市物虧直,遇赦,改刺瀋州,累官北京路按察使、太子詹事、元帥左都監,遷左監軍兼臨潢府路兵馬都緫管。
坐士馬物故多,及都統按帶私率官兵救護家屬,德裕蔽之,禦史劾奏逮獄。
遇赦,謫寧海州刺史,稍遷泗州防禦使、武勝軍節度使。
貞祐二年,改知臨洮府事,兼陝西路副統軍。
召為禦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兼簽樞密院事,行省大名。
詔發河北兵救中都。
凡真定、中山、保、涿等兵,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之,大名、河間、清、滄、觀、霸、河南等兵,德裕將之,并護清、滄糧運。
德裕不時發。
及李英至霸州兵敗,糧盡亡失,坐弛慢兵期,責授沂州防禦使,尋知益都府事。
興定元年二月,卒。
烏古論慶壽,河北西路猛安人,由知把書畫充奉禦,除近侍局直長,再轉本局使。
禦邊有勞,進一階,賜金帶。
泰和四年,遷本局提點。
是時,議開通州漕河,詔慶壽按視。
漕河成,賜銀一百五十兩、重幣十端。
泰和六年,伐宋,從右副元帥完顏匡出唐鄧,為先鋒都統,賜禦弓二。
以騎兵八千攻下棗陽。
頃之,完顏匡軍次白虎粒,遣都統完顏按帶取隨州,遣慶壽以兵五千扼赤岸,斷襄漢路。
行與宋兵遇,斬首五百級,宋隨州將雷太尉遁去,遂克隨州。
於是宋鄧城、樊城戍兵皆潰,遂與大軍渡漢江,圍襄陽。
元帥匡表薦慶壽謀略出衆。
上嘉之,進一官,遷拱衛直都指揮使,提點如故。
初,慶壽上書雲:「汝州襄城縣去汝州遠於許州兩舍,請割隸許州便。
」尚書省議:「汝州南有鴉路舊屯四千,其三千在襄城,今割襄隸許州,道裡近便,仍食用解鹽,其屯軍三千,依舊汝州緫押。
」從之。
八年,罷兵,遷兩階,賜銀二百五十兩、重幣十端。
有疾,賜禦藥。
衛紹王即位,改左副點檢、近侍局如故。
未幾,坐與黃門李新喜題品諸王,免死除名。
久之,起為保安州刺史,歷同知延安府,西北、西南招討副使,棣州防禦使,興平軍節度使。
貞祐二年,遷元帥右都監,以保全平州功進官五階,賜金吐鶻、重幣十端。
頃之,宣宗遷汴,改右副點檢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
閱月,知大興府事。
未行,改左副點檢兼親軍副都指揮。
數月,知彰德府事。
三年,中都危急,改元帥左都監,將大名兵萬八千、西南路步騎萬一千、河北兵一萬救中都。
次霸州北,兵潰。
頃之,中都不守,改大名府權宣撫使。
未幾,知河中府,權河東南路宣撫副使。
四年,遷元帥左監軍兼陝西統軍使。
駐兵延安,敗夏人于安塞堡。
戰于鄜州之倉曲谷,有功。
興定元年,與簽樞密院事完顏賽不經略伐宋,敗宋兵于泥河灣石壕村,斬首三千級,獲馬四百匹、牛三百頭,器械稱是。
復破宋兵七千於樊城縣。
旣而,以軍士多被傷,奏不以實,詔有司鞫問,已而釋之。
歷鎮南集慶軍節度使,卒。
贊曰:承暉守中都期年,相為存亡,臨終就義,古人所難也。
大抵宣宗旣遷,則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則土崩之勢決矣。
僕散端、耿端義似忠而實愚,抹撚盡忠委中都,庸何議焉。
高琪忌承暉成功,孛朮魯德裕緩師期,姦人之黨,於是何誅。
李英被酒敗軍,雖死不能贖也。
烏古論慶壽無罰,貞祐之刑政,從可知矣。